全社会为“江南弃儿”寻亲助一臂之力

2016-10-25 10:40周俊生
环球慈善 2016年7期
关键词:弃儿江南痛苦

周俊生

《新京报》近日发表的长篇报道《江南弃儿》,再一次把我们拉到了痛苦的回忆之中。

1959~1961年,江南地区有大量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因无力抚养而远送他乡。

多年以后人们估算,那几年江苏、上海、浙江地区至少有5万婴儿沿着北上的列车,到了我国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河北。那些尚不懂事的婴儿,为了一口活命的饭,离开了他们父母温暖的怀抱,离开了从此让他们陌生的家乡……

读着这篇文章,我想起了50多年前我亲身经历的一幕。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下面有一个比我小很多岁的弟弟,因为无力抚养,父母决定送人。那天,家里来了一群从山东来的客人,就要把弟弟抱走。眼看着还不懂事的弟弟从此要与我天各一方永无相见之日,我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抓住了他舍不得放手。我的恸哭声打动了父母,父亲心一横终于留下了弟弟,弟弟总算饥一口饱一口得以长大,没有成为异乡人。

但是,我那个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家乡,另外的人家却照样有孩子送了出去。前几年我因病住院,医院里一来自山东的年轻护士跟我聊天,她的父亲居然就是当年从我家乡送到山东的……当我读着《江南弃儿》里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我分明触摸到了他们痛苦的灵魂,他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啊。

这令人伤心的一页,对今天的青年人来说已经遥不可及,他们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再也无法体会饥饿的梦魇,而那些当年饿倒在乡村的亡魂也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深处,即使是他们幸存下来的后代,轻易也不再愿意揭开这块伤疤。

但是,那些被送到异乡的婴儿,度过了人生的青春期和中年期,如今也已进入老年人的队伍,但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对自己生身父母的思念,对生养了自己土地的思念,却如决堤的长江黄河之水漫溢开来。

年复一年,他们奔走于江南大地,希望让自己的血脉与失联的家族接续。但是能够如愿的却只是少数的幸运儿,他们中的大多数,难以改变自己“江南弃儿”的悲苦身份。

“江南弃儿”的存在,印证了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出现的巨大的不幸。江南大地,历来被认为是富庶之地,当这块土地无法孕育它的婴儿的时候,更真实的原因是我们当时的社会出了问题。

如今,当这些“江南弃儿”满怀期待的眼光注视着这块土地的时候,他们就像一个个人证,在提醒着我们不能忘却的过去,格外珍惜今天。

今天,这些痛苦的往事已不可追,但是,面对“江南弃儿”寻亲的热情期待,全社会都应该伸出援手,让他们享受到来自家乡的脉脉温情。在这方面,当年婴儿大量流出地的地方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经过漫长的历史淘洗,要让这些寻亲者与当年的家庭一一对接已经很难,很多信息也已经散落,但不管怎么说,目前这种由寻亲者自发组成的寻亲活动如无头苍蝇般在各个城市奔走,其效率的低下可想而知。如果各地政府能够将本地当年送出婴儿的家庭有关信息汇总起来并向社会公布,寻亲效率一定能够提高很多。

今天,江南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古话说:“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只要想到我们流落在遥远外地的弟弟妹妹还在为找寻不到他们的亲人而痛苦,我们就应该常怀一份歉疚之情,帮助他们实现这个骨肉团圆梦,而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揭开了当年的伤疤而将他们视同路人,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无疑是首当其冲的。

发展了的中国不应该丢弃任何一个失落者,全社会都要为“江南弃儿”寻亲助上一臂之力,江南的大地曾经养育和庇荫了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今天,江南更应该伸出它的臂膀,将自己丢失的孩子拥抱到自己的怀中。

本刊整理自《新京报》

猜你喜欢
弃儿江南痛苦
降低“支付痛苦”
谁痛苦,谁改变
分担痛苦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的空间解读
福利机构大龄孤儿安置问题的探讨
如何重现原著风格—对《弃儿》的翻译评论
痛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