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导读

2016-10-25 07:30张华
美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伯明翰文学理论学派

张华

2002年6月,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被校方关闭,一时在文化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所大学的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的前身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化研究”发源地——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并称为“伯明翰学派”。而那时,国内关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对象内涵与外延的争论也正如火如荼。“谁规定了文学只是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包括所有文化产品!”这样的质疑和论断,成为当时中文系课堂里掷地有声的话语。由此,“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开始了“文化研究”的转向。

实际上,伯明翰学派的第一代领袖,基本上都是“文学出身”, 他们的批评理论转向,开始于上世纪中期,随后经历了第二代和第三代领袖的时期。如今,第二代领袖中最为著名的斯图亚特·霍尔虽也已去世,但他们所开创的“文化研究之路”并未穷尽——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事实上很多文学研究者已经以“文化研究”的眼光和尺度开展“文学批评”和构建“文学理论”。

以上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谈论“文学”和“文化”,其实就是将“文学”概念的内涵扩展到了“文化”,把“文本”的定义扩展到了所有可以“看见”和“阅读”的“文化元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讨论“文学”与“文化”的视角,即“文学”是承载“文化”的方式之一。后一种讨论,也许又将“文学”还原到了传统的定义之中,但是,这样做的现实意义在今天仍然非常突出。一方面,它杜绝了“无边的文学”,另一方面它为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找到了“接地气”的真正“抓手”。近些年来,“人文交流”日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声音高涨,但是,“什么是中国文化?”“让什么‘走出去?”也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功夫“文化”“走出去”,并不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真正走了出去,而只有文学真正被世界所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才算是走了出去。

这一期的《美文》“汉风专刊”所选用的来稿,包括埃及作者王笑系列作品的第二篇《埃及人眼中的十二生肖之“龙蛇马羊”》,俄罗斯作者索兰的《俄罗斯“九儿”的故事》和日本作者水谷勇气系列作品《中国“水”与日本“汤”》的第一部分。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文字文本,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却无一例外地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他们文中提到的文学作品,也都承载了被这些外国作者接续的文化元素。

猜你喜欢
伯明翰文学理论学派
Analyze the Limitations of Study the Oral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具有创新价值的伯明翰学派文化阐释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sil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垃圾围城
重“流派”、弃“宗派”与讲“学派”
追忆黄药眠
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
伯明斡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