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文

2016-10-25 05:26魏钊凌
福建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剃刀汉人蒙古人

魏钊凌

南国酷暑难耐,今日听过讲座,便顺道前往校园内的理发店剃了头。忽然想到高二那年有高考作文题曰“畅想天空”,语文老师让我们借题作文,我却不能得一字,抓耳搔首之际,猛想起脑上方剃的新头,遂奋笔疾书,写下一篇关于剃头的牢骚。

许是年少叛逆,中学时每逢父母勒令剃头,心中便满是不快,剃头时总嘱咐师傅要留长一些。近年离乡游学,身旁再无父母监督,头发原可想留多长就留多长,但厌恶剃头的情绪却莫名地清净了,有时头发稍长反觉多有不便,恨不得眼前立时就冒出一家理发店,进去将蓬蓬牛山推个干净才算舒爽。

我对剃头并无讲究,寸头即可。一者剃寸头最是容易,凡是发师皆能上手,不必为了保持原有发型而选择特定的理发店,减免烦恼;二者剃寸头简单迅速,熟练者七八分钟便告完工,方便省事;三者发师心知剃寸头者俱为对头型毫不在意之人,免得剃头时的许多废话,耳根清静。加之民国开化之初,诸如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等人皆是首倡寸头,以身作则,更遑论鲁迅先生以寸头直发与“隶书一字”的胡须著称于世,故何妨剃寸头以自勉?

其实只要自己喜欢,剃何样头并无高下之分。中国人自商周以来,上下三千余年,在自己的头发上少有自由的权限。有时剃了头要遭受鄙夷的目光,有时剃了头要忍负道德的谴责,而更有甚者,剃不剃头竟关乎身家性命。以致有人借剃头作诗云:

闻道头须剃,何人不剃头?有头皆要剃,无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可怜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这首《剃头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顶撞执政者,犯了文字大忌,自然不能留下作者姓名,实是可惜至极。所谓“诗言志”,而我以为古往今来的所有诗篇中最为浩然的,除文右丞的《正气歌》之外,这首亦是实至名归。五千年文明兴衰更迭,诗人亦沉浮于时代洪流之中。有如李太白、贺知章这等徜徉于太平盛景,饱览风光繁华的醉仙人;杜草堂、白司马之类颠簸于腐朽淆乱,阅尽炎凉世态的苦行僧;陆放翁、辛稼轩一行效力于国难家仇,踏遍戎马江山的游侠儿——但真正能够于刀光剑影的胁迫之下面不改色、秉承宿志的却是屈指可数。文右丞身陷囹圄,国破家亡,其《正气歌》之中亦不免几分前途渺茫、凛然赴死的悲凉;而这无名氏所作的《剃头诗》,一样须冒着满洲人千刀万剐的危险,却写得诙谐直爽,非但不悲戚于自身的命运,反而乐见统治者的末日,其悠游常足的人生态度可见一斑:从这一点上来说,较之《正气歌》,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剃头诗不常有,剃头事却由来已久。自秦汉始,儒家传统下的中国人习惯留发,终其一生都不剃头。他们尚“好生之德”,而头发与生俱来,壮年则欣欣向荣,老暮则斑白谢落,成为中国人眼中生命力的象征,被视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古时无纸,缺乏身份凭证,无从判断他人的年齿长幼,又不好如对待犬马畜生一般掰开别人的嘴去测量牙齿的长短,头发便代而成为鉴别年龄的工具。古人年至二十结发而冠,冠冕之人称为“士”,表示此人已进入成年。足见头发不仅仅是信仰的体现,亦是身份的标识。至于儒门借孔子之名撰《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更将留发的习俗上升至道德的高度。

虽然如此,剃头的中国人亦是有的。春秋战国时的吴越之人无论男女皆是寸头,比现代人还要前卫杀马特。中原人留发有留发的学问,吴越人剃头有剃头的道理。南方湿暑,夏天留长发无异于自我虐待;潮湿之地虫豸为患,剃头有益于个人卫生。但在敬生尚礼的中原人眼里,吴越人的做法堪称削鼻断耳,与猿猕无异,故而夫差吞越之后虽然不可一世,却仍不为正史纳入五霸之一。

正因为古时中国人如此重视头发,外族入侵之时,才每每偏好在他们头上做文章,以显示自己凌驾的权威。东晋时鲜卑南下,中原千里涂炭,士族贵胄争相渡江,抛下许多无辜百姓哭号于外族的剃刀之下。鲜卑人习惯“髡头编发”,即先剃头后扎辫子(类似于艾弗森的地沟垄),其治下的北方汉人自然在劫难逃。幸而鲜卑人出了个皇帝叫拓跋宏,认识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鲜卑与汉人的融合,下令尊重汉族文化并允许两族通婚,使得双方互有交流往来,因而这一习俗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的发饰影响重大。早在秦汉,汉家女大多垂发朱唇,墨眉粉面,以现在的审美来看简直跟鬼没什么区别。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带来许多结发技巧,尤其在妇女之间流行甚广,垂发之风便渐渐消弭了。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北狄的结发艺术被中国的女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涌现出各式盘发、云髻,使得头发也成为国色红颜身上的另一道风景线。

相比于豁达开明的鲜卑人,蒙古人与满人便凶残许多。蒙古人没有统一的民族发饰,但也没有像汉人一样的留发习惯,否则铁骑飞驰,恐怕没把敌人踩死,先把自己绊死了。元代汉人地位低下,与牲畜没什么区别,所以莫说蓄长发的习俗难以保全,便是上百万汉人的身家性命也难逃厄运,宋元间几乎被蒙古人连头带发屠戮殆尽。满洲人比蒙古人客气些,剃头之前先下剃发令,劝告识时务的人按照满洲人的习俗剃头蓄辫,否则“留发不留头”。可怜的汉人自蒙古人的铁蹄下爬出之后,很是学得聪明,先待扬州、嘉定等城去做替死鬼,见到风向不对,迅速改头换面,在脑后蓄起了别具一格的猪尾巴。中国人延续三千多年的留发习俗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纵观历史,剃头或者有三种等级:一曰“剃头发”,如满洲人下剃发令,只要剃发便不乱杀人,妄想用发型来统一天下;二曰“剃头颅”,如蒙古人见长发汉人便杀,杀光了便不会再有反叛祸根;三曰“剃头脑”,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明成化兴八股,扼杀天下人的思想与智识,只会做帝王的臣仆与奴隶。你剃了别人的头,自会有他人来剃你之头,于是多尔衮的长辫传到溥仪的脑袋上,终究逃不了民国进步的剃刀;你杀了这些人,自会有其他人来杀你,故而铁木真座下的飞骑最终载着元顺帝落荒漠北;而一旦做了别人的奴隶,便是把自己的、子孙的、千秋万代的身家性命都交付到了他的手中,反抗的心也死亡了,自由的魂也消散了,直到今日,许多国人的头顶上仍不乏封建皇权遗留下的一把奴性枯发。

如今华夏始逢开化,再无人去管你是否留发、如何剃头了。大街小巷,不乏红毛绿鬓之人,男人可披肩,女人可短寸。纵然或有人指指点点,不过逞口舌之快而已。汉人们自剃头颅的炼狱中走出,废止了剃头发的荒唐谕令,终于夺回头顶的自由之地。这一剃刀下去的壮举,中国人花了三千余年才艰难挥动,却不知思想中的那把剃刀,何时方能将其奴性的枯发斩草除根。

责任编辑 陈美者

猜你喜欢
剃刀汉人蒙古人
古代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与日本“汉人”的形成
奥卡姆剃刀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浅海中的模仿大师
—— 剃刀鱼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王者降临试驾北极星剃刀Turbo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元朝及明初蒙古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