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在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中,其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选择性和持久性,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健康教育,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激励政策,完善体育设施。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内部因素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能只依靠外力维持,而是必须依靠主体的积极性。有了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产生认知的活跃、情感的振奋和意志的努力,它既是体育活动频率的保证,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条件。所以,研究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因素,对推动个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体育习惯,充分发挥体育的强身建心功能非常必要。
一、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分析
(一)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因,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影响着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选择性和持久性。导致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动机,可由需要诱发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和外在条件相互影响的结果。内在动机是来自体育锻炼者内部的心理动因,外在动因是指参加者对外界条件的渴望。一般来说,外在的体育动机不如内在的体育动机更能促进人对运动目标的追求,时间也不容易持久。
(二)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影响体育锻炼积极性、长期性、持久性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逐步深化的过程,兴趣和动机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当一个人具有正确的锻炼动机时,他才会对其产生兴趣,从而接近探究它并对感兴趣的事情产生集中的注意力,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愉快的感受,继而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新的兴趣动机的推动下开始新的探索。
(三)体育锻炼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不仅包括对体育活动的理解,还包括对他的评论、赞同或反对。体育价值观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这也说明,人们对体育的地位、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区。
(四)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活动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是体育活动需要的行为经常性的表现,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不需外在监督和外力约束或强制,不需内心斗争或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它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体育参与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的熟练化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
(五)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意识。自我效能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还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向和归因方式,同时,决定人们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有的人一提到运动就认为自己不行,在应对环境时,总是考虑和强调个体的缺点和认识上的潜在困难。这使他们不去注意怎样更好的行动,而是关心个人可能的困难和失败,低估自己的能力,产生畏惧情绪,失去自己拥有能力的有效使用。相反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的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环境的要求和困难的解决上,始终保持积极自信,奋发向上的情绪坚持不懈地将事情做到底。
(六)运动愉快感
运动愉快感是运动中或运动后体验到的一种欣喜愉快的感受,一种良好的身心状态,此时整个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身心轻松充满活力,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
二、对策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动机和意识
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观是决定其参与体育与动机的心理基础。提高个体对体育意义的认识是形成体育动机和体育态度的关键,因而我们必须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体育价值观的教育,要使他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必须重视对人们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知识的教育,这些教育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身体锻炼的作用、健身原理、不同运动的价值与功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体育保健与养生以及消除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激等方面的内容。
(二)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的行为
我们应积极创造能够激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它是能引起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的动机。例如,组织观看紧张激烈的运动竞赛、用生动的健身示例和健康事例感染学生产生共鸣、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等,都能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习惯的形成起到巨大作用。
(三)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氛围是激发人们体育锻炼热情,影响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应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无论从宣传导向、政策制定还是设施的建设都应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放到第一位,使每一名学生都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李俊良.大众体育的参与性及持久性的心理学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5).
[2] 梁红霞.试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 张环,耿志民,白劲松.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及其社会心理学探析[J].考试周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