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走进绍兴,首先源自一种精神的指引。
一下车,抬头看见“鲁迅故里”,一堵白色的大墙迎面而来,墙上画着一幅鲁迅先生的黑白素描像,简约传神:一袭长衫,头发坚挺,目光深邃,手指间夹着的那根烟斗正散发着缕缕烟雾。
九月,细雨霏霏。我站在先生的画像前,仿佛思绪一下子就陷入了进去,慢慢地滑向一个深邃的地方。突然,雨丝也停了那么一小会儿,只是一小会儿,仿佛某种心灵的暗示,有一缕明亮的光芒穿透云层的罅隙,瞬间照彻心底的那抹黑暗。
绍兴,因了一个名字——鲁迅,让人心怀敬仰和激动。
我在绍兴漫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科书里一篇亲切的文字,深深刻印在我学生时代记忆中的两个亲切的地名,此刻,我在其间穿梭,极力感受着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和风情;孔乙己、阿Q、闰土、寿镜吾、“早”、社戏、讲故事的常妈妈……很多情节和场景从我学过的课文课本里跳出来,从我的脑海里纷纷跳出来,它们和眼前这条狭窄的石板街、和拥挤的游人掺杂在一起,仿佛一切都是假的道具,而唯有一样是真实的,那就是鲁迅先生手指间的一支笔——
铮亮的笔尖,涓涓流淌的墨水,白纸黑字。从绍兴的鲁镇起笔,一直向着远处勾线条,言简意赅,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人性、嘴脸、动作、语言,描绘出一幅完整的旧中国社会版画。
那天,我坐在母校普通的中学校园内,教室沐浴在一片温暖恬静的冬日阳光里。我的语文老师——一个怀胎六甲的年轻女性正在给我们讲鲁迅的小说《药》,她理着短发,用略带沙哑的嗓音给我们读课文。当时,她的声音充满感性,在那片由华小栓和夏瑜构成的坟地里略微停顿,然后抬起伤感的眼睛对着我们说:“你们都是灰子孙!”刹时,我感觉窗外的阳光暗淡了,我看见了鲁迅小说中那幅由黑白线条勾勒的中国版画。末了,她给我们总结课文,并让我们记下一段话:
“鲁迅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从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少主沦落为‘几乎每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穷孩子,过早尝啖的艰辛生活奠定了他一生的品格,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生阅历,他的笔下才会有如此深刻的纹路和肌理,它们散发着寒凉的光辉,又折射着人性的温良,给了当时黑暗的中国一线血色的曙光。”
这段文字,我当时并不真正理解,或者说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表面。我只感到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读着心情沉重。很多年后,我却爱上了鲁迅的小说,我读《祝福》、《一件小事》、《在酒楼上》、《孔乙己》……特别是《故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是那么喜欢鲁迅的文字,这些带着人性温度的文字,我已经感觉不到晦涩难懂,仿佛有如一记曙光终于照彻心底,仍旧是那份沉重,心头确是一片通透。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亦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哦!绍兴也是我们的《故乡》。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游人们心中的故乡。
我在那条狭窄的石板老街上踱步,思忖。鲁迅故居,一排排连结着的粉墙黛瓦给人无限的遐思和追忆;可以就着茴香豆喝酒的“孔乙己酒店”站在街头一角,等待着游人光临;百草园里,何首乌和木莲藤越发葳蕤地缠绕着,当年遇见少年闰土的那个土灶房还在……原来,“故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亲切,这种亲切感染了每一位游客。
绍兴,我们的故乡。
随后,我来到鲁迅纪念馆。我仰起头,和先生的塑像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从不同的角度仰视着先生,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俯下身,我愈发觉着自己的谦卑和渺小。“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铮铮句子仿佛一簇火,仿佛一根坚硬而寒凉的铁被镂刻在墙上,铸成了先生的光辉形象,散发着青铜的光芒。此刻,所有的目光都抬起来,只为仰视这句话,只为抚摸这句话,只为聆听这句话,只为感受这句话,只为诠释这句话,只为——
在心中烙刻一种精神!
鲁迅纪念馆
绍兴,因了“鲁迅”这个名字走出去了很远,很远……
绍兴,将永远充满着人文的魅力和召唤。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时间依稀,一双脚印走过的路就是我们现在普通大众脚下走着的这条路,遥远而艰难。
在绍兴,我想总得带点儿鲁迅先生遗落的东西回去。什么东西呢?于是,我在鲁迅纪念馆里购得一本《鲁迅经典文集》,让服务员敲上一枚蓝底的购书图章,安妥地收入袋中,仿佛唯有这样才把某种心愿落到了实处,才把某种经典的精神进行珍藏,内心踏实。
一个不幸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不幸的人,同时也造就了属于那个不幸时代的伟人。
鲁迅先生,无疑是那样一个不幸时代的伟人。但我同时又觉得,鲁迅先生是不幸的,在他身上落照下了一个浓重的阴影——属于他个人的深重不幸。
影响鲁迅一生命运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三位女性。
鲁瑞,这位靠自学才得到识文断字能力的普通农村妇女,中国文学长廊应该永远把她的名字记住。是的,她带着儿子寄居在鲁镇,这让鲁迅从小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从小体验了农村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童年带给鲁迅的人生财富,也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根基和财富。
许广平,这位代表着进步思想的旧中国青年女学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鲁迅。我在鲁迅纪念馆最里侧的一块大屏幕前,久久伫立,屏幕上抒写着她对鲁迅倾诉的心声,抑扬顿挫的字句,断裂的笔迹,饱含着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挚爱和深情,这情比血浓,比海深,但它是幽咽的,凝滞的,苦痛的,像血一样沉重缓慢地流淌,又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地涌向天边(所以,他们的儿子取名海婴);同时,它又像一束带露的散发着淡淡馨香的鲜花,这是一个普通中国女人对鲁迅先生的敬仰,这是一位女学生对尊师的劝勉和鼓励:
“让我靠在你的怀里,聆听黎明前的第一记枪声,曙光慢慢把黑暗照彻……可是,你已离去,你已独自一个人悄悄离去——”
我站在这句话前,一遍遍默诵。
作为新一代的女性代表,许广平无疑是幸福的、幸运的,她是一轮太阳或者一弯新月,折射到鲁迅暗淡渺茫的人生,让它发出更灿烂的光芒。那么,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性朱安呢?鲁迅曾说:“她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她是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呜呼!这位鲁迅婚姻生活里的女主角(请原谅,我把她称作主角),一直在帮着照料他的老母亲,无怨无悔,而她自己作为一个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忍受着非人的痛苦,然而正是这种非人的痛苦成就了鲁迅,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心灵折磨使鲁迅的内心愈加黑暗迷茫,如一个无底的幽深隧洞,从而源源不断地滋长着文学,写出的作品尖锐而深刻,直指人的内心。
鲁迅,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笔为枪,为匕首,他的笔尖热光灼灼,然而他大半的代表作品竟然都是在自己内心灰暗的叹息里,从笔尖源源不断地流出,比如《彷徨》、《野草》,还有杂文集《华盖集》全部等。鲁迅,这个写出《祥林嫂》这样惊骇世人的杰作的文学大师,却让自己的妻子守了几乎一辈子的活寡,“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朱安语),并且临终都没能让她和自己——亲爱的“大先生”葬在一起,让这个女人抱憾终身。我在想,朱安之与鲁迅,犹如卡夫卡的父亲之与卡夫卡,或者西伯利亚监狱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它们的作用相仿佛,这是一种成就和反成就,人性中充满了伟大的悖论。我在纪念馆里找遍所有角落,都没见到一张朱安的像片,这让我的心情更加复杂和沉重。也许,我更愿意相信是我的眼睛遗漏了,如同人们在认识鲁迅的光芒里遗漏了鲁迅对于朱安这个旧时代女性永远无法偿还的良心债。
今天,公元2011年9月10日,这么多人来到鲁迅纪念馆,来瞻仰这位伟人,只是和他进行——
《影的告别》!
绍兴的悲情轻似梦
九月,绍兴城里到处飘荡着臭豆腐的气息。
漫步小街,柳丝飘舞,窄窄的小河里停泊着小巧尖尖的乌篷船,爱屋及“乌”,乌篷船上坐着待嫁的新娘,船舱里载着一坛坛封口的女儿红,红红的意境氤氲了心。临街的小饭馆里,乌干菜和红烧肉煮出了浓浓的香味,还缺一顶想象中的乌毡帽呢!它戴在某条小弄堂里走动的人影头上,或者摆放在小卖店的门板上。
绍兴,一座南方小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经济文明的快速发展让她充满了特殊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当晚,我入住的酒店在城西南一条僻静的马路旁。吃过晚饭,一个人沿着马路信步往前走。石板铺筑的街面,一边的鳞次栉比的街市店铺,开夜排档的小贩在马路边招揽生意,热闹得很;一边是静静的小河,岸边倒垂着杨柳,婀娜的姿态一动不动地倒映在水面,令人顿生遐想。一动一静,动静相宜。在这朦胧的气氛背景中,人头忙碌的身影在街头不停地穿梭,和谐安然。小街的尽头,是一家健身馆,夫妻或者母子,两两相对,大家在偌大的体育广场上打羽毛球,踢毽子,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后来,我在绍兴小城未名的街道上继续漫行,思绪飞扬。
远处,东湖的碧波微澜起伏,大禹陵的苍翠群山层峦叠嶂。一河一山之隔的对岸,正是我的家乡苏州,古称“吴国”。吴越之争,那卷风云诡谲、浩繁跌宕的著名史册又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这时候,绍兴小城——这座古代越王勾践的府国,空气中似乎迷蒙着一层淡淡的悲情。晚风中,一缕绍兴的悲情轻似梦,随风远去。
他乡故乡,故乡不再,梦回故乡,现在她被雨雾打湿了,被时间荡涤如新,在我的眼前飞腾起来……
绍兴,一座南方现代化小城。传统与现代,热闹和安静,闭塞和开放,一切都似乎结合得天衣无缝,仿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觉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