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聃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空间维度的生态选择与适应
孙聃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胡庚申先生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中的“适应和选择”,推衍出“翻译生态环境”这个全新的概念,并提出了“翻译即适应和选择”的论点。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先生在空间维度方面选择了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作和西方主流的语言、文化、交际方面的风格相一致,从而达到准确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并使其译本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翻译生态学 浮生六记 选择 适应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从事的选择活动。胡庚申提出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1]。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在一个由原文、译文及它们后面的文化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需要对这些要素做出恰当的选择和适应。这些要素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得译者与读者、原文和译文之间互动,产生良好的翻译效果。当然译者本身也是翻译生态环境的主体,译者需要客观地应对这种环境,从多个方面做出选择,例如要遵循哪些原则、采用什么方法、使用何种技巧、如何完成翻译过程等。译者还需要从空间维度上选择并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这里的空间维度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胡庚申在他的论著中指出译者需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选择转换,这样才有可能把原作的信息准确的呈现出来,从而产出好的译作。
总体来说,在空间维度上,译者不得不面对自身所处的翻译环境,这种翻译环境是由多种多样的翻译生态因素所组成的,当然,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十分了解原作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生态要素,还要恰当地及时地对这些要素进行适应和选择,最后还需要对这些生态要素做出相应的转换,让它们能够在译文中再次准确的呈现出来。译文是译者对交织在一起的各个要素进行协调的产物,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实现原文和译文背后文化交流的平衡,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平衡。也就是说,译者要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三个方面对自身所处翻译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生态要素进行合适的选择适应和转换。
(一)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
在语言维上,译者需要把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信息准确的用译文转换呈现出来,并采用一些翻译策略技巧做出适应选择,使其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规定,而不是机械的套用原文的句法结构,
原文:邻妓皆羡之。有空闲无客者,知余在寮,必来相访。
译文:The other girls all envied her,and some of them,while unoccupied and learning that I was at the loft,would come and visit me.[2]278-279
就句子结构而言,原文属于重意合而轻形式的结构,多是短句,少有连接词,根据逻辑顺序排列,短句之间看着好像不相关,实际上前后相连,属于典型的汉语松散句结构。而英文则重形式结构,常常用连词连接,注重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作为熟知英文语法的译者,林语堂在翻译中巧妙地将原文的短句变成具有完整语法成分的几个独立的句子,增加了连词“and”和“while”引导时间状语将原文的意思呈现出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原文: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
译文:Peeping through a hole in the door,I saw some winding paths,a low fence and some delightfully green bamboo trees in the yard,but not a soul in the place.[2]282-283
四字短语是中国传统写作风格的一个特点,尽管没有主语,当四字短语放在一起时也能组成完整的句子,然而在英文中并没有与四字短语相对应的句子结构,我们知道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是英文句子最重要的成分,句子无一例外的都是以主语开头作为句子的主体来陈述,从而实现句子应有的句法功能,而中文可以不要主语就能完整的表达句子的意思,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林语堂选择了增加主语“I”,从而使得原作的无主句变成符合目的语语法习惯的句式结构。同时林语堂在翻译中巧妙地增加了连词“but”,并使用分词短语“peeping”作定语修饰主语,使句子关系更加自然准确,从而顺利的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二)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从事过翻译工作的人都知道,翻译其实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要有跨文化的意识,尽量做到使目的语读者能顺利的理解原作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文化层面上的信息交流,也就是所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的内涵的传递与阐释”[4][5][6]。因此,译者要充分认识并理解原语和目的语文化的惯例差异。既要避免从目的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又要转换一些原语特有的文化信息,减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使其能够轻松快速地理解译文,并接受译作。
原文:射覆为令。
译文:There we sat drinking heartily and playing literary games with wine as forfeit.[2]65
射覆,汉族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之后演变成不限于物,类似于猜谜游戏,当事人没有猜中,就要收到相应的惩罚,一般以喝酒作为惩罚为多,但西方人并不知晓,于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林语堂先生为了完整的转换原文的文化信息,通过意译的方法来弥补目的语读者所缺乏的文化背景知识,让西方人知道中国有这样的游戏。
(三)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
翻译实际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一种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准确清晰地在译文中呈现出来原文作者的交际目的,满足读者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交际维度的选择和适应,译者可以大胆的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词汇,调整原文的语句顺序,尽量减少一些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毫无用处或者用处不大的原文信息,从而实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原文:或红袄绿裤,或绿袄红裤。
译文:Some were dressed in red jackets and green trousersandothersingreenjacketsandredtrousers.[2]P258-259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服饰和饰品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在译作中林语堂将“袄”译为“jackets”,将“头巾”译为“bridal veil”等,我们知道它们彼此之间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在功能上却类似,林语堂将其中的文化信息删除了,用西方读者熟悉的东西替代,在不妨碍语义交际的情况下,满足了读者的期待。
原文:代笔书卷得二十金。
译文:For this I received twenty dollars as remuneration.[2]196-197
在中国清代,是用黄金、白银和铜钱来购买物品的。它们的单位是文或者金,金是银的单位,一金相当于一两,我们知道,中国的货币单位与西方的截然不同,在英文中,并没有与中文的“金”完全相对应的货币单位,所以在翻译货币单位时,林语堂将原文中的所有货币单位都变成西方读者熟悉的货币单位,如“cash”“dollar”等,既不影响原文的语义,又可以使读者易懂。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采用了删减原文信息的方法来准确把握读者的期待,在不影响原文整体意思的情况下,将中国文化带人了英文世界中,减少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困境,顺利的实现了译本的交际功能。
根据翻译生态学的理论,翻译过程其实就是译者对原作和译作的适应和选择,本文具体分析了《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生态选择和适应,阐明林语堂从三个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采用了多种更切适的翻译技巧、方法及策略,很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顺利实现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并使译本至今畅销不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Shen,Fu.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Lin Yutang,T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
[4]刘爱华.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
[5]李东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翟红梅.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外语学刊,2009.
孙聃(1983-)女,湖北广水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