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 李辉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7)
明末画家吴彬的活动年代问题小议
赵振 李辉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7)
吴彬,字文中,明末画家,擅山水、佛像,大约活跃在明隆庆至天启年间,生卒年不详,历史记载也非常有限,对于其从事艺术活动的年限的猜测,学界历来有不同的争议,此文梳理学界关于吴彬年代的考证,以期确立较为可信的一说。
吴彬;年代问题
对于吴彬活动年代问题的讨论,实质是伴随着几幅传为吴彬制作的画作真伪而来的,特别是早期几幅无法确定年代和作者的画作,给吴彬年代的断定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目前学界对于吴彬生卒年代有不同的推论,最主要的有高居翰推测其活动时间在公元1583-1626年间,Stella Lee与H· Rogers则以为可到公元1568-1626年,Burnett推测吴彬生卒年在公元1543-1626年,《晚明变形主义画家作品展》推论活动年代在公元1590-1643年间。
所知最早被传为吴彬所作的作品是私人收藏的描绘浙江雁荡山景象的《雁荡山图》,卷上署款“乙丑春仲写于西湖昭庆山房,莆田吴彬”,乙丑时为嘉靖四十四年即公元1565年,此作上有“李氏珍玩”、“叔崖”的签条和“瘦铁”的朱文钤印,若采信此图则吴彬的生卒年最早可到公元1545年左右。台湾学者认为吴彬落有年款的最早作品为陈启德所收藏的《临唐六如万松山图》卷,公元1568年作于莆田,故石守谦认为1568年左右吴彬已居金陵,但此卷未提及地点,所以无法作为证据。接着有纪年的作品为1591年吴彬客舍福建温陵时作的《十六罗汉图》,有画史记载,吴彬在万历年间任职宫廷画师,万历长达四十多年,故陈韵如认为虽不确定吴彬任职的年代,不过保守估计在1570年左右,吴彬可能已经来到南京。高居翰也将吴彬来到南京的时间定为1570年代左右,其依据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十八罗汉渡海图》,卷上年款为公元1583年秋,并题有:“绘於金陵客居”,金陵即南京,这表明到1583年止,吴彬呆在南京。最初,高居翰是不愿意承认此图为真迹的,后促使他观念转变的是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时学颜博士的一张题材相同、风格近似的小幅作品,遗憾的是此图笔者未能得见,但客居隐含了一层身份认同的观念,至少可能性之一是吴彬此时还没有到南京任职,只是以一个来访者的身份来到此地,故觉得此身是客,对于“客居”的含义,可以类比其他几幅传为吴彬的作品。南京师范大学的孙晓欣依据《秘殿珠林续编》中著录的吴彬《十八应真图》来反驳高居翰关于吴彬到南京时间的断定,《十八应真图》上吴彬自题的“万历辛卯岁于温陵客舍图之”,“辛卯”即公元1591年,“温陵”即福建泉州,故吴彬此时尚在福建,中央美术学院所藏的《洗象图》作于1592年,孙晓欣据此图推测吴彬乃直接经由福建入北京宫廷授职,这种观点的矛盾或者说各执一词,其根本是由于吴彬作品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在未有新的可靠的证据出现之前,这种争论或将一直存在。
比较可信的证据表明吴彬在南京的文字来自胡宗仁1598年作的《送张隆甫归武夷山》图,上有吴彬以莆田人侨居南京的身份题赠张隆甫的诗文:“唱罢新词怨夕晖,离情乡思两依依。凭君为语壶公道,好整云林待我归。”据此可知吴彬此时就在南京,而文献记载吴彬“万历间,官中书舍人”,应该也就是这一时期。之后直到1615年,他为米万钟的园林“勺园”绘制的《勺园修褉图》,勺园建于1612-1614年间,其中勺海棠有吴彬篆书题写匾额,王崇简在该卷后跋文中提到:“吴文中馆于勺园最久”,可知在1615年之前吴彬已来到了北京。吴彬供职北京的证据我们或可从同时期李流芳的文字中找到:“闽中吴彬推老宿,前年供御不称旨,裭衣受挞真隶畜。”《无声诗史》中:“文中虽以艺雄画苑,然颇负节气,天启间閱邸报於都门,见魏党擅权之旨,则批评而訾议之,被逻者所侦,逮系削夺,亦清流也……”,表明吴彬在1620-1627年间还活跃着,吴彬最后一幅有纪年的作品是作于1626年的《方壶图》,台湾部分学者将吴彬的卒年定在1643年以后,依据即前文提到的作于1583年的《十八罗汉渡海图》,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对于画面风格把握的不同之上,然此卷上有“长洲吴彬”的落款,结合文献和作品,从未见有相同的例子,故真伪尚且存疑,更遑论其它。至此,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吴彬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其最初可能作为职业画家频繁往来于家乡福建、南京和北京等地,后至迟到1600年,吴彬定居南京,以居士自居,直到1612年左右,吴彬再次入京。吴彬当去世于1626年之后不久,至此之后,文献中也再也未见与之有关的记载了。
J120.9
A
1005-5312(2016)08-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