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寒松
(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赵寒松
(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非物质文化是原生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方式。也留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实施保护工程,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资源、文化环境、民族素质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要素的功能,可以为我国就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十分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如今,无论是政府、学界,还是商界、媒体,正掀起一场对“非遗”的挖掘、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探讨与实践。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对保护和传承“非遗”形成了相当大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范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反复修正并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向世界发布的文件中,在不同的时期曾经使用过“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术语。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民众中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在了解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意义和现实必要性以后,就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整体,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一方面,外来文化的传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原有文化生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有传统特色的文化资源受到十分严重的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流失,濒临绝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方式的是多样性。各地区要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存在状况,建立起以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创新保护传承方法,区分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分类保护。比如编织、刺绣、制茶、印染等加工制作之类,可走生产性保护之路,将其做大做强;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以及民歌杂技等,可以依托一些专业文艺团体,搭建形式各异的展演平台,为扩大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对流传于民间的史料、曲调、掌故、民间艺术等,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传承人,要适时进行传习活动,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以及给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和命名“大师”、“名艺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但很多国民并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我们在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广泛宣传,使他们了解并参与其中。到目前为止,笔者走访调查了周围不少的文化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昆曲和古琴艺术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说明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国民老幼皆知,更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代代相传,使之后继有人。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为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二是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妥善的方式予以展示、保存;三是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方式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进行活态的持续保护;四是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弘扬。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政策性强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崇高的历史责任,也是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要求,政府的行为是公民行动的导航,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专业人才,采取具体保护措施,将抢救回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保护并传承发展,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
G122
A
1005-5312(2016)05-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