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梅花镇吴航尽处是梅花

2016-10-25 01:13张柏芳
福建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倭寇长乐石碑

本刊记者 张柏芳

长乐梅花镇吴航尽处是梅花

本刊记者张柏芳

“梅花丛中斗城悬,傍水依山面面妍。长笛一声倚画阁,清音几曲入云天。”这是清朝长乐县令贺世骏的诗,其中所写之景即为吴航十二景之一的“梅城弄笛”。这梅城,便是现在长乐的梅花镇。

唐武德年间,这里因满山遍植梅花而得名。《长乐县志》中载:县东北五十里曰梅江,中有城,与定海对峙,邑镇也。岛屿错落,碟周遭,万顷鸿冥,渺不知其所际,遥望琉球,青烟几点。每值夜月晶莹,天水一色,数声风笛,如听龙吟。

梅城临海而建,每当明月当空,海风吹响渔村的孟椿,竹竿呼呼作响,如龙吟,如笛声。“其清溪过客,邀桓将军据胡床三弄耶?”桓将军即东晋桓伊,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著名琴曲《梅花三弄》即根据其笛谱改编而成。《长乐县志》中的这句话,阐释了“梅城弄笛”的由来。

将军山公园内的梅壶友谊楼,为纪念梅花与壶江友谊而建,是梅花古镇的最佳观景台。登楼上,近可俯瞰梅花镇全貌,远可眺马祖列岛、琅岐岛以及壶江岛,可谓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梅花城的位置决定了它的使命。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倭寇盛行,洪武十年(137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在此造立城池。梅花古城三面临海,依势而建,易守难攻,这也正是它在经历了多次磨难和岁月洗礼之后,仍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原因。

置身梅花城中,如同走进时光隧道,尘封已久的历史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

闽江入海处被琅岐岛一分为二,梅花镇位于入海口南岸,在闽江入海口的北部,有一个小岛与梅花镇隔海相望,因其形似壶,故名壶江。两地居民相交百代,情同手足,虽然在血缘上非亲非故,但却互以“依舅”相称,其源起要追溯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当时倭寇犯闽,戚继光率军抗倭,壶江岛军民与长乐梅花镇百姓踊跃参战,成功地击败入侵倭寇。在战斗中,两乡民众结下深情厚谊。清康熙年间,渔事大获丰收,两乡祭神联庆,谁知突遇外患袭扰,双方以“依舅”作为哨语联络,合力击退外寇,从此之后,两地渔民互称“依舅”,沿袭至今。

如今,在壶江天妃宫的东侧有一块龟驮石碑,上书“舅缘世泽”四个大字,象征着两乡村民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

1.明朝时所筑海防古城墙,如今仅剩一段墙垣,城门边上立着几块石碑,经400多年风雨,字迹虽尤可辨识,但岁月痕迹难掩。城门由石块垒筑,几抹鲜绿从缝隙中破出,与旧时痕迹相对照,给人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感。

2.梅花镇是武术之乡,在古城北边的广场中间,有一座用青砖砌成的武术馆,如武林高手般内敛而大气。

3.古街道一路延伸,通向古镇最寻常的市井生活。

古城广场海堤处立有“渔镇梅花”的石碑。抬头望去,傍山面海的梅花古城略显老态,似乎不胜风力,摇摇欲坠,却矗立几百年。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每处古迹、每个故事都隐现刀光剑影。

猜你喜欢
倭寇长乐石碑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长乐姑娘陈佼怡 新晋欧洲华姐冠军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想起那座石碑
大宋小神探 夜黑黑,敲窗声
罗塞塔石碑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