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放大招了!不只是说说
为了给两岸青年,特别是来闽台青打造一个“宜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福建不仅出台各种政策支持鼓励,更是用切实的行动不断刷分,通过“一站式”服务,圈住了越来越多两岸青年创客。
“在相对成熟的市场氛围中有限度地让利给创业的台湾青年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一些美意,将有利于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在2016年福建省“两会”上,省政协特邀委员、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荣誉会长蔡圣谈了自己的看法。
福建省台办主任吴国盛也在“两会”上透露,福建省高度重视台湾青年创业,仅2015年就拨款5千万元人民币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创业。
吴国盛指出,福建省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优惠政策也很给力,允许来闽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在当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并自缴存住房公积金当月起,即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贷款最高额度可放宽至当地最高贷款额度的两倍。其子女接受高中阶段(含)以下教育的,也可享受居住地或工作地居民同等待遇,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费用。
2016年3月25日,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及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在厦门两岸青创基地举行政策兑现仪式,向第一批入驻青创基地的企业和个人发放补贴
针对资金这一困扰创业青年的大问题,团福州市委和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推动银行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3562笔共1.5亿元,并联合中国邮储银行福州市分行推出“青年卡”。在榕创业的两岸青年可向邮储银行申请,凭该卡可获取最高5万元信用贷款;通过该卡积累信用,台青创客还可申请最高3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
为指导、帮助台湾青年创业,共青团福建省委青年辅导中心将上百名各领域的成功企业家、权威专家“请进门”,作为台湾青年的就业“顾问”,直接在网上进行辅导咨询。团福建省委、福建省台办以及相关创业园区的负责人,也曾到台湾进行创业就业培训。
对于福建“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给台湾创业青年提供3年“一对一”导师辅导的举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导师、台湾青年创业协会总会顾问、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邱鸿祥认为,这是学理搭配实务的最佳运作模式,“这样做最能帮上创业青年的忙”。
首位台湾籍全国“双创之星”、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创业导师李儒钦对此也赞赏有加:“我们早期来(大陆)创业的时候,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填写资料、办理执照,很多东西两岸不一样。这个平台(福州市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出来以后,为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减少了很多的弯路,我们很开心。我觉得政府对于台湾青年创业非常关心,也很认真看待。”
李儒钦是首位台湾籍全国“双创之星”,还是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首位台湾籍认证创业导师
“给你配备导师,可以随时指点你不足的地方,解决很多你之前想都想不到的问题,”台青创客林升翰感悟颇深,“(福建的创客创业服务)帮我们青年创业者解决了非常多问题,比如说会教我们怎么打通渠道,可以做一些问卷调查啊,这个在之前确实没有想到。”
2016年5月17日,海峡两岸创业创新创意市集上,琳琅满目的文创展品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陈祥临/摄)
走进位于福州市仓山区橘园洲工业区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你会发现这里不光是台湾创业者的聚集地,也有很多大陆的创业者在打拼。而他们的创业历程,同样经常出现“台湾”这个关键词。
福州渡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守清,2015年年底入驻,公司主打方向是十二生肖等文创产品的制作。他之前和台湾的文创业者进行过多次交流,创业导师也来自台湾。他坚信:“未来肯定会有和台湾文创业者深度合作的机会。”
2016年5月17日,海峡两岸创业创新创意市集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开幕,活动吸引了两岸50余家创业公司参与。创客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在展示特色项目和产品的同时,积极和海峡对岸的同行交流,谋求合作共赢。
“两岸青年各有所长,如能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将大大提升两岸青年创业的成功概率。”邱鸿祥对此充满期待。
2015年9月,福建省启动“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台湾创业青年提供3年“一对一”导师辅导、5万元创业启动金以及经营场所、融资渠道、项目对接等商业资源的帮扶服务。
2015年12月19日,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在福州成立。
2016年1月15日,福建YOU+青年创业社区在福州开业,这是福建省首个居住主题创新型孵化器,集住宿、办公、娱乐、生活配套于一体。
2016年3月4日,福州市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来榕创业就业的18~45周岁台湾青年提供政策申报、项目对接、培训辅导、工商网络、后勤保障等多项公益性服务。
2016年5月19日,全国首个服务海峡两岸众创的双创示范基地——自贸区两岸众创·优空间在榕开业。把大陆市场精准匹配给台湾青年,降低台湾青年来大陆的创业成本,减少创业初期的不适应感,提升创业成功率,实现精准预孵化。
2008年10月,王永庆去世,很少服过人的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带着儿子郭守正,在棺木前三行跪叩大礼。郭台铭说:“这是我除了父亲外,第一次向长辈行跪拜礼。王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台湾工业之父,更是工业界的领导,大家要学习他努力向前冲的精神。”
不过在台湾,人们对王永庆敬重,却更多是出于他对医疗事业的贡献。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纪录片《亚洲新视野:台湾医疗奇迹》里说:台湾医疗技术在国际间早已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名的医院中,台湾地区占了14家,仅次于美国及德国,排名全球第3、亚洲第1,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永庆创立的台北长庚医院。
王永庆是个生意人,但他经营医院,却从始至终没有以营利为目的过。原因说来也很简单,从医院的名字上就可以窥见一二——“长庚”,这是他父亲的名字,一个种茶卖茶的普通人,虽然不算富裕,却常接济别人。
1961年8月8日,王长庚突发肠套叠,到了医院,却没能找到床位,只能在走廊搭了张床。那时候,台湾地区医疗环境很差,医生收红包盛行,医疗资源匮乏,1000多万人口共分3000张病床。
还没有发迹的王永庆,抱着病痛中的父亲苦熬了几天,最终没能救回父亲的命。他下了决心:总有一天,他要改变台湾的医疗环境,让大家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这个誓愿,直到10年之后,王永庆才有能力实现。彼时台湾人口接近1500万,拥有社会或医疗保险的,还不到一半,医师不足16000人,病床刚好过万,看病难还是一个大问题。从1971年开始筹备,到1976年,台北长庚医院才正式成立。
当时,长庚医院虽然只有117个床位,却做出了许多颠覆性的改变:医生不许收红包、看病可以不收住院押金、医院非营利经营、获得的利润全部当作公益基金滚动发展、市场化手段运营管理、针对老弱群体推出各项优惠等等。
不让医生收红包,那医生如何创收?开更贵的药,尽量拉长治疗过程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王永庆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如“三三三制”的个人绩效奖励制度,即按照医生的年资、教学贡献、研究贡献、承担的行政任务、已有职务等归类统计,平均分成三个部分,计算出点数后,发放奖金。为了避免奖金差距太大,他设定了上限,超出的算进医院主治医师诊疗基金,用到其他项目上。
而对医生的考核指标,依据的是患者的满意度和患者的数量。为了避免医生因为病人不买药态度不好,或者为了多看病人就随便看看,医、药是分开核算的。总之要想获得更高的收入,好好看病就对了。
这一系列的考核,都由专人完成。在长庚医院,行政工作和医疗是完全分开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都紧紧围绕着医生,15%的医生,配备30%~35%的管理服务人员,让医生专心治病救人。
如此一来,是否会影响医院的创收呢?答案是否定的。
长庚医院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却坚持市场化运营,优化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极大程度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医院诊疗费用更低了,造福的民众更多了。
长庚医院林口院区门诊大厅内有王永庆的雕像
从第一所长庚医院成立起,两年后的1978年,王永庆就在林口办了第二个院区,30个科室,1000张床位,在当时的台湾,带给人们太多的希望。开业前,蒋经国专程前往参观,并拨出了上百亿元新台币用于台湾公立医院的发展。
从林口以后,王永庆的长庚医院在台湾遍地开花。基隆、台北、林口、桃园、云林、嘉义、高雄7个院区,近万张床位,每年服务约820万门诊人次,平均每4个台湾人里,就有1个接受过长庚医院的服务。
除了开办医院,王永庆还开设了主要面向少数民族招生的长庚护专。他的这项举措,让当时许多少数民族少年逃过了被人贩子拐卖做性交易的命运,也为医院培养了一批人才。
王永庆很重视人才,为了聘请优秀人才,他不惜花费重金,礼贤下士。一向节俭的他,不仅让医生们坐头等舱,还让自己的夫人下厨款待他们。
当然了,在善待医生的同时,王永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长庚医院,医生们受“二六九条款”的约束,住院医师要在两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后,才能当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六年内拿不到讲师资格,就会被院方解聘;这以后还想继续发展,就要在九年内取得助理教授的资格。
长庚医院成立前的台湾,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比重为8∶2,现在,这个数据完全颠倒了过来——2∶8。随之改变的,是整个医疗事业。
在长庚医院的带动下,台湾越来越多的企业、慈善机构,开始通过创办医院来回馈社会。而王永庆所推行的这一整套办医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借鉴。连一些公立医院,也纷纷效仿。台大医院前院长李源德在推动设立各台大分院时,就称其为“台大医院长庚化”。
据台湾媒体报道,30多年的时间,长庚成了台湾最大的医疗集团,也成为财力最雄厚的医院。这中间除了长庚本身的实力外,离不开王永庆个人的资金投入。他和弟弟王永在将自己所持有的股票捐给了长庚医疗体系,让长庚享受巨额股票分红。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前,长庚持有的股票市值,高达1000多亿元新台币。
2008年5月7日,厦门长庚医院正式开业,这是王永庆在大陆办的第一家医院。当时已经92岁的他出席开业典礼,致辞时,用不到30秒的时间说了三句话,一句是感谢,一句是“长庚医院一贯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我们尽量达到来报答社会”,还有一句是祝来宾健康快乐,工作做出实效。
其实,在此之前,他已在福州、北京等地筹建医院,但因为诸多因素阻碍,这件事一直无法实现。2004年7月,他直接捐建了一所拥有1000张床位的教学医院给清华大学,要求只有一个——按照长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运营。2014年10月30日,这所医院正式开业。(注:大陆目前有多家以长庚命名的医院,基本上是民营,并非王永庆的长庚医院创办或经营。)
1998年,王永庆秘密率团来到北京,拜会了卫生部官员。当时他就提出在大陆创办连锁医院的设想,但这个想法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实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王永庆始终坚持“独资”,而根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允许有境外企业独资医院,只能合资或合作,而且必须要有境内中方法人,而境内中方所占股权不能低于30%。
但王永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2001年,他宣布首期斥资3.43亿美元在北京、福州、厦门筹建三所长庚医院。初步床位计划北京5000张,福州、厦门各3000张。“5000”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国内任何一家医院的规模。
但最后,只有厦门长庚医院获得了批准,因为王永庆做出了妥协,遵循大陆有关政策要求,与厦门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厦门长庚医院在2005年正式破土开工,总投资约13亿元人民币,规划床位2000张。
虽然困难重重,王永庆还是计划于2004年在中国东部沿海投入21亿美元,在河南的洛阳和郑州投资4亿美元,建设医院。其中洛阳的项目连选址和医院规模都已经拟定,最后还是未能实现。
这一步步,走得艰难而缓慢。就算医院建成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厦门长庚医院如今已经运营了8年之久,许多阻碍还是摆在面前,最突出的便是在医疗人才上。按照国家规定,专家门诊只能收14元,而长庚医院定的是20元,这中间的差价,得医院自己补上。
而清华长庚医院这个特例,顶着公立医院的“身份”,也遇到了许多尴尬。比如人事管理机制上,须得在职称上按照事业单位的要求聘任、晋升,而职务上则按长庚的聘任、晋升。
但王永庆的坚持不是没有道理的。将医疗和管理分开,让医生专心治病救人,这样的模式,早在实践中获得了肯定,不管是在台湾,还是福建。2012年,厦门长庚医院获评中国民营医院百强第6名,2013年被评为厦门市医疗服务满意度最高的综合医院。
现在,中国大陆医疗服务市场对台湾地区的开放程度正在不断提高。2013年年底,国家计生委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文件中提到,将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大陆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遗憾的是,这些王永庆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