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犯傻”创台塑神话

2016-10-25 05:33林梅琴
福建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米店王永庆台塑

本刊记者 林梅琴

王永庆“犯傻”创台塑神话

本刊记者 林梅琴

一粒米的传奇

2008年6月,“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公布,王永庆身价68亿美元,位居当年台湾第二。谁能想象,这样一位大富豪,小时候却穷到靠吃番薯充饥。

出生于1917年的王永庆,幼时家境贫寒,父亲王长庚却很重视教育。王永庆7岁时,就到离家10公里外的小学读书。两年后,父亲卧病在床,家里的担子都压在了母亲身上。上到小学三年级的王永庆就开始半工半读,帮邻居放牛,一个月赚五毛钱。每天放学后,他还要扛着50斤的饲料回家喂猪。

他穿的裤子,是面粉袋改做的,鞋子破了,就赤着脚,没有书包,就用两块破布缝了装书。到了15岁,王永庆还是辍学了。在茶园打了一段时间的杂工,他想出去闯闯。

家里人都对这个想法不大支持,只有祖父王添泉说:“种茶人为了让茶树发育良好,常常要一根根地清除掉茶树周围的杂草,可是我们这里常年多雨,土壤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加上没有植被的保护,导致土壤的大量流失,这片茶山迟早会变成废山。所以,我们要是一辈子、一代代都靠种茶为生,永远都不会有出路的。长庚辛苦了一辈子,也没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倒是把自己折腾了一身的病。阿庆是读过书的人,我不希望他一辈子困在这里,走上一代人的老路,还是让他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吧,说不定能闯出一些名堂来!”

只用了一年时间,王永庆米店的生意就做大了

就这样,王永庆离开了台北新店直潭,来到南部嘉义县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的学徒。第二年,他就大胆开起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米店,开店的本钱,是父亲从别人那里借来的200元。

店虽然开起来了,生意却很不好做,小小的一个嘉义县,米店就有30家之多。王永庆的钱不多,店铺既小位置又偏僻,要想扩大销路,就得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试着背米到人家家里去推销,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事倍功半。

王永庆又想了别的办法。当时台湾稻谷收割、加工技术都很落后,碾过的米掺着杂物是很普遍的情况,这使得做饭前要淘好几次米,麻烦得很。王永庆却不怕麻烦,他拉着两个弟弟,把米里的杂质一个一个挑出来,再卖给别人。好米的口碑就这样传开了,王永庆的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

除此之外,他还在别人都等着顾客上门买米的情况下,首开送货上门的先河。这还不是把米送到了事这么简单。他会在送米的时候,了解顾客家里多少人,饭量多少,计算着米缸要见底了,主动把米送过去。而且,他会把米缸里的旧米先倒出来,擦干净米缸后,倒入新米,再把旧米铺在上层。如此细心周到的服务,让王永庆的米店赢得了好口碑,也让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只用了一年时间,他不仅换了个更好的店面,还开起了碾米厂。

一直到1941年,受战争的影响,王永庆的米店生意才不得不中断。当时日本人在台湾实施物资配给制度,嘉义12家碾米厂只留下了两家,王永庆没能成为其中的一个。

1944年,27岁的王永庆又在嘉义开起了一家砖瓦厂,同样是因为日本人的刁难,不久后,这家砖瓦厂关门了。王永庆只好做回老本行,继续开米店,赚点小钱。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初,王永庆建起了台湾规模最大的碾米厂。本以为这次万事大吉了,王永庆却因为违反了国民党越区运粮的规定,身陷牢狱29天。

然而这些都没能打败王永庆,出狱后,他结束碾米厂的生意,转而投资木材业。当时的台湾百废待兴,正是商机无限。王永庆跑遍台湾的崇山峻岭,为了事业四处奔波。可是牢狱之灾差点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

因为被人揭发参与滥伐盗林,王永庆被下了通缉令,无奈之下,他只好逃亡日本。想不到一心创业,不仅血本无归,更是有家都回不得了。

何去何从?对王永庆来说,安身立命才是眼下最大的问题。

“犯傻”创台塑神话

一个商人的成功,努力固然重要,有时候运气也很关键。逃亡日本的王永庆就遇到他生命中的贵人了。当时,台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陈诚正为了发展经济,广觅良人,听说王永庆能力出众后,力排众议,保他回台。

否极泰来的王永庆这下子老实多了,他小心经营着木材生意,不再铤而走险。很快,30岁的他,便积累了5000万元新台币的财富。这时候,王永庆做了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傻的决定——他选择退出木材业,转而投资别的产业。

其实王永庆的眼光很长远。虽说彼时木材业还有生意可做,可是人人都在跟风投资,这个市场就不大了。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当局决定发展塑胶业,打算建一座PVC(聚氯乙烯塑料)树脂工厂。一开始,台湾当局看好台湾化学工业先驱、永丰集团的董事长何义。但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却得出了台湾塑料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判断,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这让项目规划负责人尹仲容很苦恼,这么大的项目,交给谁好呢?他思来想去,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台湾银行,查看存款最多的民营企业家。从这份名单中,他找到了王永庆。

想不到只是一通电话,王永庆就满口答应下来,接过了PVC这块烫手山芋。这个没读过几年书的乡下人,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吧!当时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等着看笑话。一位化学家还公然表示,王永庆连塑胶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开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其实外人哪里知道,在做这个决定前,王永庆就已经向许多专家、学者做了深入了解,还偷偷跑到日本考察。当时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回收70%生产烧碱产生的氯气用来制造PVC塑料粉,这个主意已经在他脑海里酝酿。

就在旁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1954年3月,王永庆的福懋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3年后,这家公司正式投产,成为台湾第一家PVC树脂厂。

然而,困难接踵而来。公司开始投产了,产品却无人问津,首批100吨PVC树脂,只卖出了20吨。股东们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撤资。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卖掉了自己的一百多亩土地,还把几乎全部资产都投入进去,买下了股东们撤出的股份,正式将福懋改名为台湾塑料公司(简称“台塑”)。

王永庆又犯傻了吗?才不是。他早就想好了,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主要是生产成本高造成价格高,而之所以生产成本高,是生产量太低。要想降低生产成本,就得通过提高产量摊薄成本。不过这些话,股东们可听不进去,他们听不进去,那王永庆就只好自己干了。

于是他追加投资,让台塑PVC树脂产量从原来的每天4吨,一下子增加到20吨。与此同时,他还向下游二、三次加工业拓展,创办了南亚塑料加工厂。

销路很快打开了,而且是台塑和南亚的双丰收。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PVC塑料制品在全球走红,王永庆的塑料制品从原来的供过于求逆转为供不应求。

1971年,南亚公司一跃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营业额超过了30亿元新台币。就在这一年,王永庆成立新东塑料加工公司,生产建材、雨衣、箱包、鞋子、尿布等塑料三次加工产品。王永庆“塑料大王”的称号,正式传开。不过四年后,他选择了关闭新东公司,原因很简单——他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二次塑料产品,保持全球竞争力。

年龄从来不是问题

1977年,王永庆60岁了,功成名就,手里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就在这样的年纪,他却苦学起了英语,准备去美国闯一闯。

王永庆在麦寮视察工厂

这不是他的心血来潮。早在20多年前,他的办公室还在高雄,座位前面有一张世界地图,那时候,他常常对员工说:“这个地图是美国人画的,因为地图的中心是美国,让人每天都看到美国。以后有机会,应该到美国闯一闯。”

1978年,这个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低潮,化工厂纷纷关闭、停产。王永庆似乎很擅长在困境中寻找出路。1981年,他一下子收购了美国一家二氯乙烷和氯乙烯单体工厂和一家生产PVC的工厂。第二年,他又收购了一家乳化式PVC树脂生产厂,并买下了8个PVC下游加工厂。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王永庆在收购了这些工厂后,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裁员。要知道,在美国裁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抗议和示威活动。但这件事,王永庆办成了,他将台塑员工带到了美国,为工厂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动了原有员工的工作热情。

很快,他在美国的事业也步入了正轨。1982年年底,日本神户商科大学教授安室宪一称王永庆为“台湾经营之神”,这个称号为各界传颂至今。

1983年,王永庆在美国塑料树脂产量39万吨,加上台塑生产的55万吨,总产量94万吨。他终于成为世界上塑料树脂产量最大的制造商。

王永庆的眼光还不止于此,他要向石化上游产业进军。1990年,他在德州投资19亿美元,建起一座乙烯的烯烃裂解厂和8个相关工厂,实现他生产塑料上游原料事业。1995年5月19日,这项工程竣工,在庆祝大会上,德州州长克莱蒙斯宣布5月19日这天为“王永庆日”,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王永庆从来没有想过停下脚步。

1989年他秘密来到中国大陆,会见邓小平,决定在厦门实施“海沧计划”,发展石化工业。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最终搁浅。

台塑生产的PVC树脂原料乙烯,需要通过轻油裂解的方式获取。但一直以来,台湾当局并不让民间染指石油这个重要的战略物资。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王永庆就一直在争取这个项目。直到“海沧计划”被搁浅,台湾当局才做出了让步。

从1994年开工,到2001年,被搁浅的“海沧计划”终于在海峡东岸荒凉的麦寮得到了实现。填海1300公顷,建起30多个石化工厂,在一片反对声中,王永庆实现了他的石化城之梦,这一年,他84岁了。

梦想还在继续,直到最后一刻。2007年,台塑的销售额高达2万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000亿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91岁的王永庆却有了新的创业计划,到越南办钢铁厂。因为他意识到,全球石化产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需要向新的领域进发。他希望在虚岁100岁的时候,为这项工程的竣工剪彩。只是岁月不饶人,不久后,他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猜你喜欢
米店王永庆台塑
凌晨三点的面试
父亲
米店三问
高米店北B1
凌晨三点的面试
凌晨三点的面试
谁能一直跑下去
丰裕米店那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