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与发展逻辑

2016-10-25 20:23王琳
教师·中 2016年8期

王琳

摘要:电化教育是当代教育体系和方法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现代电化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期,其实施目的主要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文章针对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逻辑进行了论述,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化教育;早期特点;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117-01 收稿日期:2016-03-30

一、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在1932年到1936年期间,这一时期仍处于民国阶段,由当时的教育电影协会提供支持,提出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模式。当时的电化教育并不仅针对学生,而是对民众进行教育,其内容也以救国、强国等宣传为主。第二阶段则是在1936年到1949年,旧时民国政府也正是在1936年时才将这种结合影片的教育方式称为“电化教育”,此时的电化教育则是以传播知识、提高民众素质为主的教育方式。第三阶段也就是新中国早期电化教育调整阶段,是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政府的电化教育机构进行的重新调整,并由文化部对各类教育类幻灯片和电影精心管理,也是现代电化教育的前身阶段。

二、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

(1)诞生于对抗当中。

我国的电化教育与美国相比,其最大的差异就是该教学理念是由美国提出并首个用于实践的,因此在美国国内电化教育拥有极深厚的技术基础,民众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而我国在施行早期电化教育时却困难重重,因为这与国内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矛盾。第一,民国时期美国对于我国政治的干涉行为较强,西方列强和日本殖民者均妄图通过文化入侵的方式来同化中国,因此电化教育在早期施行阶段被视为“崇洋媚外”的行为,很多传统教育者并不看好这一教学方法。[1]第二,电化教育实际上是由我国早期留学生引入国内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的用意在于强化民众素质,进而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但这种做法与清政府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类似,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2)发展动力与救亡图存相依。

在20世纪初期,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转型时代,国内民生和经济发展均处于颓败状态。当时国内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为我国总结了五大内患,正是处于这种民族存亡的危险时期,部分留学海外的有识之士开始利用教育来改变国运。在当时,电影是宣传教育的主要工具,当时的很多电影有着“七分思、三分乐”的说法,也就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电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救亡图存的大教育背景影响下,早期的电化教育的内容也均是以启发民智、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

(3)注重教育规模和效果。

时至今日电化教育的核心特点也是提升教育中的教学效率,这一教学效率可以从个人和整体两个方面来讲。其中针对个人素质教育时,电化教育能够提升个人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且将这种知识深化为个人素质;而在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时,电化教育则能够扩大影响范围,并且能够使一个地区内的民众获得相同的教育,以提升地区群众的凝聚力,进一步促进当时我国国力的改善和民众意识的觉醒。[2]

三、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

发展逻辑也就是一项事物在历史当中的发展规律,研究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是实现对电化技术发展逻辑的了解。

媒体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人的意识和行为,是人类发展当中记录各类事件的重要工具。在早期的电化教育当中,媒体技术是作用于教育,以提升教学效率,满足被教育者需求为目的进行发展。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了媒体技术“工具”的逻辑性,也就将其称为教育工具论。

在明确了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后,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电化教育发展的逻辑。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发展逻辑就是以工具论作为起始,逐渐向媒体改造论发展。随着现代的电影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也必然不会仅被局限于强国、救国,而是向着更好地启发民智、完善学术理论、提高教学效率等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环境发展稳定,电化教育也必将向更加高效、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汪 滢.蔡元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推动者.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

杨登峰.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的启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