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按照文本特征,恰如其分地运用“比较阅读”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更深刻的感受,使学生初步了解归类阅读和写作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把文本与生活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在比较中找到学习的契合点,对提高学生的思训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作用。因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在语言积累与自我表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潜入语言,在比较中含英咀华
(一)在替换中感知词语适切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个语言环境中近义、同义词语具有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通过代换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作者在词语运用上的精心选择。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通过对“根”与“把”的比较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的“别有用心”:就在擦燃这一整把火柴时,小女孩是多么渴望把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紧紧地留住,从而反映小女孩在无数次失望之后,那种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的决心,也体现出她绝望的心情。
(二)在增减中领悟词语准确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在同一个句子中就某一个词语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阅读,由此,仔细体会其中的区别,从而咀嚼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特意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的“似乎”落下了。细心的学生体察到这一情况,提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学生明白了:原来,这只不过是作者看时产生的错觉,假如删掉“似乎”,就把本来含有揣摩的不确定性变成真实的了。
(三)在褒贬中品味词语独创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感知作者文本语言的运用,在词语的细微处领悟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内在情感。比如,教学《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对于“神气十足”这个贬义词,在感情色彩的比较中体会小鸟的生气勃勃。
二、潜心品读,在比较中品味内核
(一)在修辞中感受意境
启发学生通过修辞手法体会和感悟特定语言环境中,作者表达的内在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在《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中,我特地把“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一句话写在黑板上加以强调,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理解了为什么把“千斤巨石”比喻成战友邱少云,这写出了战友邱少云为了大局一动不动,突出了作者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
(二)在句式中揣摩情感
启发学生对句子句式及语气的把握,在理解中揣摩、领会语言运用的优美性,句式有陈述句式、反问句式、感叹句式等。教学《忆江南》一诗时,我让学生把最后一句变换为“会记忆江南”的陈述句表达。大家在反复诵读讨论后,觉得这样一改,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失去再到江南的欲望。由此可见句式语气在句子环境中的作用。
(三)在标点中斟酌核心
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别看它小,正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使人们更确切地表情达意。因而,应让学生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特别对于一些相对特殊的标号符号,更不可认为忽略不计、视为不见。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体会“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一句话。我抛出了“句子中运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破折号!”“感叹号!”等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展开。学生在讨论思考之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作者见到河之后满怀的喜悦跃然纸上——河是草原不可替代的心脏。
三、浏览群萃,在比较中关注个性
(一)同一主题感受作者不同个性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相同主题或文体相近的文章进行“求同存异”的比较品读,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品位,还能领略到各异的语言风格。
如可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异同。我曾引导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进行比较阅读。毕竟,小女孩和凡卡在社会背景、家庭情况和人生命运里有太多相似,因而,其表现的主题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在这相似的主题中,大家揣摩着小姑娘为什么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堂?想象着凡卡的爷爷会不会来接凡卡?他们的离去为什么都“嘴角挂着微笑”?
(二)不同阶段感悟作者不同风格
由于生活历程的不断丰富,其写作风格也会有所区别。如果能了解该作家各阶段的创作风格及个人思想性格,就必将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更深入。教学老舍的《养花》中,可以察觉到养花过程中享受到的丰富情感。如《猫》中,却不难领会到他对猫那丝丝入怀的怜爱;“老舍喜花,却也怜猫”,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的引导中,大家不知不觉领悟到:在经历坎坷后,他依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着敬畏之心。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对引导学生触摸文字内涵,打通阅读关脉富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善于从各种要比较的对象中发掘它们在文本内容或体裁形式等各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而做到心中有数。如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遵循教师预先做好的精心设计顺利进行。千万不能无的放矢,盲目进行,倘若如此,则学生看似天南海北地侃大山,实则天花乱坠,无一实处,荒唐之极,根本无法达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同时,比较阅读教学时不可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深入再深入,由感性及理性,在比较中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以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