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浩川
最近在洛杉矶出差,想在亚马逊上买一款无线扬声器,价格确实比国内便宜个小三分之一。可是注册、下单、填信用卡号都鼓捣完了,一看送货时间傻眼,需要4到14个工作日,还没有加急配送选项。我看了他们仓库就在加州啊,没跨区还这么长时间,而且这个4和14差得也太远了,4到6天还好判断,如果14个工作日就横跨了三周,到时候人还在不在洛杉矶都难说,虽然价格诱人,还是放弃了,大不了费点儿时间去店里买。之前经常在国内网购,送货超过三天都不想好评了,心想美国是电子商务的鼻祖,效率肯定更加了得,没想到第一次体验就放弃了。
后来有朋友反映在美国邮购一般三五天到,即便说两天到指的也是两个工作日,周末不送货,比如你周四晚上订货,到货也要下周一周二了。商家怕超出预期会有客人投诉,所以预设时间会偏长。在亚马逊如果要求两天到需要加运费10美元,一天到加20,但是如果交80美元的年费,就可以长期享用两天送货服务,对于那些住在偏远小镇、又网购上瘾的顾客来说是划算的。不过话说80美元对美国人来说也不是个小数,很多人会利用30天的免费试用期狂订一批货,然后恢复为正常送货时间。
在国内网购真的已经到达一个“爽”的境界了,同城基本晚上订货,第二天中午就能到达,赶巧了早上订货,下午就能收到。这种立竿见影的快感坚定了人们把产品点进购物车的决心。一种挺美妙的感受就是,前台通知去取货,但同时定了几样产品,不知道谁先到,剪开层层胶布时有一种开奖般的喜悦,然后回去只需给店家一个五星好评就算表达了谢意。爽意盎然,接着买。殊不知你这一个爽字,是多少店主深夜发货,分拣员反复加班,快递员披星戴月才换来的,无数悲催成就一个爽字,心力衰竭一片。
现在中国的电商快递业已经开始实践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次日到达了,貌似这是中国现在最火的产业,快递员虽然辛苦,但据说大公司的老员工也能月薪上万,成了个受欢迎的职业。满街的电动摩托小红帽,电商确实把中国的电动摩托业带火了。但是由于他们的三轮驾驶风格过于粗野,快递员成了小区不受欢迎的人,各大院校门口经常盘踞着七八个快递公司的铁皮车,也都学会了打电话催顾客来拿的偷懒办法。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电商和快递业虽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也扫荡了好几个行业。比如当年红极一时的电器城,国美、苏宁什么的,以及中关村那几个电子大厦,现在全转战网络了,门可罗雀,进来个把顾客也是看一下尺寸型号,回去网上买,那么大的商铺成了体验店,营业额都不够交电费。火了京东、天猫之类的大型网上商城,没别的,就因为价格优势太大。但有时候会觉得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经常是核弹式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要把对手往绝路上逼,期待浩劫后的垄断。比如当年京东起家的时候,价格定得巨低,最后低到很多零售商去京东那里进货,手里攥着大笔投资,把行业往死里折腾。问题是有核弹的不止一家,你扔完了他扔,谁都别想垄断,我承认消费者在短期内占到了便宜,但这种恶性竞争最终会导致厂家为电商定制减配产品,或者电商直接进假货、走私货,最近对大电商的投诉越来越多,不到一半的价格要想拿到正品想想也不可能。电商行业现在的基本状况就是野蛮生长。
国内电商主要竞争优势是价格,再来看看美国电商的价格,说实话也不爽。之前在洛杉矶有一次买皮夹克的经历,也是先在官网上询价,发现网上有一项服务就是帮你查找附近零售店的位置,按常理思维我应该先去店里试过,然后回家在网上订购。但我到店里才发现,店主定的价格比官网上要便宜20%左右,如果用现金交易能便宜25%,即便是店里没有的号码,他可以直接去官网上以零售商身份下单,回来给你依然便宜25%。官网的价格最贵,让利给经销商,这其实很聪明。如果他价格便宜,那么零售商的利润太低,索性不做了,厂家虽然短期内得了所有利润,但出口就只剩下官网,少了无数展示产品的机会。
问过当地朋友为什么网购没有扫荡美国商场,她说首先逛商场是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服装产品也必须试,同一品牌的不同款式号码也有出入。一旦网购退货非常麻烦,自掏邮费不说,有些店家根本没有退货服务,因为查验退货要比发货耗费更多人工成本。提到价格,有时候商场搞活动比网上还便宜,所以得经常去店里看看。
亚马逊在美国虽然属于新兴产业,但是邮购方式在美国也存在了上百年了,那么多年邮购和零售商都和谐共存,电商的出现只是换了个平台,后面的库存、配送平台还是一样的,方便之处就是你可以更轻易地搜到你想要的产品,所以它的出现不应该成为扫荡美国传统零售业的核弹。
(摘自“GQ·专栏” 图/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