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凹
夜里无法入睡,读茨威格的《巴尔扎克评注》。巴尔扎克在拿破仑的肖像下面写了一句话:“他用剑无法办到的事情,我将用笔完成。”正好前十来天,我重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拿破仑与库图佐夫的较量还萦绕于胸,便对巴尔扎克这句话多有会意,生出一番感慨——巴尔扎克与拿破仑,正好代表大人物争雄的两翼:文与武,但两个人都没最终“完成”,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
他们两个人的行径都是前劲后疲,雄风不能贯穿到最后,令人扼腕。拿破仑进攻沙俄,一开始是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直至占领莫斯科,让俄国有了亡族之虞。然而狂妄之后,是理性的缺失,导致内部的崩坏,不得不从莫斯科撤军。俄兵追击,冰雪作怪,退回母国时,六十万的远征军只剩不足六万,可谓惨败。而巴尔扎克怀着雄心建构长篇,初始气韵饱满、激情四溢,写得精致细密,大有经典品质,但是越写越稀松,到了最后,既不讲结构,也不讲人物的刻画,一味地只想迅速完成,彻底滑落。两人都是从野心开始,前半途是大力征伐,不可一世地主宰命运,后半途则气力不接,内心失衡,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被命运所主宰。
当拿破仑从莫斯科撤军的消息传来,库图佐夫喜极而泣,不禁跪倒在地不停祷告,继而大喊,俄罗斯得救了!他既感谢上苍,更感谢自己,因为他一直力排众议,坚定地认为:大事的完成、战争的取胜,就靠两样东西:时间和忍耐。拿破仑和巴尔扎克的不能善始善终,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这两样东西。
野心一旦过于膨胀,就迫不及待,就失去理性,就失去对时间的信任;激情一旦过于强烈,就任性而为,就失去耐性,就失去对事物规律的从容把握。有野心,不意味着就有意志;有激情,不意味着就有力量。这是普通人都懂得的道理,但在大人物那里,往往就不灵了,因为许多大人物总是高估自己,自以为是,甚至是不可一世。他们败在自己手里。
(摘自《今晚报》 图/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