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歌阳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水泉扫帚工艺调查
修歌阳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水泉镇位于兴安盟东南部,地处浅山丘陵向平原过度地带,西距突泉县22公里,东距吉林省洮南市80公里,据《突泉县志》记载,“水泉乡境内有10眼山泉,乡政府驻地西南有一山泉,水量较大,远近闻名,水泉乡地名,即由此而得。”自古以来,扫帚是居家保洁必备用具,突泉水泉工艺扫帚继承了历史上扫帚编制的传统技法,又因选料和工艺不同而具备了更多的用途和价值。大宗产品专为工厂车间船坞等工业生产使用,因品质优良而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但同时,在收购原材料、制作和销售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此次调查突泉水泉扫帚工艺,主要是来源于突泉步阳清洁用具有限公司提供的材料。
扫帚工艺;清洁;长纤维高粱草
(一)起源与现状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材料,改制成了扫帚。今天,欧洲、亚洲以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一种用高粱秆做的扫帚。直至今日,扫帚仍然在应用,扫帚的样式也已多种多样,但多以以棕制为主,许多功能已被吸尘器代替。
(二)寓意与典故
扫帚的历史久远,常见于各种文化中,是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齐书·刘休传》:“令休於宅后开小店,使王氏亲卖扫帚皂荚以辱之。”《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赵树理《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时至今日,各地均有端午节室内悬挂扫帚、桃斧、香包以聚财、辟邪、正气的风俗。
扫帚因用途不同固有不同的样式与功能,从大小来说,长杆大头的扫帚常用于面积比较大的场所,使用方便,清扫效率高等有利功能;短把小头的扫帚,或又称为笤帚,更易于清扫的小范围场所;当然还有通过以上两种扫帚演变来的,短手柄长形整齐短头的扫帚,又称扫床扫帚,适用于清扫床面这类家用用具。从制作选材来说,竹梢制作的扫帚用于清扫室外场地或质地坚硬的地面;高粱穗制作的扫帚更适用于需要仔细清扫,且在清扫过程中避免产生大量灰尘的室内;而质地更为柔软细小的金丝草、软塑料刷制成的小型扫帚,通常用于室内怕擦痕的地面或床铺的清扫。由于扫帚的适用性广泛,固出现了许多衍生品,我们这里不能一一举例说明,但无论是样式还是质地,大小还是选材,扫帚成为我们居家保洁的必备品,它的衍生品(扫地机、吸尘器等)更为我们的家居清理提供了便捷。
水泉工艺扫帚与传统手工扫帚制作的初衷,都是更好的为家居清洁生活服务的,在制作上的实用性、适用性都是手工扫帚制作的根本。选材大多是高粱米等农作物附属品,在制作的过程上都遵循着从头到柄的顺序,在成品的呈现上的外形也大致相同,但在具体的制作上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在选材上,水泉工艺扫帚选用美国长纤维高粱草,相对于普通高粱穗,长纤维高粱草具有不怕湿、不沾油、耐磨损,柔韧性强等特点;在制作工艺上,水泉工艺扫帚场聘请黑龙江扫帚老艺人前来培训员工,在继承传统工艺扫帚制作的同时,手工编入了彩图与文字的创新,外形与样式更为美观;在功能上,水泉工艺扫帚除了有它传统的清洁功能外,更具观赏性;在销售方面,除了针对以清洁为目的的消费者外,还销售以装饰摆件为主的扫帚礼盒等等。
首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三省,尤其是辽宁一带,涌入有大量农民逃荒来到兴安盟地区,为此地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其中种植业和手工艺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因此,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突泉一带,农民为主要人群,不仅能够自己种植粮食自给自足,同时,种植高粱米产生的扫帚糜子也能够自己制成扫帚用于生活清洁,从这一方面来看,扫帚在当地的销售上就缺失了一大部分消费者。其次,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生活水准也有很大的提升,扫帚已经不能够满足细致的生活清洁要求,尤其是在大都市等生活高质量地区,它的功能性逐渐被除尘器、吸尘机等衍生品代替。再次,突泉水泉工艺扫帚在制作上的整个过程,全部是由制作者手工完成,与机械生产相比在制作时间上更长,产量上更少。对于向外销售和出口大量的工艺扫帚来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最后,在调查的步阳清洁用具有限公司中,该公司为了确保工艺扫帚不仅外貌美观且质量和功能性更为上乘,引进了美国长纤维高粱草,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定价也要比一般的清扫扫帚高出许多,而竞争如此激烈的清洁工具市场上,仅仅用来清扫的扫帚定价不宜过高,这也成了水泉扫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齐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2]内蒙古县志编纂委员会.突泉县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G264
A
1005-5312(2016)02-01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