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易知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浅析《西游记》中沙僧的人物性格和作用
邢易知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前人一千年的积累素材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将师徒四人的形象、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对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唐僧的研究历来不少,但对于沙僧来说,似乎被世人所冷淡了,在对沙僧的评价中,研究者们大多倾向于认为沙僧是一个很有奴性的角色,甚至有人认为沙僧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其实不然。沙僧是一个陪衬角色而不是奴仆,同时,作者对沙僧人物性格的设定对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沙僧;形象;性格
对广大读者来说,沙僧是一个是宽厚仁慈、老老实实、谦恭谨慎,有时还有点木讷的形象。
据吴承恩《先府宾墓志铭》记载,沙僧的父亲就是一个由于质朴诚实而被邻里认为“痴”的人,而在沙僧年少的时候曾因别人说他是“痴人家儿”而“悲啼不食饮”。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他所承担的是类似于后勤部的工作,打水、扛行李、牵马等等,每每有敌情,他往往服从大师兄的安排,留在原地照看行李,保护师父。对比忙着消灭妖怪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粗心大意的猪八戒,最适合这些琐碎工作的也只有沙僧一人。
但值得一提的是,沙僧做这些工作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不能参战。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中,猪八戒和沙僧在流沙河战了两天,猪八戒“把吃奶的力气使了,只绷得个平手。”就连孙悟空也无可奈何,到最后只能请菩萨出面才得以降服。他的降妖杖和猪八戒的九齿耙不相上下。虽然沙僧很少参战,顶多也只是上前帮战而已,但每次出战他都勇猛无比,即使被妖怪抓住,也从来没有屈服投降过。沙僧并不是没有能力,关键时候他甚至可以上升为主角,在遇到水战的时候,水性好的他还主动请缨,下水去救师父。沙僧的本领和猪八戒相当,而德识又在猪八戒之上,相比孙悟空,他更多的是把自己的能力、气魄隐藏起来,踏踏实实的当师父的三徒弟,师兄们的小师弟,但又常常表现出兄长的气度。
沙悟净是皈依佛门的教徒,因此他身上更多的是这些“中庸”“互敬互信”的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如今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的沙僧形象的深层原因。当然,儒家思想是其性格形成的绝大部分原因,但除此之外,这种性格也和沙僧踏上取经路之前的经历有关。
一开始,沙僧作为卷帘大将生活在至高无上的天庭,卷帘大将一职听起来风光,实则只是玉帝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罢了,但也算是位列仙班。而后,在蟠桃会上,因为失手打碎了宴会上的玻璃杯,被玉帝撤职贬至凡间的流沙河。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面对八戒的询问时,沙僧说道“只因王母降蟠桃,设宴瑶池邀众将。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衔,将身推在杀场上。多亏赤脚大天仙,越班启奏将吾放。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河东岸上。”险些丢掉性命只因打碎了一个杯子,这不免让人有些唏嘘。相比孙悟空猪八戒被玉帝惩罚的原因,对沙僧的惩罚的确有些不近人情,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地位和等级的关联有多密切。在红孩儿一战,猪八戒提出散伙各回各家时,沙僧立马说道“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敢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号,皈依佛果,清源保护唐僧上西天拜佛求精,将功折罪。”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护送唐僧取经的途中,沙僧可以说是抱着一种弥补之前过错的心态的。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在天庭所犯下的过错,并且虔诚的希望将功折罪,弥补自己的过失。正是由于他心里一直背负着自己早先的错误,所以他的身上并没有孙悟空、猪八戒一样的灵性、活力,而显得比较深沉、寡言少语。
沙僧是吴承恩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形象,之所以没有给读者们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他三人戏份多,倘若单独把沙僧拉出来解读,其实他是一个很立体很重要的人物。他在整个师徒组合中不仅起着团结、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时也使整个组合故事发展更加全面。
首先,沙僧德识过人,处事公允、说话得体,经常会调停内部矛盾,让师父和师兄们都能听得进去他的意见。师徒四人是一个战斗集体,是集体就难免发生摩擦、不和,唐僧爱护短、猪八戒经常多嘴,而孙悟空又缺乏耐心,如果这个团体没有一个能够调和矛盾的因素去解决摩擦,那么这个团体是不稳定的,是随时都有可能散伙的。沙僧总是能很完美的解决大大小小的摩擦,在调整内部成员关系、减少内耗、增加凝聚力方面发挥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猪八戒数次对取经失去信心,这时候沙僧要他“莫胡谈!只管跟着大哥走。”孙悟空和猪八戒的矛盾一直贯穿在取经途中,每次和好必要依靠沙僧的劝说。除此,沙僧还经常会调解师父和大师兄的矛盾。有时候面对猪八戒一些过分无理的要求,沙僧也只是一笑置之,更多的是包容和忍让。师徒四人能齐心协力的走完漫漫取经路顺利取得真经,沙僧确实功不可没。
其次。西游记四人组的设定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在故事中尤其是小说中,经常看到的人物组合是是二人组,三人组。二人组中彼此的关系比较单调,三人组中三个人之间彼此制衡,势必会要求三个人的戏份差不多。而四人组是最稳定也是最安全的,这是一个既能保证有主次之分,又能出戏的一种组合。《西游记》正是四人组,戏份的分布也是非常明显的,孙悟空最多,唐僧和猪八戒次之,沙僧最后,这就是四人组最明显的好处之一:有主次。孙悟空是一个强势全能的主角,唐僧是一个温柔迂腐的偏于阴柔的角色,猪八戒是个好吃懒做的喜剧角色,这三个人,其实已经把主要的性格给覆盖完了,沙僧则是个耿直的捧哏角色。四人组的优势除了主次分明外,就是每次遭遇外部问题,可以有更多的内部小冲突。孙悟空与唐僧,前者神通广大飞扬跳脱,后者温柔迂腐磨磨唧唧,其实是绝大的强弱对比,但因为唐僧是师父有紧箍咒,所以这一对戏份不断。猪八戒常被孙悟空捉弄,又偶尔得唐僧庇护,他和孙悟空关系时好时坏,是出笑料和情节的地方。相比起前三个人,沙僧更像是这个四人组的补全版,他是最安全那个,平时不吭声,需要用他时——比如和猪八戒凑对白,比如组团维护孙悟空时——才作用重大。可以设想,没有沙僧了,猪八戒巡山、孙悟空变化去捉弄他,也不可能。实际上,沙僧是个万金油;恰好是因为沙僧的存在,让孙悟空和猪八戒有余裕,出许多单独的对戏笑料。虽然沙僧负责的角色少,确是随时候补型的。这样一来,四人组是比较完整的“每个人都有戏份,主角突出,又不显得累赘”的组合,多一个少一个都是不可取的。
沙僧是一个谦恭谨慎、踏踏实实、性格低调的形象,虽然在《西游记》中并不起眼,但其在整部小说中起到了凝聚团体力量、调节人际关系、补充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西游记》中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人物形象。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刘继波.论沙僧形象的道教文化内涵[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I207.419
A
1005-5312(2016)02-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