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宗斌韩涛梁光明王钰婷
(1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张掖734000;2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甘肃 张掖734000;3张掖湿地博物馆,甘肃 张掖734000)
甘肃黑河中游湿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初探
甘肃黑河中游湿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初探
付宗斌1,2韩涛1梁光明1王钰婷3
(1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张掖734000;2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甘肃 张掖734000;3张掖湿地博物馆,甘肃 张掖734000)
在对甘肃黑河中游湿地保护利用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湿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恢复黑河中游湿地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黑河湿地;保护利用;对策
张掖市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地处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蜂腰地带,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全国独具特色的湿地之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全长928 km。甘肃黑河中游湿地主要分布在张掖市的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六县(区)境内。甘肃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甘肃黑河中游湿地共有4个类别16个类型,总面积251 348.52 hm2。其中天然湿地241 217.61 hm2;人工湿地10 130.91 hm2(甘肃省林业厅,2012)。甘肃黑河中游湿地分布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共有湿地植物351种,湿地脊椎动物93种。在湿地鸟类中,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鸟类22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种类5种;国家II级保护种类11种;省重点保护种类6种。甘肃黑河中游地表水与地下水反复交替,形成了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喜湿植物茂盛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候鸟西部迁徙路线的中转站,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天然动植物遗传基因保存库,湿地资源弥足珍贵。
1.1 保护恢复工程实施概况
2006-2014年,张掖市先后实施了《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项目》《甘肃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修复与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通过设置界碑、界桩、围栏、标志牌,建设保护点、了望塔、候鸟观测点、巡护监测道路等,实施退耕还湿、封滩育草等工程措施,使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得到了保护,部分退化湿地功能得到了恢复,周边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趋势及盲目过度利用湿地的行为得到了控制。
1.2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2011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张掖市中北部,甘肃黑河流域中游平原区,总面积41 164.56 hm2。其中核心区13 640.01 hm2,缓冲区12531.21 hm2,实验区14 993.34 hm2。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显著,其中2015年10月初监测到的国家I级保护动物黑鹳的最大种群达500多只。2014年2月《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国家林业局批复实施。
1.3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北郊,主要依托北郊及黑河沿岸的大片湿地建设而成,规划面积4 133.3hm2。自200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复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来,按照批复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相继开展湿地景观、基础设施、科普宣教和管理能力建设,建成了集湿地展示、科普宣教、湿地科研及生态旅游为一体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2012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景区。
1.4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张掖甘州区依托市区东北郊的盐沼湿地,将东环路东侧48.7 hm2芦苇纳入保护范围,通过开展水系疏理、生态补水、人工造湖、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形状人工挖湖,并按 “北斗七星”形状设计建设7个岛屿,建设了总面积121.7 hm2独具特色的张掖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高台黑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黑河干流黑河大桥至大湖湾之间,总面积666.7 hm2。充分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将公园建设与湿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突出生态、文化、休闲及服务功能,建设了“曲水”湖区、水上休闲区、红西路军纪念林区等湿地景观及配套服务设施,在吸引人们游览湿地亲近自然的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1.5 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
近年来,全市湿地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数量逐年提升,经市湿地管理部门调查,至2014年,全市共建设湿地公园1处、城市湿地公园2处及大沙河、大湖湾等湿地生态旅游景区17个、景点24处,旅游人数已突破300万人次。高台县盐池乡充分利用盐沼湿地资源,引进9家企业发展盐硝生产。目前盐池乡盐硝田总面积达3 000 hm2,年产原盐、芒硝等产品30多万t。部分湿地景区及周边农民开始利用湿地水面发展养殖等产业。
2.1 保护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湿地保护涉及林业、湿地、水利、环保、农业、畜牧、旅游、国土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行使湿地相关管理职权,存在多头、交叉管理现象。同时,湿地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对湿地保护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全市湿地科研监测仅局限在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和一般的监测,尚未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监测及湿地生态系统演替、湿地珍稀动植物生境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2.2 湿地减少退化现象仍在继续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大,加之黑河流域省际调水,导致黑河中游地下水位下降,使部分天然湿地逐步退化,甘州区东北郊、肃南明花等沼泽湿地盐渍化、沙化现象加剧。受经济利益驱动,开垦湿地造田、城市建设占用湿地、湿地内放牧、河道取沙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导致天然湿地减少趋势仍未有效遏止,黑河、山丹河、马营河等河床水域面积明显萎缩。
2.3 湿地保护重建设,轻监管
近年来,虽然通过设置围栏、污水治理、封滩育草、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工程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资金缺口大,保护恢复技术支撑薄弱,忽视了后期监管及生态系统监测,湿地围栏、界碑等损毁,候鸟栖息地缺少警示标志,人为活动加剧,湿地内排放工业废水、倾倒垃圾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湿地保护成效,增加了后期管护费用。
2.4 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
虽然湿地生态旅游已经兴起,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但旅游资源产品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旅游开发利用模式单一,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具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张晓琴等,2010)。水产养殖、垂钓服务、水系漂流等开发利用方式虽已启动,但分布比较零散,配套设施跟进较慢,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和自身特色。盐硝生产规模和产量虽然较大,但经济效益低,加剧了沼泽湿地退化,水资源浪费较大。
2.5 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脱节
由于批复实施的各类湿地专项规划得不到有效落实,开发利用中人为改造较多,应该重点保护的区域,人为干扰因素多,干扰程度强,加之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忽视本地物种保护,致使许多天然湿地正在逐步演化为人工湿地,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弱、生态系统趋向简化。长此以住,湿地资源开发利用还没有获得经济效益,湿地生态系统就将遭到破坏。
3.1 跳出传统的湿地保护管理理念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关键是要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部署上来。在城市化、工业化潮流越来越逼近原生态土地、湿地的时候,选择一条与传统农业文明和传统工业文明不同的保护路径,将湿地保护引向自然生态的恢复。特别是要防止工业、商业、房地产、旅游业对湿地的蚕食和鲸吞(付宗斌等,2015)。改变只重视湿地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的倾向,控制湿地减少退化趋势(陈立国等, 2013)。
3.2 逐步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新机制
充分发挥市湿地管委会职能,形成部门联动,统一协调,联合执法的湿地管理体制。各级湿地管理部门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活动,制定实施湿地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监测评价及红线保护制度。认真探索和推进社区共管模式,形成政府部门监管、镇村社区共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保护管理体制。
3.3 深入探索湿地保护与恢复新模式
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加大地方政府投入,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湿地保护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在实施工程保护措施的同时,加强后期监督管理,确保保护设施完好并发挥作用。加强湿地演替规律、湿地保护恢复基础研究,探索湿地资源保护及恢复重建的最佳模式,建立湿地保护研究网络及保护恢复指标体系。充分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作用,采用3S技术建立运行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为湿地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付宗斌等,2015)。
3.4 坚持以保护为主的资源利用方式
严肃湿地专业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及重建工程,适度进行开发利用。大力推行基于生态安全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张晓琴等,2010),坚持保护与恢复湿地原生态系统为前提,尽可能减少人为改造景观,加大本地重点湿地物种保护力度。积极倡导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相结合的低碳旅游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确保湿地资源永续利用。
3.5 以生态安全为前提,发展湿地产业
生态安全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张晓琴等,2010)。立足张掖湿地资源实际,积极开展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尽快制定实施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以保护性综合开发为基础框架,积极推进湿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通过湿地生态补偿机制逐步限制和取缔盐硝生产等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产业,科学有序地发展湿地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利用、水产养殖、湿地文化等相关产业。
3.6 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充分利用黑河中游独特的湿地资源,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争取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与设备,运用国内外湿地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湿地恢复治理、水禽保护及湿地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国内外交流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推广湿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陈立国, 孟好军, 刘建泉.2013.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科技,29(18):1-3
付宗斌, 马存世, 邓茂林, 等.2015.张掖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科技,31(15):1-3甘肃省林业厅.2012.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甘肃省湿地资源调查)
张晓琴, 石培基, 潘竟虎,等.2010.黑河中游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中国沙漠,30(3):625-632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Wetland Protec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in Gansu
FU Zong-Bin1,2HAN Tao1LIANG Guang-Ming1WANG Yu-Ting3
(
1 Zhangy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Heihe River Wetland, Zhangye 734000, Gansu;2 Gansu Permanent Station for Wetland Ecosystem Studies of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Zhangye 734000, Gansu ;3 Zhangye Wetland Museum, Zhangye 734000, Gansu)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wetl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wetl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identified,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restore and protect the Heihe River wetland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etlan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wetland. Key words Heihe River Wetl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Countermeasures
10.3969/j.issn.1673-3290.2016.03.09
2016-06-02
付宗斌(1969-),工程师,男,甘肃张掖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湿地科研与监测工作。E-mail:gszyylf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