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十二五”经济发展现状和“十三五”经济发展的建议

2016-10-24 19:33范尚清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砀山县十二五十三五

范尚清

摘 要:砀山县是安徽省主要的粮食、水果生产基地,尤其是砀山梨在全国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十二五”结束,“十三五”开局之年,对“十二五”期间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进行总结,并对“十三五”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砀山县;经济发展;“十二五”;“十三五”;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06-03

“十二五”期间砀山县经济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收官以及“十三五”计划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对全县“十二五”期间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进行总结,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以此为基础,建议砀山县保持“十三五”期间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对县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砀山县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成绩

1.1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10年的78.8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9.5亿元,年均增长13%。2015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6亿元。分年度看,自2011年GDP总量突破百亿元后,年均递增16亿元;5a增幅分别为15%、12.4%、10.9%、9.2%和9.2%。2011年增量及增幅较高,2012年以后,全县GDP增速逐年趋缓,2015年比2011年回落5.8个百分点。分县区看,全县GDP总量2011-2014年处于宿州市5县区末位。增长幅度2011-2015年基本处于中游,低于埇桥、萧县,高于灵璧、泗县。与周边县对比,从总量上看,近几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处于末位,且有很大差距,如2015年与永城市差距达到280亿元,与夏邑县差28亿元。从增幅上看近几年一直处于下游,2015年有所好转处于中游;二是可用财力逐年增强。2015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由2010年3.2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11亿元,年均增长25.6%,是“十一五”末的3倍。从总量上看,年均递增量1.4亿元,但逐年减少。从增幅上看,由2011年的59.4%逐年下滑到2015年的11.9%。与全市其他县区比,近年来总量及增幅均处于中游。与周边县市对比,不论是总量还是增幅均居后。2015年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6.9亿元,增长11.8%。非税收入2亿元,增长13.23%。全县税收收入无论收入总量还是增幅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随着经济增长的减速和税收收入总量的扩大,税收增速逐步趋缓。

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更趋合理 “十二五”以来,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最大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持平,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从近5a三类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看,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特征已开始显露。三类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1∶41.5∶25.4调整到2015年的26.8∶44.0∶29.2。与2010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升2.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升3.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3.2%,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近年来,在工业生产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主线,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实现了工业平稳健康发展。从第三产业发展看,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在政府有力引导和市场倒逼双重作用下,现代服务业不断强大,三产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6.63亿元,是2010年的2倍多,2015年同比增速11.1%,比第二产业高0.6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为34.7%,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

1.3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强县成效显著 一是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县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以来,我县工业经济连续克服了自然灾害、宏观政策趋紧、后金融危机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完成了工业5a扩张的目标任务,实现了5a翻番的历史性突破。2011-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6.9亿元、31.8亿元、39.25亿元、52.7亿元、62.32亿元,年均增长18%。同时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快速增加,2011-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分别为184家、173家、199家、217家、226家,2015年比2011年净增42家。主导产业稳步增长。2011年果蔬加工、板材家具、纺织服装和畜禽加工4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0.7亿元,同比增长30.3%,总量占比53.8%。2015年4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7.05亿元,同比增长14.45%,总量占比55.72%。企业盈利能力快速增长。2011年规模工业实现利税总额9.67亿元,实现利润5.56亿元;2015年规模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2.13亿元、实现利润14.88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29倍、2.68倍。工业用电量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砀山县累计全社会用电量32.62亿kW.h,同比增长100.37%,其中工业累计用电量为11.11亿kW.h,同比增长59.01%,由2010年的1.82亿kW.h增长到2.52亿kW.h,年平均增长率为6.79%;二是突出首位产业地位,夯实工业经济基础。截至2015年底,我县首位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1家,累计完成工业产值82.58亿元,同比增长12.19%;实现税收4 141.54万元,同比增长31.56%;实现利润3.41亿元,同比增长21.46%;累计用电量6 373.2万kW.h,首位产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8 645人。

1.4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县把抓好粮食水果生产、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作为重要工作,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连年丰收,“十二五”期间粮食总产量由2010年的26.8万t增加到2015年的28.7万t,年均增长1.38%;油料作物总产量由2010年的4.42万t增加到2015年的5.17万t,年均增长3.18%;棉花作物总产量由2010年的1.44万t增加到2015年的1.70万t,年均增长3.38%;特色农产品较快发展,蔬菜、水果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效益明显。此外,“十二五”期间,全县养殖业快速发展,猪、家禽、山羊等动物饲养量均快速增加,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469 879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46 420万元,年均增长9.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60 82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25 097万元,年均增长4.50%。

1.5 投资总量持续攀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十一五”末的49.39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40.6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27%。一是民间投资由“十一五”末的36.94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20.9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6.77%。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由“十一五”末的26.96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88.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6.69%。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3.4个百分点。三是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27%,比全市高出0.5个百分点;低于埇桥(27.88%)、萧县(25.11%)、灵璧(24.33%),高于泗县(17.04%)。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全省62县市平均量的差距为36.9亿元,我县总量占全省62县市平均量的79.21%;与全省108县市区平均量的差距为54.7亿元,我县总量占全省108县市区平均量的72.01%。与周边县对比,近年我县投资总量只高于单县,增幅居中。

1.6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十二五”以来,全县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消费结构和层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大幅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得到提高。各种社会保障网越来越密,老百姓更“敢消费”。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2 020元增加到2015年的24 735元,年均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 926元增加到2015年9 335元,年均增长13.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10年的67.8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4.3亿元,年均增长17.8%。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前几年一直处于全市5县区末位,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排在第一位。

2 砀山县“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整体经济运行下行,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2014年全国GDP增长7.3%,低于同期0.4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长9.2%,低于同期1.2个百分点;全市GDP增长9.7%,低于同期0.8个百分点。2014年全县GDP达到14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2015年全国GDP增长6.9%,低于同期0.4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长8.7%,低于同期0.3个百分点;全市GDP增长8.9%,低于同期0.5个百分点。全县GDP增长9.2%,与同期持平。总体看来,全县经济运行呈下行趋势。从投资看,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增幅位于5县区中游,增幅前期居后。工业投资总量位于中游,增速位于末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12.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市的比重为8.9%,均低于人口所占比重15.2%,GDP所占比重12.9%;2015年存贷比为37.9%,低于全市16.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近36个百分点,资金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从消费需求上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逐年下滑,2015年名义上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还要少,是近几年来增速较低的时期,增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从创新驱动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高水平研发团队人才少。在200多家规上工业中,建立科研机构的企业单位数不多,战略性新兴企业只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7家。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直接表现是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缺少市场竞争力。

2.2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均水平依然不高 我县GDP总量2011—2014年处于全市5县区末位,2015年超出泗县1.5亿元。2011年和2015年,全县GDP分别为100.14亿元、159.5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10.9%、12.9%;2a全县财政收入分别为5.1亿元、10.11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6.1%、8.1%;而2015年全县常住人口82.3万人,占全市的14.9%,GDP和财政收入总量占比,同人口占比很不对称。从人均指标看,按常住人口计算2015全县人均GDP为19 380元,全市人均GDP22 303元,全省人均GDP35 99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735元,而全市为23 630元,全省为26 93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335元,而全市为9 140元,全省为10 821元。从第一产业看,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因2008年农业自然灾害影响数据下降以后,每年增长幅度与其他县差距很小,导致一产增加值总量一直处于全市末位,与差距较小的泗县相比年均相差7亿多。

2.3 工业占比5a不升,速度下滑增长乏力 2011—2015年三类产业结构中工业占GDP比重均在38%左右,第一产业占比由32.5%下降到26.8%,第三产业占比由23%提升到29.2%。全省工业化率已达到43.9%,相差近6个百分点。2011—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3.7%、19.8%、17.6%、12.9%和10.6%,增速呈现逐年下滑之势。我县规模工业企业虽然有200多家,但产值过10亿、5亿年企业不多。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差。首位产业51家,仅占1/4不到,且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工业生产放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工业经济发展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缺乏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是推动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尤其是砀山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其今后的发展需要以大力发展农业,畜牧养殖业,积极开拓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为依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全县各个农技站人员严重缺乏,或存在业务能力极低,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等问题,可以说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砀山县经济的发展。另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高水平研发团队人才也少。在200多家规上工业中,建立科研机构的企业单位数不多,战略性新兴企业只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7家。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直接表现是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缺少市场竞争力。

3 砀山县“十三五”经济发展建议

3.1 加快项目建设,帮扶企业发展 一是要立足砀山产业结构实际招商,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加快推进水果精深加工项目、食品工业项目,加大力度与大企业合作、与科研院校合作、与研发机构合作,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推动终端产业产品向上游延伸、基础工业向下游延伸。此外,在管理制度方面,要加快建立招商推进责任制度,从项目招商的筹划到项目落地,都要有相应的办理程序,专人负责,进行落地前、落地后的全程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力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国家、省更多的重点项目落户砀山。二是要加大企业帮扶指导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指导力度,动员企业充分利用休停期,抓紧技改,机械检修,基础设施完善,职工队伍培训,原料收储等工作,为企业恢复生产,满负荷运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部分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制订有针对性措施和办法,解决企业在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尽快投入生产。

3.2 充分发挥工业的支撑作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从现有经济结构看,工业仍然是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撑。工业增长的快慢,决定GDP增速的高低。在抓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监控,尤其对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要做好预测、预警、预报,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工业对GDP的拉动作用。积极探索工业发展新路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进程,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对传统产业的现有产品直接更新换代或升级,使传统产品功能和质量增强,技术含量提高,逐步使传统产品从大路货变成高新技术产品。

3.3 大力发展服务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2015年7月砀山县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是皖北地区唯一一家被选入的电子商务示范县。砀山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位于县经济开发区,一期总面积21 000m2。目前已有28家企业入驻,包括苏宁、京东等知名企业。苏宁·中华特色馆·砀山馆已于2015年10月中旬正式上线运营,销售砀山酥梨、黄桃罐头、金针菇罐头、梨汁、梨膏等多种产品;京东服务旗舰店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客户体验和产品展示“四位一体”,力促让更多农村消费者享受到京东“多快好省”的全流程优质购物体验;德邦物流、百世云仓即将入驻园区,进一步提升砀山物流配送能力;二是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构建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新格局。积极培育农业新型增长点,继续打造“砀山梨”这个品牌和平台,加快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园示范建设,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建设,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力。同时积极开辟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3.4 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引进,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此,砀山县必须积极的从各大高校引进技术型高素质人才,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帮扶力度。同时与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借助科研和高校人才为砀山的发展助力。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既是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也是加快砀山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时代要求。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砀山县十二五十三五
安徽砀山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质量提升
一道最值问题的新解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