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蛛网理论的生猪价格波动性分析

2016-10-24 19:32李强高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价格波动

李强 高阳

摘 要:猪肉作为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的波动变化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该文基于2007年到2015年9a间生猪价格的相关数据,借助蛛网理论模型对生猪价格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并针对成因,对生猪价格的变化突破蛛网模型的限制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蛛网模型;生猪价格;价格波动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03-03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pork prices fluctuations directly affect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spend. Based on between 2007 and 2015,nine data hog prices,the key means of cobweb theoretical model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hog prices,hog prices in recent years,summed up the reasons for fluctuations. And for the causes of changes in Chinese hog prices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cobweb model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The cobweb model;Hog prices;Price fluctuations

猪肉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副食品之一,在消费者中占很大比例。中国作为猪肉的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生猪价格剧烈变化对于猪肉的替代品和互补产品的价格影响巨大[1]。生猪价格的变动对于生产者的积极性以及投资者投资意愿有重大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对2007年至2015年生猪价格的变动情况作出解释,深入剖析生猪价格波动的成因。依据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使得生猪价格能够跳出蛛网困境。

1 蛛网理论简介

20世纪30年代,卡尔引入时间为变化因素来探讨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其发现价格、需求量、供给量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蛛网理论认为任何产品都具有生产周期。当产品开始生产之后并不能够及时依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生产的数量,只有等到本次生产结束之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下一周期的生产规模受到上一生产周期的影响,本期产品的价格决定本期商品的供求关系。

1.1 收敛型蛛网 收敛型蛛网是指当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通过几个生产周期的变化,价格会逐渐向均衡价格靠近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价格的变动对于需求的影响大而对于供给的影响小。即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实际价格会向均衡价格靠近,并最终回到均衡点上。如图1所示:

1.2 发散型蛛网 发散型蛛网与收敛型蛛网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在发散型蛛网中,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较大而对需求影响较小。在这种发展状态下,产品的实际产量减少而价格上升,一旦价格偏离均衡价格,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实际价格会离均衡价格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到原有的均衡价格。如图2所示:

1.3 封闭性蛛网 封闭性蛛网模型是一种理想的蛛网模型,是供求弹性完全相等的前提下才会出现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市场受到外力的干扰发生变化时,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会按照相同的幅度进行波动不会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图3所示:

2 蛛网模型对中国生猪价格的阐释

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5年这9a中的生猪价格的变化情况来进行分析统计。家庭饲养的生猪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20~180d,母猪生长周期1a左右。在生产周期内,农户很难依据市场的走向来实时调节生产,因此,生猪的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由原来的奢饰品转变为一般消费品,所以,猪肉的消费在居民的消费中逐渐缺乏弹性。生猪价格变动对养殖户影响大,其供给弹性大。当生猪价格上升时,养殖户会大量地提高存栏量,这导致生猪的存栏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上升;而当生猪价格下降时,农户就会淘汰母猪,使生猪出栏量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根据这种分析,生猪价格的波动会呈现出发散型蛛网模型[3]。

由表1可得,2007年生猪价格进入新一轮的周期性波动,2007年生猪价格波动较大,波动幅度上下差距达到40%。2007之后中国生猪价格又发生了新一周期的变动,生猪价格先剧烈下降后又迅速上升,2008年之后经历一短暂的平稳时期。中国实行猪肉临时收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猪肉价格的波动。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为生猪的价格平稳的变化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

2008年生猪平均价格比2007年上涨了31.6%,而且在2008年全年中生猪的价格经历了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2009年和2010年生猪价格保持低价运行,给生猪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下一次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的诱因。2011年到2012年生猪价格剧烈上涨,到2012年底生猪价格15.82元/kg。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养殖生猪的热情,许多养殖户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盲目地大量补栏,使生猪存栏量急剧上升,致使2013年生猪价格出现断崖式跳水,大量养殖户损失严重[4]。经历2013年生猪价格之后,养殖户纷纷淘汰母猪,致使生猪价格快速上涨并且超过原来的价格水平。2015年生猪价格波动较小,平均价格与2014年差距不大,这可能是2015年处于2个周期的过渡阶段。由此可见生猪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发散型蛛网”状态。如图5所示。

3 生猪价格变动的成因分析

3.1 信息不对称性 生猪养殖户补栏和出栏的最主要的依据就是生猪价格。但是养殖户相互之间信息的不流畅,使得养殖户之间的补栏的数量和时间不能掌握好,短时间内大量的补栏和出栏势必导致猪肉的集中上市,这样供大于求,猪肉价格下降是一种必然。在市场的作用下,市场的信息之间的传递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猪的生长周期较长,加之信息的不畅通会使市场的调节出现滞后性。信息不对称会给生猪养殖户一种错觉,当生猪价格高时,大量的补栏,盲目扩大饲养规模;当这个生长周期完成后生猪价格下跌就会陷入淘汰母猪—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大量补栏的恶性循环中。

3.2 成本不断上升 生猪饲养过程中最主要的3种支出分别是:粮食、人工、医药。现在生猪疾病的预防成本大大上升,再者由于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国家粮食保护价格的实施,给生猪饲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粮食收购价格不断上涨,在生猪价格不变动情况下,生猪生长成本提升。2015年全国规模养猪场玉米平均收购价2.22元/kg,同比上涨15.6%,2015年末玉米平均收购价2.32元/kg,较2015年初上涨28.2%。另一项是人工费用也在不断上涨。以北京为例,2014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已经到2 200元/月[5]。另外,兽药价格上涨和生猪防疫难度加大,使得散户养殖生猪的成本提高。在这种前提下,农户对补栏比较慎重,即使在价格较好的情况下,养殖户考虑到补栏的风险而选择保守战略。

3.3 替代品的价格影响 猪肉虽然是中国副食消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观念和经济条件的改变,现在中国对于副食的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猪肉作为副食第一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其替代品例如:羊肉、牛肉和鸡蛋的价格都会间接影响到猪肉价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羊肉的营养价值,现在羊肉作为一种绿色的肉类食品进入到广大居民的餐桌上。羊肉和猪肉作为相互的替代品,当羊肉价格上升时,居民会减少对羊肉的消费,而猪肉的消费量相应增加;当羊肉价格下跌时,居民会减少猪肉购买,倾向羊肉的消费。2015年以来,中国羊肉价格稳定在30元/kg,羊肉价格和猪肉价格相差不大。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营养价值高的羊肉。

4 破解生猪价格蛛网变化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生猪价格的变化很大原因是信息的不流畅。通过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可对生猪的价格作出合理的市场预警[6]。通过信息的变化寻找到合适的补栏和出栏的时机,避免盲目的跟风。政府可在生猪的价格出现波动时,借助官方网站或者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准确发布官方消息,使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随之而来的挑战。生猪疫病是当前制约生猪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它不仅对生猪数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影响到生猪的需求和供应。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根据预警信号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

4.2 政府干预减小供给弹性 市场的调节具有自身的缺陷性,现在政府开始干预提高对农户补贴,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生猪的供给弹性。政府要考虑对每个出栏猪进行补贴,提高养殖者的盈利水平。促进建立起长效稳定发展机制,保证生猪市场的稳定。稳定生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做好生猪的防疫工作。政府对生猪养殖的防疫做好规划,指导散户进行科学的防疫。争取建立生猪重大病免费防疫体制,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增强饲养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养猪户使用优良品种种猪,提升猪的品质和养猪的效益,推进养猪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4.3 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者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养猪产业始终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之中。现在养猪正在向“公司+农户”的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7]。规模化生产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降低养猪成本,在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增加。鉴于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生猪养殖维持在农业家庭生产、中等规模专业户和现代化工厂生产并存的格局,建议通过企业、合作社、政府之间的整个生产链条的联合使得生猪规模化养殖能够适应现在市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要求,生猪生产者在市场中的地位上升,市场价格话语权增加。在生猪价格较低的情况下,解决好生产亏损和生产过剩问题,确保市场生猪供应正常。

参考文献

[1]徐雪高.肉价格高位大涨的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8(03):4-9.

[2]马友强,左新文.北京市猪肉价格变动分析及政策建议[J].价格经济理论与实践,2012(04):59-60.

[3]杨为燕.基于蛛网理论的生猪价格波动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06):81-84.

[4]斯琴,申倩.我国猪肉价格阶段性变化的“蛛网”理论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94-97.

[5]方松海.成本快速上升背景下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09):91-108.

[6]吴英.基于蛛网理论的我国近10年生猪价格波动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3):106-108.

[7]王伟,邓蓉.论猪肉价格的形成、波动及稳定猪肉价格的对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15(04).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价格波动
市场猪肉价格波动的内在机制研究
国内汽车行业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猪肉供求特征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农业生产者应如何应对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