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承栋
天籁神韵
——用心听到的阿拉善右旗
向往阿拉善已久,特别是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邻阿拉善左旗,南接甘肃省,北接蒙古共和国,西连额济纳旗。这里因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雅布赖山脉、海森楚鲁怪石、红墩子大峡谷等风景名胜而远负盛名,再加上驼乡文化、草原丝绸古道、蒙古长调等,吸引着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前往。
2016年8月,《丝绸之路》杂志社赴阿右旗采风团一行六人在副主编杨文远的带领下,由内蒙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民间文学家铁木尔布和与阿右旗文联主席石岩带领,参观学习,期间感触多多,虽为行走,但更是用心体会,听到了天籁一般的神韵。
文图/王承栋
那一天,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不为来生,只为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
向往阿拉善,最早来源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那优美的诗句和动人的传说,让我常常对阿拉善如痴似醉。
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阿拉善地区也不例外。特别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流落在此传教,弘扬佛法长达30年之久,其高徒阿旺伦珠达吉著《仓央嘉措秘传》以记载六世达赖宗教生涯,并在左旗修建广宗寺(南寺),阿拉善更是和藏传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上至王爷下至庶民尽皆奉信,认定格鲁派黄教为最高宗教信仰。而与之对应的寺庙,历来被称为信徒精神灵魂的圣地、祈祷幸福的殿堂。
似乎是上天的安排,我们前行的第一站,即是经张掖平山峡彩龙岭到阿拉腾特布希庙。
被誉为“高山圣殿”的阿拉腾特布希庙位于阿拉腾朝克苏木境内特布希山。特布希山海拔2965米,被当地人称为神山。特布希庙在山顶东北2公里处的一个小山窝,属典型的高山草原,环境优美,风光独特。这里不仅水草肥美,牛羊遍地,而且有各种独特的山石攒簇,形成一个个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的小山峰,环抱着百年古寺,藏风聚气,恍如天堂。
特布希山上的马背文化
这是一座始建于1938年的寺庙,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依山势而建,主要供奉燃灯、释迦、弥勒三世佛及宗喀巴大师、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等佛陀。
1938年,六世活佛罗布桑丹碑多玛,带着从拉萨盖有达赖喇嘛大印的文书来到阿拉善,在阿拉腾特布希山定址建庙。后诺木齐活佛为该寺赐名“塔里贡嘎达却灵”,意为“灵佛山中的宁静寺”,“灵佛山”即寺后的小山头。
随着寺庙香火的兴旺,前来朝拜的信众逐日增多,喇嘛、僧侣也不断增加,并逐渐成名。而朝拜的人们习惯地按该寺所在地称其为“阿拉腾特布希庙”,简称“特布希庙”。
寺庙在上世纪60年代曾被毁,1985年后重建,目前已是庄严宝象,香火鼎盛,颇具气势。走进寺内,远观近瞧,苍茫而生机向上,悠远而宁静安详。那一阵阵的诵经声,将古老与现代、原始与文明、民族与世界和谐统一,似乎回到了心灵家园。
特布希庙为阿右旗五个有照宗教活动场地之一,现有登记在册的僧人48名。住持是七世诺木齐丹增活佛,也是本寺第二代活佛住持,同时还兼任自治区佛教协会副会长。身为德高望重的高僧,他不仅亲自带领我们参观,还认真作讲解。就在我们参观佛爷的经堂时,活佛还念起了祈福降祥的真言,那声音,出自身旁,又似来自天籁,让人瞬间有一种心灵的净化。难怪,不仅佛寺过会期间,大量信教群众从四面赶来朝拜,平时的香客信众也络绎不绝。
特布希山造型奇特,环境优雅,的确为修行的绝妙佳处。这里以特布希庙为中心,还辐射到甘肃省的松山一带,真是一处集礼佛、避暑、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旅游胜地。
回想多天盛日炎炎,让人热得实在难受。就在我们前往特布希庙时,天空竟然飘来一朵云彩,接着一阵甘霖,洗去多日的尘埃与闷热,特布希山作为天然的避暑胜地,你能不说,这有灵性在其中吗?
无独有偶,在阿拉善右旗,还有一座藏在大漠深处的古寺——巴丹吉林庙,也称苏敏吉林庙,这也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是阿右旗最古老、最有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吸引着众多的信士弟子及游客前往。
巴丹吉林庙在沙漠腹地苏敏吉林。“苏敏”在蒙语中为庙的意思,“吉林”为海子之意。“苏敏吉林”意为“有庙的湖”,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庙海子”。巴丹吉林庙是阿拉善右旗最为出名的寺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取名“噶勒丹彭茨克拉布吉林”,藏语,意为“上天赐给吉祥如意的湖水”之意。原属阿拉善旗延福寺管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沙漠故宫”。
寺庙规模并不大,总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是一座上下两层的中式楼阁建筑,其风格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没有太大区别。庙宇整体坐北朝南,外有半人高的围墙,墙外西侧矗立着一座白塔,黄沙、青水、绿草、白塔互为呼应,将整个寺庙环绕在内,使其显得无比雄伟、庄严。
巴丹吉林庙主殿分上、下两层,顶层呈楼阁式,有四角形的角楼,重檐山顶。亭台楼阁巧夺天工,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叠加宝相,蕴藏法度。推门入内,但见庙室内五彩斑斓,墙壁满绘佛画,神龛尽供佛像,再看布裹的经书、精美的雕刻,真令人目不暇接。
整个庙内虽没有香烟缭绕,喇嘛诵经,但一片宁静中也给人庄严肃穆、幽静雅致之感,仿佛是被人遗忘在沙漠深处的明珠,虽历百年之久,依旧熠熠夺目。
一座200年的庙宇,在内陆大地或许算不得什么,但在人迹罕至的巴丹吉林,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且不说建筑,单是物资运输,不要说以前,即便是现在都困难重重。200多年前建庙过程中,从银川、武威、张掖等地雇用木匠、画匠、泥匠,从雅布赖山拉运基石,从新疆驮运栋梁,所需的一砖一木都是从几十里路外靠骆驼驮进大漠,至于庙宇的大梁,则完全依靠人力抬进。
国家文物考古调查
弥足珍贵者,不仅仅如此,古刹一直保留着最初的建筑,即便在上世纪60年代,也因地处大漠免遭破坏,从而成为阿拉善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寺庙。在时世沧桑变迁中,巴丹吉林庙始终以其神奇震撼着人们的灵魂和精神,加之进入沙漠一路饱受晕车、颠簸、惊险,同时伴随一个又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更让这座圣堂填满梦幻般的色彩,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和深思。
巴丹吉林庙传承了藏传佛教不朽的宗教文明,见证了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见证了阿拉善右旗历史的悠久、文化底蕴的深厚。因建造于千里沙漠,更显气势非凡,且保存较完整,2013年,巴丹吉林庙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行的铁木尔布和主席告诉我,巴丹吉林庙的现任住持是年近七旬的桑木腾活佛。活佛家就在附近,是这里最大、最原始的住户。据说巴丹吉林庙在最鼎盛时期曾有60多个喇嘛,时至今日,虽然巴丹吉林庙地处偏远,周边地区人烟稀少,但它依旧是巴丹吉林沙漠牧民的活动中心。这里长年香火不断,每年有许多信佛的人不怕路远艰险,慕名前来进香,其中不乏蒙古族之外的民众,甚至外国游客。
离开庙海子返回途中,再登上东北的沙山,俯瞰巴丹吉林庙,只见湖水宛如一个美丽仙女,而巴丹吉林庙恰在仙女的胸脯上,于是,庙宇仿佛被仙女拥入怀中,更觉神奇。
此时,眼见沙山环耸,山底庙水相映,飓风骤起时,将谷底的沙粒吹送上来,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恰似巴丹吉林庙中经鼓齐鸣,又似百名僧人诵经读卷,和着一曲天籁神韵!
铁木尔主席还告诉我,巴丹吉林除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也非常悠久,他曾带领考古专家在沙漠腹地发现过新旧石器时代的许多陶瓷碎片,足以证明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除了阿拉腾特布希庙、巴丹吉林庙,阿拉善右旗现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有库热图庙、库日木图庙(阿规庙)、夏日嘎庙三座,另有古庙遗址18处。还有沙漠听经泉,草原圣湖,飘动的经幡,音韵悠扬婉转,经久不衰。
阿右旗,真是天赐神地,佛缘圣地。
骆驼呀骆驼,你是那样寡言沉默,戈壁滩上留下的一行行蹄窝,这是你生命的花朵。多情的骆驼,痴情的骆驼。
——韦唯《骆驼之歌》
提到骆驼,总会让人想到古道夕阳,大漠驼铃,而由此产生的总是一种悲壮的情怀。
对于骆驼,或许大多数人只是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其实,骆驼算得上人类最早的朋友。早在5000多年前,骆驼就被居住在蒙古、新疆一代的民族作为一种“奇畜”驯养了起来。作为心中的“家神”,骆驼哺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善人。
庙海子全景
阿拉善自古以来是骆驼繁衍生息的天堂,游牧民族文化的摇篮,被美誉为“中国骆驼之乡”,而阿右旗更是“驼乡中的驼乡”。如今,对阿右旗人而言,温顺、良善、坚韧的骆驼,不仅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文化之源、精神力量、情感寄托。
北方辽阔的大地,千百年来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骆驼。那些不知疲倦,其实也无法疲倦,或者不能疲倦的骆驼客,牵着一队队骆驼,行走在大漠、荒山里,行走在烈日、风雪中,将当地的特产输送出去,再将外地的物资驮运回来,以此换取生活费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于悲欢离合中不知书写了多少的心酸艰苦、憧憬希望!
巴丹吉林镇,原名额肯呼都格镇,是阿右旗政府所在地,也是阿右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在巴丹吉林镇东入口,有一座铜雕的“阿拉善神驼”,远远仰视,神驼似从巍峨的山峰中奔腾而出,又似在沙漠中腾飞而起,昭示的正是这个坐落于大漠深处之地的人们对骆驼的情有独钟。
阿右旗人在立地条件艰苦、资源禀赋差的客观现实面前,锤炼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骆驼精神,与“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阿拉善精神高度契合,成为全旗不甘人后、敢于争先、负重前行、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沙漠中的骆驼
▲▼曼德拉山岩画:骆驼
阿右旗博物馆,展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序言厅、骆驼起源进化厅、骆驼文化厅、中国骆驼产业发展厅、骆驼产品展示展销厅。走进大厅,首先看到的两幅铜质版画,都是以称赞骆驼为题材。
一幅讲了很久以前,骆驼原本有一对美丽的大角,还有一条漂亮的尾巴。后来,天庭要进行动物比赛,鹿便来向骆驼借驼角,马则借驼尾。骆驼对它们很信任,于是答应了要求并约定等比赛完后归还。比赛中,鹿和马都以美丽的身姿赢得了好评,可事后鹿再也没有还角,而且躲进了树林;马也不愿归还,但它对骆驼说,愿意承担一部分骆驼的负担。从此以后,常看到马驮着人,拉着负重的骆驼前行。骆驼每每望着地平线,等待着鹿归还驼角。
另一幅讲了同样是很久以前,天庭要竞选十二生肖,骆驼作为竞选者最具实力,夺冠在望。没有实力的老鼠也想参加,善良的骆驼便带着它一同前进。没想到竞选当天,老鼠竟然欺骗了骆驼,越过骆驼的头顶,成为第一,倒让骆驼落选。从此,骆驼见到老鼠洞,总要使劲踩踏,直到平整才罢休。天帝怜悯骆驼,赋予它十二生肖的全部体征:鼠耳、牛脊、虎背、兔唇、龙颈、蛇眼、马鬃、羊胸、猴毛、鸡腿、猪尾、狗鼻。而其独特高大的体魄、持久的耐力,却是任何动物都无法比拟的。
阿右旗人与骆驼同生共长,可谓相依为命,由此衍生、凝聚的驼乡文化,则成为阿右旗文化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内蒙古骆驼研究院骆驼骨骼标本
那达慕大会上的骆驼旧照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浩瀚的金色沙漠,驼铃让我回到童年,耳边又响起摇篮曲,阿妈的声音忽近忽远……
在大漠,在戈壁,到处都可以听到这首《苍天般的阿拉善》,既唤起无数人对阿拉善的眷恋,又折射出骆驼在阿右旗人心中的地位。
无论朝霞中陡峭的远山,还是夕阳下流动的沙峰,无论狂沙如何弥漫,无论道路如何遥远,在大漠装备坚毅,在戈壁披挂疾风,不停地穿越,驼队行走的路,就是希望的路。当梦中的驼铃响起时,那是天地间最美的赞歌。
“无边瀚海人难渡,端赖驼力代客船。”时代在前进,历史不会忘记,千百年来,骆驼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用宽大的脚掌走通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
曼德拉山岩画中优美的骆驼告诉世人,阿右旗是双峰驼最早的驯化地之一。这些形象生动、姿态优美的骆驼,或驮着太阳,或载着牧民,或单身,或串影,极具学术艺术价值,是中国乃至世界岩画界都不能绕过的焦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为支援西藏建设,国家动用包括阿拉善的骆驼在内的4万峰骆驼运输货物;1953年初,阿拉善骆驼被调集给进藏部队运送粮食和补给,浩浩荡荡的驼队,穿越巍巍昆仑,翻过风雪唐古拉山,悠扬的驼铃声给枯燥的长路添了些许色彩;1950年,修建青藏公路,阿拉善骆驼被征用,和其他地方调集的骆驼集聚格尔木,使那片荒凉的高原上出现了“万驼走高原”的盛况。如今,那些死去的阿拉善骆驼,早已尸骨不再,但那一曲壮烈的驼铃曲,还久久飘荡,永远难以让人忘怀。
骆驼在阿拉善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渐代替了骆驼运输,尽管现在它不再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但作为心灵的伙伴和沙漠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对骆驼的热情依旧不减。
2011年,阿右旗成功举办首届阿拉善万峰骆驼文化节,并创造了555峰骆驼同时参加骆驼越野赛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4年,阿右旗又承办了中国第三届骆驼大会,包括赛驼、骆驼选美、驯驼、驼球比赛、种公驼评选等节庆活动,带给人们无限的激情与欢乐,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同年,全国首家骆驼研究院——内蒙古骆驼研究院在阿右旗成立,“驼乡”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
骆驼文化,积极带动了阿右旗骆驼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产业的持续升温,阿右旗已成为众多游人向往之地,而围绕骆驼旅游开展的系列活动更是备受喜爱,游客们深入养驼人家,看驼艺表演,喝驼奶,骑骆驼,感受韵味无限的“大漠人家”风情。骆驼,已成为阿右旗的骄傲和名片。
从“沙漠之舟”的盛赞称誉,到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频频出现,它们一路前行。如今,大漠驼铃已成为另一曲醉人的韵律。
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沐浴我的那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腾格尔《蒙古人》
走进阿右旗,拜谒特布希庙,寻访巴丹吉林庙,欣赏曼德拉岩画,住宿雅布赖,参观大漠人家,是我生命中的幸遇。当我伴着悠远的诵经声和清脆的驼铃声,翻开漫卷长史,去阅读那曲折而动人的故事时,又一次听到了古老而辽远的长调。
蒙元文化广场
搏克夏力宾
关于“阿拉善”。一说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源于匈奴族贺兰部,因其在此住牧而得名。另一说,阿拉善是蒙古语音译,意为“五彩斑斓之地”。较之两种说法,我略倾向于后者,尽管前者的支持者更多。
记得我们来时,从张掖下火车,穿越平山大峡谷时,两边就有许多丹霞地貌、五彩山岭,有一处山岭直接被称为彩龙岭。尽管那里如今已不属于阿拉善管辖,但只要我们再稍稍翻阅历史,就会发现,此地500年前曾是一家。甚至有人说,当唇齿间发出“阿——拉——善”三个音节时,便以轻缓、流畅、抒情的语调,呵成一脉水,流淌成五彩斑斓的长调。
行走大漠,穿越戈壁,透露出阿拉善另一种不羁和沧桑的美。那休闲的骆驼,踏破了荒凉;那舒缓的长调,拂拭着忧伤;还有那丝绸古道,记载着千年岁月沧桑。
资料载,阿拉善右旗,古为禹贡雍之域,春秋时属秦,始皇时置北地郡,汉时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晋为前凉、后凉、北凉所据,唐属河西节度使,宋景德中入于西夏,元隶甘肃行中书省,明永乐初为西部瓦剌地区,清康熙年间蒙古和硕特部迁之。清王朝编阿拉善和硕特旗,阿拉善旗由此始建。1949年,阿拉善和平解放,先后归宁夏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61年,阿右旗建立。1980年,归阿拉善盟管辖至今。
长期以来,大漠南北、长城内外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时进行拉锯战,但稍有和平时代,各民族即友好往来,互相经贸交流,并在彼此融合的历史中,形成了纵贯东西、横跨大漠的草原丝绸北道。
在多数国人思想认识中,丝绸之路自长安而出,翻越六盘山,渡过黄河,入河西走廊进中亚地区。也有人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并没有一条限定的路线行进,作为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附近的国度、部落、民族都从自己聚居区尽力靠近,又各自辐射。还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传播到遥远希腊的中国丝绸,就是通过西北草原民族辗转传递。甚至有学者认为,早于丝绸之路前,中国辽阔的北方草原上就有便于游牧民族交往的通道,由此形成的草原玉帛之路早于后来的丝绸之路。阿右旗,自然也是这当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从西汉时期汉武帝表彰著名战将霍去病的诏书,到西夏王朝建立修筑的黑城;从内地王朝往这里安置的移民、戍边军人、罪徒、物品甚至公文等,到王公大臣进京觐见皇帝,大多情况下都沿阿拉善附近的居延路前行,这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北线,也即中国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尤其在中原地区和西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来往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不仅如此,阿右旗作为交通线的关键部位,还遗留下来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包括史前遗存、古郡重镇、长墙深堑、关隘要塞、城堡烽燧、墓葬祭台、岩画寺庙等,构成了灿烂绚丽的历史文化。
据《中国·阿拉善右旗》网站资料,到目前,阿右旗查明并收录入档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已达467处,成为阿拉善盟的文物大旗。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点包括古建筑162处、古文化遗址135处、石窟寺及石刻53处、古墓葬106处、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3处。其中曼德拉山岩画群、巴丹吉林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塔林拜兴西夏障城遗址入编《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这当中,最值得一提还有战争的遗址。尽管,战争对当事者来说是一种灾难,但为应对战争的建筑,包括长城、烽火台、城障,却是古代耗费巨资和人力修筑,最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作为阿右旗主要山脉的龙首山和雅布赖山,峰峦高耸,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遗留秦汉以来的烽火台近150座,界壕百余公里,还有城障、关隘、塞墙10余处。这些烽火台,或建高山险峻处,四顾险绝,或置峰回路转地,遥首相望。它们与界壕、塞墙、城池、障址、关隘相伴,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渡浩浩大漠,在发挥着戍兵要塞的强大威力之余,留下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景,让后人无限感慨!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魅力的融注,遗迹是一种建筑精髓的标志,风俗是一个时代追求的体现,而文化则是以上内容的兼容和超越的载体。走进阿右旗,你会惊叹于历史文化与文明的悠远,更惊叹于阿右旗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有人说,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又说,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我也可以说,哪里有阿右旗人,哪里就有长调。尽管这和沙嘎、骑马、赛驼一样,都是阿右旗人生活的一部分。
蒙古族饮食文化
当《苍天般的阿拉善》、《神圣阿拉善》、《阿拉善你有多少传奇》等歌曲向世人勾勒阿拉善的神奇与美丽时,当阿右旗站在转型发展的新起点,抢抓“一带一路”有利时机,立足沙漠、骆驼、旅游资源,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时,谁说,时代的奋进不是阿右旗人高歌的一曲新长调?
自西而入,又从西而出,行走在阿右旗,我只呆了五天,很是匆忙,也颇为艰辛,但我并没有感到劳累和虚空。
梦幻般的阿右旗,苍天般的阿右旗,只在借着勤劳的人们、厚重的历史、迷人的风景,传来慈悲的佛音、悠远的驼铃、舒缓的长调后,安祥如初。
据说,只要走进阿拉善的人,就走不出阿拉善。此刻,我亦如一粒细沙,已经陷入巴丹吉林。但,这又何妨?
我将以虔诚的心,继续聆听天籁神韵。
(作者系甘肃省中语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