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舆论极化倾向

2016-10-22 11:45
财经 2016年24期
关键词:极端化两极言论

一段时间以来,“刷屏帖”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中惹人注目的现象。这些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或微博被“疯狂”转发的文章,一般都有着抓人眼球的标题、耸人听闻的“事实”和“行云流水”般的逻辑,励志鸡汤、悲情故事、盛世危言、惊天阴谋等等也都是标配元素。

不过这类“刷屏帖”往往很快被颠覆,因为其内在的逻辑漏洞和某些天然的事实硬伤,在细心和理性读者的考证下,往往很容易导致舆情急剧反转。

然而比“刷屏帖”更令人担忧的是,围绕“刷屏帖”产生的某种社会舆论极化现象。从一个“刷屏帖”出现时一边倒的转发与夸赞,到剧情反转时一边倒的踩踏,舆论在两个极端快速摇摆,充分折射出社会浮躁的情绪和人们“偏听偏信”的心态。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某些舆论的极化除了体现在两极间的摇摆,还表现为两极间的对立。围绕“刷屏帖”和其后的社会议题,人们在辩论时常常诉诸情绪化的语言和简单粗暴的逻辑,先入为主预设立场,并根据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选边站,由此导致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而罔顾事实本身是非曲直以及逻辑推理是否缜密严谨。

舆论的极化本身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对缺失的表现,而舆论极化的蔓延会加剧社会的撕裂感,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在重大社会议题上形成主流价值判断,进而导致社会凝聚力的进一步丧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舆论极化现象的形成有着多重复杂的成因,对其应对和化解也需要长期耐心的努力。

在今天这样一个注意力稀缺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难以沉下心,来仔细阅读那些通过深入扎实的调查和专业权威的分析来展现事情来龙去脉的文章。社交媒体捕获人们注意力的企图心,导致了标题党的扎堆出现,而移动网络时代商业模式压力下对点击率和流量的强调,也使得不少自媒体乃至机构媒体为了“吸粉”而寻求更加“出位”的报道和评论风格。

必须承认,一些帖子能够刷屏,确实因为它们触动了人们的神经,迎合了人们心目中的压抑已久的某种情绪。这与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的分化、社会矛盾的多发、转型期焦虑症的蔓延和帕累托改进后对未来预期的分歧都密不可分。

换言之,媒体技术、商业模式和社会变革三重转型期的叠加,助长了舆论的极化倾向。而历史上人们对不同意见的不宽容甚至打压,也导致理性多元求同存异的公共辩论空间依然是稀缺品。

舆论极化的多因格局,注定对其应对和化解没有一蹴而就一抓就灵的方案。和谐的社会氛围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这又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文明均富社会的建成,使富者安心贫者安身,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假以时日。

就当下而言,避免舆论极化倾向进一步恶化的关键,在于理性多元求同存异的公共辩论空间的构建,以及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规范。极化的最大的克星和最好的纠偏良药就是多元和透明,当人们习惯于不同意见的碰撞,习惯于不同利益诉求的表达,能够找到可信赖的权威信息发布渠道,本身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舆论的两极摇摆和两极对立。

优质的公共辩论空间的构建需要多元包容的心态,这一点对于空间的参与者和管理者而言同样重要。利益多元的社会本身就要求舆论的多元,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一视同仁而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应对。

近年来一些极端化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言论,由于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帜,披挂着政治正确的外衣,往往能一时在网络空间畅行无阻,形成看起来强大的舆论压力。对这种过激言论网开一面,一方面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国策造成了冲击和干扰,一方面无疑也助长了公共辩论空间的恶质化倾向。

意识形态和政治正确本身不能成为极端化言论的背书,任何极端化言论都应一视同仁在法治框架内加以管理。对网络空间的极端化言论的选择性管理,恰恰会加剧舆论的极化趋势。

一方面那些极端化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言论炮制者会有恃无恐继续以推出类似言论为能事,另一方面那些含有负面信息和情绪化语言的“刷屏帖”则会因为被删帖而得到反向加持,原本被扭曲放大的事实和截直取弯的逻辑,也因为帖子的“烈士”身份而变得“真实可信”,有些甚至会在重重围追堵截下被不明真相的读者加大转发的速度和力度,这从客观效果上而言肯定大大违背了网络舆论空间管理者的初衷。

面对舆论空间尤其是网络舆论空间极化的趋势,就目前而言,最有效的应对之策还是理性多元公共辩论空间的构建、公开透明规范的权威信息披露渠道和机制,以及法治原则下一视同仁的管理框架的确立,舍此别无他途。

猜你喜欢
极端化两极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动物“萌主”在两极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他们的言论
中国去极端化的立法起点及发展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相关内容评述
地球的两极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言论集纳
熟读兵法,何至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