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底酥与小脚

2016-10-22 02:40王明军
饮食保健 2016年17期
关键词:宋孝宗锦溪酥饼

文/王明军

袜底酥与小脚

文/王明军

袜底酥是江南千年水乡古镇锦溪的特产。如果你到同里或昆山,街坊小吃都有袜底酥的身影。

在上海,一般老年市民都知道这款美食,它松脆喷香,入口绝难停下来。但是人们在品尝袜底酥的同时,总觉得这道名点的称呼不雅,毕竟“袜底”让人有又臭又脏的联想,怎么可能与人见人爱的美点相提并论呢。其实不然,“袜底酥”原是比喻小脚女子用的袜垫;也是旧时男人对妇女“三寸金莲”的赞誉。

对于当地的特色美点“袜底酥”,有一个传说:相传宋孝宗来到锦溪,由于旅途劳累,国事缠身,胃口全无,吃啥都没有滋味。心急之中陈妃找当地的百姓为夫君做些点心。因为心急,使得做出来的饼呈腰子状。宋孝宗醒来看到案几上搁着一叠袜底,心想爱妻怎么还有闲暇缝袜底?陈妃见宋孝宗醒来,连忙送上酥饼。宋孝宗这才恍然大悟,感到肚中饥肠辘辘,就大口吃了起来,想不到味道比宫中的东坡饼还要香还要酥,就问爱妃这是什么饼?陈妃就开玩笑地说,既然夫君说它是袜底,那就叫它袜底酥饼吧。袜底酥由此得名。虽然该传说没有根据,但足以说明袜底酥与缠足有关。

我国古代女子缠足始于北宋,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被后人称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唐宋时期,文人墨客都是时尚文化的先锋,苏东坡写缠足诗,足以说明当时缠足已日渐成为北方上流社会的习俗。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统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宋室南迁把北方的缠足带到了南方。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30年。因此,缠足之风影响锦溪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缠足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但见证这一历史的“袜底酥”却原汁原味地传承了下来。“袜底酥”受人欢迎的原因在于配料和做工讲究,馅芯制作精细,原料配比严格。做椒盐酥所用的盐,要在镬子里煨熟,擀面仗擀细,小葱要捣成碎末,才能不穿孔,不露馅。烘烤时,师傅须一步不离地观察炉膛,直到酥饼呈现鲜亮的光泽、散发出清香时才出炉。

猜你喜欢
宋孝宗锦溪酥饼
子充必大
父权和王权的双重压抑之新释
张栻与宋孝宗的关系探微
汉堡店里的数学问题
《一盒酥饼》点评
《一盒酥饼》点评
鱼儿不上钩
讨厌的“酥饼”
锦溪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锦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