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府文化
盐府菜,就是所谓的盐商私家菜,因为中国的盐商富可敌国,并名流辈出,所以对饮食的要求与创新都达到了极致。当时,每个盐商家中都有自己的“庖厨”,每一顿饭要备数十种菜。如果要简单描述盐商菜,那就是:对材料的苛刻挑选、做工精细及至、融会贯通极具创造力,其并不仅仅满足奢侈的味觉,还要满足人生五味的联想。
如果从菜系来讲,盐商菜更集中了淮扬菜、鄂菜、秦巴菜、鲁菜等各地美食;其中尤以自贡菜更独树一帜——自清中叶以来,东西南北万商云集,盐船漫合,京、鲁、豫、苏菜麇集盐都,各显神通。自贡烹饪历经各大盐商代代相传二百余年,终成川菜一派——小河帮;口味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讲究调味。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讲究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
自贡市位于四川省的南部,是川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四川最早的省辖市,这座城市有着两千年左右的盐业历史,因盐卤资源而逐渐兴旺繁荣且著称于世,如今逐渐发展为以机械、化工、盐业、轻型建材等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自贡市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低山、平坝、丘陵、沟谷兼有,且沱江下游流经市内,整座城市山峦起伏,溪河交错,境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独具风韵,且全市各种自然资源丰富,是“川省的精华之地”。自贡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一座因盐而建的城市,从东汉初年就有置县历史,迄今已两千多年,自贡的城市文化是以井盐文化为主体,内涵十分丰富,境内的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东北部有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自贡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自贡灯会名噪海内外,自贡川剧轰动剧坛,“龚扇”“扎染”“自贡剪纸”被誉为自贡民间艺术三绝,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这座城市更加熠熠生辉。
自贡有着“盐都”的美誉,井盐的开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城市的整体布局都是以自流井和贡井为主体。据记载,自贡的井盐生产最早发源于东汉时期,自贡的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是冲击式钻井技艺,也叫顿钻技艺,经历了孕育期,转型期,成熟期等发展阶段,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这种技艺是当地百姓发明的,是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它以人、畜、机械等为动力,用钻将岩石击破,从地层深处捞出岩屑以获得盐卤资源,顿钻技艺包含内容丰富,工艺流程有钻井设计,钻前准备,钻井,打捞,气卤鉴别,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后续还有晒卤,煎盐等,这种技艺钻进的速度较慢,能够及时发现井下产层的微弱变化,而且该工艺没有泥浆的循环,产层资源能够有效利用,不会出现产层堵塞和污染,顿钻技艺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至今仍沿用。自贡的井盐采制工艺有着很高的价值,它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贡灯会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是南国灯城的主要内涵,特色鲜明,民俗风情浓郁,闻名中外。自贡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期就有相关的记录,在清明时期逐渐成型,有了固定的内涵,在特定的时段进行,经过历史的发展,彩灯艺术频频出新,自贡灯会的内容也不断丰富。自贡灯会的活动时间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灯会上,万灯齐展,种类繁多,有龙灯、走马灯、动物灯、人物灯、花鸟灯……千姿百态,璀璨夺目,各种灯景交相辉映,形成了灯中有景,景中有灯的美妙情景,层次迷离,气势磅礴。在灯会上还有“耍龙灯”的表演活动,也称为龙灯舞,一般是十二三人组成阵势,有“武阵”和“文阵”,动作套路变化多,大龙灯有十五节,里面点燃火烛,演员各执一节,舞动起来形成“之”字形或“S”形,灯火连成一片,美不胜收。
自贡的扎染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天府之国的工艺奇葩。扎染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美术工艺,是将织物折叠扎捆,放入用板蓝根以及其他天然植物制成的色浆中进行染色的过程,所用的材料天然,对皮肤无刺激,且经久耐用,不易褪色。自贡扎染起源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是它特色浓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自贡扎染以针代笔,选好布料后,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用搓皱、折叠、翻卷等方法制作出一定的形状,用针线缝合扎紧,这个步骤也叫“扎花”,浸染后根据不同的扎花方法,会形成天然的花纹图案,制出的成品无一雷同,变化丰富,艺术意味浓厚。自贡扎染不断创新纹样,开发出几何图案,写意图案等,还研发出了多彩扎染,丰富了色彩表现力,蕴藏了古老的东方色彩神韵,成品远销国内外,并且多次获得大奖,受到了众多人士的青睐,成为了自贡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品牌。
拥有近2000年盐业开采历史的自贡,在盐业最旺盛时期,境内有1万多口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庞贝城”,一座特殊的手工业盐城市。当时,煮盐的黑烟飘散在空中遮天蔽日;大地上天车林立傲耸云端;凿井声,号子声混响一片;竹制的输送笕管纵横交织;熬盐的灶房星罗棋布火光冲天,劳作的盐场工人如蚂蚁一般来回穿梭……
这里,曾经有由人工开凿的一个挨一个的盐井,一根根四通八达的输卤枧管,一座座竖立于井口之上高耸入云的井架。这种井架被称为“天车”,是盐井的灵魂,它是以“堆积木”式的方法,把数千根杉木层层往上累叠,用篾索捆扎而成,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因而天车林立的盐井架十分壮观,被誉为自贡盐场奇观之一!天车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自贡特有的标志、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遗产。
已成为千年盐都记忆的众多古盐井遗址至今仍得以保存和延续,其中富世盐井、大公井、东源井、金流井、燊海井、自流井并称盐都自贡六大名井。自流井是一口不需要钻井就有卤水流出的一口井,以“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錾凿所成”而被誉为“自流井,井自流,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川省精华地,富庶甲蜀中”。“白玉”指的是盐,“黄金”指的是天然气。自古水火不相容,但在自贡,水与火却密不可分,因为这里的盐井既产盐卤水又产气,水与火两个不和谐的音符,却谱写出了最和谐的旋律。
据记载,清朝同治年间,曾任富顺知县的吴鼎立经实地考察,在其所著《自流井风物名实说》中称,自流古井遗址具体位置在“新桥下,下桥上,名为火井沱”处,今自流井区郭家坳街火井沱沿河一段河床西岸的浅滩上,崖壁上镌刻有“火井沱”三个大字。
关于自流井起源于什么时候,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在两百多种涉及四川井盐生产的史籍和盐史专著中,都没有明确记载。
在自贡富顺才子明朝西蜀四大家熊过先生的《南沙文集》卷四里载有《答李令论税粮驿传盐荚册籍四事书》一文,文章对当时富顺地区的盐业生产、征榷政策以及盐务管理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富义、邓井,久在坍塌。其新开自流等井,课程自可兑补原额。无井灶丁,自可经免虚赔”。它为自流井的开发背景和开凿时间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写作时间在嘉靖三十年到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51年到1553年。
在这以后的史籍中,最早用自流井这个名称的是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富顺知县钱绍隆写的《详情禁兵害文》。乾隆以后的史书就把自流井称为古井了,而且仅仅记载因为崖崩岸塞,井早就塌废了。
这样,自流井起源问题就明确了:嘉靖十八年到三十三年(1539-1554),由于旧井废弃,因而在富顺县以西九十里的荣溪水滨开凿了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开辟了新的井盐产地。以后又在郭家坳、土地坡、扇子坝、凉高山等地凿成了大量的卤井和气井,使自贡地区成了四川井盐生产的中心。自流井这个名称不仅仅是一批新盐井的代称,也成了这个地区的名称。
1935年熊楚在《自贡地矿产盐业问题》论述中说:“自流井因井而名地,今亦沿之,研究自流井名称之由来,此说较有价值。”1939年成立自贡市,将富顺县第五区所辖的4镇3乡全部划归自贡。4镇中的桐垱镇、长垱镇即今之自流井区。
1943年,桐垱镇改名为自井镇。1953年改为自流井区。及至后来的《自流井风物名实说》《自流井记》等著作,所用“自流井”三字,已经不再是一井之名,而明显地指一个地区的称谓了。
盐帮菜和盐帮文化是华夏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恐龙之乡”更是造就了自贡的神秘。自贡具有两千多年的盐业历史,在我国的盐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而闻名。自贡是盐帮菜和盐帮文化的发源地,盐帮菜以其“味厚香浓、辣鲜刺激”而名闻天下,博得了“吃在四川,味在自贡”的美誉。在漫长的盐业发展中,自贡人锐意进取、乐观生活,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盐帮文化,在自贡,大大小小的自流井、贡井以及盐道会馆、盐业历史博物馆和古老的盐镇诉说着千年盐都的沧桑与变迁,也折射着盐帮文化的深厚底蕴。
盐帮菜隶属四大菜系川菜,是口味、营养价值最高的菜!它最讲究 “调味”。除具有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
食盐为百味之祖,自贡为井盐之都,盐帮为美食之族。吃在四川,味在自贡。植根于巴蜀文化,结胎于川菜系列,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杰出代表。
盐帮菜的最大特点就是“鲜”!不单纯是肉禽自身的鲜,辣有辣鲜、咸有咸鲜、麻有麻鲜,所有的复合味中都要体现本味的鲜,比如花椒,生鲜的花椒就是盐帮菜的首选,所以无论辣得流泪、麻得伤心,鲜味依旧……
盐帮菜——菜的味型不是川菜系中最复杂多样的,相信逸栈—盐帮菜锐意、决绝的品格绝对会得到您的好感……
盐帮金牌川菜
地理位置:朝阳区光华路4号,东方梅地亚中心B座3层盐府。面积大约1200㎡,拥有12个雅致包间,24卡座等。
订餐电话:010-6583 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