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Point
存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似乎是符合人们理所当然的“常识”。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这种“常识”正在被打破,而利率市场化也让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统计,截至2016年7月31日,我国主要17家银行平均5年期存款利率为2.94%,3年期存款利率为2.9%,两者差值为0.04%。部分银行存款利率甚至出现“倒挂”,如渤海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为3%,而3年期利率为3.25%。
商业银行的3年期存款利率和5年期存款利率的水平非常接近,甚至出现“倒挂”,这种金融现象该如何解释,今年还会进一步降息吗?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告诉记者:“这种倒挂现象主要是因为利率市场化,银行融资结构变化以及对未来利率的下调预期。”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定期存款的期限溢价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民银行设定的基准利率决定的,其存在被高估的成分,没有反映市场真实的供需情况。存款利率定价的上限放开以来,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了期限溢价整体收窄。”熊启跃认为,“从总体上看,定期存款的期限溢价随着期限增加呈逐步下降趋势。”
所谓存款期限溢价,主要反映在某一个区间段,银行存款每增加一个月,银行要为此多付出的利息成本。期限溢价越高,成本越高。计算方法是用利率差/期限差,如3~6个月的期限溢价是用6个月的存款利率减去3个月的存款利率再除以3。
“随着大额存单和债券市场的发展,银行通过非存款,即金融市场融资的比例稳步提升,通过主动滚动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配置的期限转换能力显著提高,这大大降低了银行通过高息招揽长期存款的意愿。”熊启跃分析说,“另外,中长期存款利率倒挂反映出银行认为未来资金面将持续宽松,通过滚动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的成本要明显低于锁定利率的长期定期存款。”
熊启跃告诉记者,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中长期存款利率出现倒挂,尽管只是一个比较小的指标,但也反映了对未来经济疲软的预期。人们更加热衷于短期投资,而不愿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安徽舒城商业银f的行许权胜也告诉记者:“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也相应下降了,也会导致中长期存款利率倒挂,再加上经济增速下调预期,银行也不太愿意对中长期存款设定太高的利率。”
银行存款利率的走势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息息相关。一些关于央行降息的传言不断出现,今年还会降息吗?
“坚定不移降低各种企业成本。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这是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8月3日上午发布的《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文中的建议。这句话被一些市场人士认为是将要降息的信号。然而到了3日下午,上述字句已被删除。这一举动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到目前为止,降息、降准不在政府和央行的考虑范围。
财经评论员余丰慧撰文分析:是否降息降准的决定因素在于市场是否流动性稀缺,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目前中国不是稀缺而是严重过剩。截至6月底中国的M2接近150万亿元,是GDP的一倍。M1达到44.6万亿元,企业活期账户上趴着38万亿元的闲置资金。根本谈不上降息降准,也没有这个必要。
“最为可怕的一个现象是经过这两年多的货币大放水,罕见地多次降准降息,货币政策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的苗头,即再多的货币也能被无底洞般的陷阱吸收,而就是不向实体经济流去,既刺激不了投资,又拉动不了消费。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效应基本失效了。在这个时期如果继续放水货币的话,恶性通胀、恶性资产泡沫在后面等着呢。”余丰慧说。
央行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
《中国经济周刊》的记者梳理了我国从1996年以来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变动情况,数据显示,在经过2015年的五轮降息之后,我国的存款利率水平已处于20年最低水平,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为1.5%。
哈尔滨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未来几年,中国不会像国外利率那么低,因为老百姓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是比较狭窄的。”
财经评论员谭浩俊向记者分析:“现在不少80后、90后基本不去银行存款了,去存款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和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对银行的安全性认可度是非常高的。从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角度,存款利率不太可能降得太低。”
尽管如此,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认为,今年降息可能性也不一定小,“要看中国经济状况,如果中国经济在三季度没有大的起色,持续低迷,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央行降息就在所难免。货币政策必须服务经济发展宏观大局这个目标,这是毫无疑问的。”
“考虑到CPI将持续高于1.5%的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未来几个季度存贷款基准利率或不做调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对媒体表示。
CPI高于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曾被一些观点认为是“负利率”。通货膨胀跑赢了具有基准意义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意味着,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会有贬值的可能。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的7月份CPI为1.8%,这已经是今年连续7个月CPI跑赢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
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今年1月份CPI为1.8%,2月份CPI为2.3%,3月份CPI为2.3%,4月份CPI为2.3%,5月份CPI为2.0%,6月份CPI为1.9%。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这种负利率状况至少在2017年可能还会继续维持。
那如何实现个人资产的不贬值呢?莫开伟建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少将钱存到银行,做些力所能及、风险可控的投资。当然这种投资不是股市,而是选择一些银行投资理财产品或购买一些固定资产如商铺等等,有能力的还可到海外置业,添置一些美元资产。”
同时,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产品以其良好的保值作用和避险功能也成为投资者选择的热门品种。世界黄金协会在8月3日发布的报告中称,黄金今年表现强于大多数资产,主要是由超常规的货币政策所驱动。
该协会称:“金价继续上涨,已在1360美元/盎司以上,今年同比已上涨29%。这是自2010年欧洲主权债券危机以来最大的涨幅。”
8月31日,新华社报道,根据国际会计财务准则,五大行净利润(下均为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共计5204.05亿元,以182天工作日计算日赚28.57亿元。
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大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502.17亿元、1051.48亿元、930.37亿元、1339.03亿元、376.61亿元,增速明显放缓,分别同比增长0.8%、0.8%、2.52%、1.25%、0.9%。
“2016年银行业面临着很多充满挑战的问题,”中行行长陈四清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称,整个全球金融的形势不确定性增加,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中国银行的发展也是“进中有难,任重道远”。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银行的日子的确越来越“紧”,五大行中,多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出现负增长,净利润增速乏力。尽管在上半年不良贷款暴露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不过不良率仍然在高位运行,一些新的行业,例如采矿业,不良贷款正在加速暴露。
其中,五大行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净利润贡献较大的净利息收入,不少银行出现了负增长。
2016年上半年,农行营业收入减少137.62亿元,降幅达到5%。利息净收入减少205.36亿元,降幅为9.36%。同期,交行实现利息净收入681.48亿元,同比减少29.11亿元,占比为65.95%。报告期末,建行利息净收入2109.90亿元,同比下降6.07%。
从净息差继续下降可以窥见银行利息净收入下降的原因。上半年末,工农中建四家大行净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0.27、0.47、0.35、0.28个百分点。
中行新上任副行长张青松在中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主要有三大原因影响了净息差下降,首先是银行对央行此前五次降息的滞后影响,境内人民币存贷款的息差上半年下降得最厉害。
第二个因素是利率市场化的持续影响,银行存款利率上浮的比例不断上升,人民币贷款的利率水平呈下降趋势。
第三个因素是“营改增”的影响。张青松表示,如果把营改增的因素做一个还原,中行上半年的净息差在1.96%,而不是1.9%。
去年在一系列的降息降准之后,央行宣布,2015年10月25日起,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推进了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收官。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此次放开存款利率,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而这是整个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内容。
同时,连平强调,利率管制的放开,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了。一方面,在利率市场管制取消后,未来金融市场还有波动,将对银行经营产生压力,尤其是对中小银行挑战更大,银行业退出机制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另一方面,基准利率由央行引导到银行间市场自主定价,未来实现基准利率的市场化是逐渐推进的过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构建需要较长的过程完成。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表示,此次央行放开存款浮动区间具有标志性意义,形式上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了银行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决定价格的机制,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完成,短期内并不是利率市场化的完美收官。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央行也表示,要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在连平看来,央行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完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渠道,除了央行利率体系对市场化的条件更加,还涉及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由此看来,放开利率管制并不是利率市场化的大功告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举措和机制体系建设。
曾刚也表示,由银行有效引导市场利率,当前基础条件还不满足。央行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换,目前还是盯住M1、M2等数量型指标。信用风险体系、国债发行和期限、Shibor价格和期限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结构,下一步需要建立市场化的基准利率。
同时,曾刚强调,国内利率水平受到境外金融市场环境影响,对价格调控还要增强汇率弹性。此外,银行自身是否具备风险定价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银行不具备根据风险精准的能力。
总之,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央行保持基础利率的调控,引导银行利率水平的同时,辅之以窗口指导,避免恶性竞争。
2015年,央行连续进行了五次降息,10月24日降息后,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5%。放宽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以后,商业银行具有了定价的自主性,对于老百姓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各家银行存款利率会不会有高有低,去银行存钱可以“货比三家”了呢?
对此,业内专家给出的一致答案是:不会。
“正常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在曾刚看来,金融竞争要保持在正常合理范围,由于银行业竞争和破产都具有外部性,利率市场化目的是促进竞争效率,改革要将竞争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引发银行恶性竞争得不偿失。同时,央行在初期需要对商业银行定价进行窗口指导,避免利率价格战。
连平则从银行资产负债、货币政策与市场流动性关系角度,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他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未来的影响是逐级推进的,放开利率管制后,不可能造成利率一下子飙升,将产生任何商业银行无法承担的负债成本。因为银行作为杠杆率很高的行业,通过大量负债吸收资本金,扩大资产业务投入,而资产定价不可能马上调高,为此,银行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住负债定价。
在连平看来,随着存款利率的放开,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将逐级调整负债成本,留住客户,面临着存款负债定价向上调整的压力。
2015年,央行进行了五次降准,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短期内银行“不差钱”便不可能大幅提高负债成本,而是在市场上获得涉及支付、结算和活期存款等低成本的资金,通过负债定价微调吸收想要的资金,低成本资金随之向上调整,预计未来五年银行将面临较长的负债定价调整区间,关键是看流动性状况。
一位股份制银行公司部负责人则表示,央行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中小银行付出更高的成本吸收资金,而且不同类型的银行须缴纳不同比例的存款准备金,中小银行需要更高的定价。股份制银行在存贷款定价方面往往参考大行,资金价格略微高于大行。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加速,自2012年央行将存款浮动区间从1.1倍扩大至1.2倍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节奏如疾风劲走。
此次放开利率管制,对于业绩增速下滑的银行业而言,究竟是“狼来了”还是虚惊一场?对此,业内人士普遍预计,银行业利差空间将进一步收窄,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结束了。
根据连平研究团队的测算,目前银行业的净息差在2.5%左右,未来五年净息差将收窄至2%以内,净息差收窄空间在60BP—70BP,对银行经营业绩造成很大压力。
“趋势上看,2016年商业银行盈利能否维持行业正增长,是一个很大的问号。”连平说,2016年是银行业盈利压力最大的一年,国有大国利润负增长可能性很大,股份制银行利润相较于2015年个位数增幅将更低,同时,不良资产上升压力依旧很大。
曾刚也表示,预计银行利差存在进一步收窄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净利差收入减少,信用风险成本上升,未来的银行日子将变得很难过。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由于银行业不良压力很大,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项目比较谨慎,且企业资金需求并不旺盛,银行信贷投放侧重于政府平台基建项目、中长期类贷款等风险较低领域。
那么,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对此,曾刚表示,一方面,需要银行提高精细化管理和定价能力,根据风险水平实行精准定价,这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另一方面,银行要在优化信贷结构方面下功夫,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入减少,银行要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拓宽非利息收入,银行要向金融市场、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等业务拓宽,从传统信贷业务向综合化转型,通过综合化经营改善银行业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