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导演开始通过画幅说故事
无论是电脑显示器、电视屏幕还是电影银幕,只要是用矩形尺寸来传达画面,必然会有画幅比例的问题。画幅比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电影史上曾有数十种画幅比例登场又消失,如今我们最熟悉的就是1.85∶1的标准宽银幕和2.35∶1的变形宽银幕,1.37∶1的比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也占据过主流地位。而在无声电影时代也有1.33∶1等多种比例。电影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画幅比例演变的历史。
关于画幅比例演变的历史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当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电影的关键在于内容,画幅只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但事实上,画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影表达技术。有许多著名的导演还特别善于利用不同的宽高比,来表达电影中的不同情绪和内容。
1.不同画幅表达时间的不同
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
有着构图中轴线对称“强迫症”的天才导演韦斯·安德森就喜欢运用改变画幅的技巧,在他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通过画幅的不同来暗示故事的时间线不同,就好像俄罗斯套娃一般,一个套着一个。影片是一个多层结构组成的套层故事,第一层是一个女孩来到墓前打开了《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本书,时间点是现在,宽高比是1.8∶1。然后第二层是书中写的故事,作者与饭店传奇人物Zero相遇聊天的故事,时间是1968年,宽高比是2.35∶1。最后一层则是,Zero讲述他自己年轻时与古斯塔夫的故事以及饭店的历史,其时间为1932年,宽高比则是1.33∶1。安德森非常巧妙地用变换宽高比这种技巧来传达出时间不同的信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画幅的选择都非常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贾樟柯《山河故人》(2015)
与之同样的手法也被贾樟柯用在电影《山河故人》中。电影讲述了三个故事,只不过这三个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而不是一个套一个的结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过去,时间设定为1999年,一段发生在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宽高比为1.37∶1。第二个故事则发生在现在,时间设定为2014年,讲述了上一个故事中结婚后的母亲,与其远在上海的儿子之间的感情,宽高比为1.85∶1。而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未来,时间设定为2025年,讲述了儿子移居海外之后与他的老师之间的一段忘年恋,宽高比则为2.35∶1。
2.不同画幅表达情绪的不同
画幅的巧妙运用除了可以暗示时间的不同,还可以用来表达电影情绪。比如在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妈咪》中,前半段因为儿子与母亲一直存在隔阂,整个情绪非常压抑,所以画幅宽高比一直是1∶1的正方形。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母子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融洽和谐,电影情绪也变得温情的时候,出现了令冯小刚乃至全世界影人震惊的一幕:主角亲手“扒开”了电影画幅,他的舒心一笑既表现了开阔的情绪,也令整部电影的基调随之改变。
其实不仅仅只有文艺片导演喜欢在画幅上下工夫,许多商业片导演比如诺兰在《星际穿越》、李安在《少年派》中都曾经有过通过不同画幅来表达不同情绪的尝试。在《星际穿越》中,影片开头的半个多小时在飞船内部的镜头都是2.35∶1的画幅宽高比,但当镜头移向广袤的太空、独自运转的外星球、黑洞里面的空间等时,则变成了16∶9的IMAX全画幅镜头,一则是为了展现宇宙的广阔,二则是为了凸显宇宙给人带来的孤寂与距离感。而《少年派》中最令人啧啧称道的一幕:少年独自睡在船上,而小船独自漂浮在大海中央,这时使用的是1.33∶1比例的方形镜头,这既是李安对原著小说封面的致敬,同时小船在茫茫大海中的孤寂感也跃然纸上。
当今影坛,更多的电影开始出现不止一种画幅,这多是因为瞬间画面张力和不同表达内容的需求,但这些特殊画幅多是后期处理,与拍摄和放映无关。而多兰和冯小刚导演对于圆形电影的挑战则昭示着一个关于电影画幅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新时代里,人们将获得更多观看世界的新方式,而这也为人类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问,既然圆形画幅都来了,那么三角形、多边形画幅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