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庆 杨康
[摘要]目的:对比结节性甲状腺肿(NG)与甲状腺癌(TC)的CT表现并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1年4月到2015年5月期间于笔者医院就诊的NG患者50例,设为研究组;择取同期TC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CT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边界整齐与否和强化均匀性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灶数量、有无钙化特征/倾向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CT影像中,NG患者与TC患者各有其典型特征,故CT在NG和TC上诊断价值显著。
[关键词]诊断价值;甲状腺癌;CT扫描;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意义
甲状腺癌是恶性肿瘤,结节性的甲状腺肿却是良性病变。虽然二者疾病本质不同,但在影像学上却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临床极易出现误诊。由于甲状腺血管较多,若行穿刺活检可能造成癌组织转移,故需借助CT进行更细致的扫描。本文就两种疾病在CT扫描上的异同表现进行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1年4月到2015年5月期间于笔者医院就诊的NG患者50例,设为研究组择取同期TC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最低20岁,最高60岁,平均(40.64±10.34)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最低21岁,最高61岁,平均(41.06±9.57)岁,行病理诊断,癌症类型有:乳头状腺癌29例,滤泡状腺癌12例,嗜酸性细胞癌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与肿块/结节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扫描前取仰卧体位,下垂双肩、伸直颈部,暴露整个甲状腺,以高压注射器穿刺肘静脉以进行团注,对比剂剂量为80mL左右,控制速度在2mL/s到3mL/s之间。注射1分钟后,以螺旋CT机对患处进行扫描,扫描位置上至口咽部、下至锁骨上缘。CT机参数为:层厚/层距为3.75-5.00mm,螺距为1.0。需注意,扫描时患者不可说话,也不可作吞咽动作。在扫描结束后,以110Hu窗位与500Hu窗宽进行图像观察。
1.3 观察指标
病灶的数量、病灶边缘的形态、病灶强化特征、病灶是否有钙化特征或钙化倾向,等等,均为本研究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則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从表1可知,NG和TC在边界是否整齐和强化均匀性上无明显不同,P>0.05,统计学无差异;在病灶数量的单发、多发与否以及肿块有无钙化特征/倾向上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有差异。
3 讨论
3.1 强化密度均匀与否
为了合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细胞中需要蕴含大量的碘元素,碘原子巨大的原子质量使得甲状腺密度要远超周边其他组织。正常受检者的甲状腺边缘在CT图像中清晰可见。若甲状腺出现良性病变,如NG,结节处细胞破裂,碘元素会有所丧失,故CT可见不均匀密度区;若病变为恶性,即TC,细胞大量破裂,碘元素严重流失,CT将表现为低密度区。二者在强化均匀性上无明显差异(P>0.05)。
3.2 边界整齐与否
TC具有浸润特性,生长状态并不均匀,因纤维包膜被长期浸润,边界大多为模糊状态(29例);NG包膜大多不够完整,其厚薄也各不相同,CT影像同样可见不规整边界(35例)。二者在边界整齐性上无明显差异(P<0.05)。
3.3 病灶数量的单发与多发
NG早期多为单纯性,随着甲状腺的不断增生将形成纤维结节,其CT图像偏向多发(33例),TC与其相比,更侧重于单发(17例)。二者差异显著(P<0.05)
3.4 钙化倾向/特征
TC钙化原因非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血管纤维增生,钙盐加速沉积,诱发出细小片状或砂砾样的钙化。NG多因血肿或炎症被吸收而在肿块边缘出现弧形钙化。二者在CT图像上虽有相似,但其形态特征依然差别明显(P<0.05)。
4 结语
TG与TC在CT图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临床可通过二者在CT图像上的显著差异来实现准确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