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妍
[摘 要] 中职德育课程的高效教学改革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主。那么,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中,如何选取合适的活动载体成了课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尝试从专业教育、生活需要及时事政治几方面选取结合点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中职德育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活动载体;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1-0078-02
中职德育课程常常给人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刻板印象,道理讲多了,空洞乏味,特别是中职生,不喜欢学习理论,也无法由大量的理论学习而提升、内化为个人素养和行为规范。那么,我们的中职德育课程如何吸引学生?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而使学生最终接纳并践行呢?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德育课堂的大力推广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岗位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背景,让课堂动起来,将学生主动参与、生成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如何选定“目标明确、精而深”的活动载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决胜点。
“动”要动得有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合适的活动载体。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堂最好的载体是职业需要和个人需要,让学生的活动满足个人职业成长需要、实际生活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让探索过程能解决实际问题,“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专业”。学生既可获得学习的乐趣,又可获得成长,可以从以下几个结合点尝试:
一、德育课堂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指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来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中职德育课程开展的核心意义和灵魂所在。因此,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无缝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配合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为实现高素质职业人的培养目标服务。
(一)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
在整个德育课程系列中,首先要体现的是德育课程对于职业和生活的重大思想基石和全局指导意义。几门课程要能结合到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去,在生涯规划中体会应用,才能真正把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指导思想。
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的教学中,结合职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回顾复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关于规划中随着实际学习生活的推进而可能需要进行的调整和创新规划这一块,许多学生并没有在时间推进中及时地给予自己反馈和调整。在此时,第4学期的哲学与人生第一课的学习再结合第一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规劃方案的反馈调整,正好在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一次自我监督与促进,发挥了两门德育课程在实际生涯中的指导精神和运用意义。
(二)与专业课程内容的结合
哲学与人生的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中“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寻求真知”一节的教学。本人在汽车应用专业的授课中,结合学生的技能课程及职业工具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技能竞赛:现场恢复杂乱无章的工具箱。学生都觉得无比简单,自告奋勇参加挑战。一个他们熟悉无比的工具箱里有一百多件各种型号的螺母、螺丝刀等。他们都认为不用三五分钟就能搞定。结果,最快的学生花了7分钟,最慢的花了15分钟。他们在一个短短的现场技能小比赛中总结出了“实践出真知”。课堂在实践总结中逐步深入主题,升华思想。
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在物流专业班级教学中,本人结合专业课程的仓储作业、货物分拣作业等课程设置了一个小型实训活动。每小组学生现场要为50双新鞋子(用纸条制作鞋子的各项属性)重新分类入仓。在活动中,学生从感性的杂乱无章的货物分拣入手,到寻找规律,科学工作。最终教师点拨归纳,回归德育课程的指导意义,引导学生提炼出科学思维对完成工作的指导意义的理性分析总结,从而达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的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这一课的内容结合市场营销、模拟公司等专业课程同时开展,两课内容重叠之处,经教师协商,可尝试这一内容合并上活动课程,在其中穿插讲授。例如,模拟公司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成立企业。那么,把两门课程的这一教学内容合并处理,在企业的成立中渗透德育,在德育中又学到专业的企业成立知识,此乃双赢之举。
(三)与职业体验活动的结合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塑造良好形象,展示职业风采。在此内容教学上,具体如我校的商务助理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新西兰生活馆的实训场所,创设仿真职场情境,给予学生模仿与展示的平台,在服务工作中感受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自然而然在展示中自觉内化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意识。教师在活动后强化职业礼仪之美,寓教于实践活动之中。
再如,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以小组探究任务式驱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练习,将任务设置为“我是一名家电销售人员,如何在销售岗位展示职业风采之待客有礼”,通过设置与学生专业对应的具体的职业情景,让学生在模拟中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
(四)与职业能力拓展的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做好就业准备”知识点授课中,开展求职实战模拟、个人职业形象设计、求职简历制作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能促使学生体验就业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发现个人的努力方向。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授课中,如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组织学生以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为原型,采访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优秀毕业生等,参照调查结果,共同制定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二、德育课堂与生活需要的结合
新大纲改革要求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习由“理论”转向“实践”。生活是真实的,实践出真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他认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化”的教学载体,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例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的“市场经济规律”知识点上,举办班级的拍卖会、年级的跳蚤市场交易会均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知识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在“投资理财”知识点上,组织学生进行中职生消费现状调查,作出理性消费建议,为个人的消费进行详细规划,为自己量身定做消费方案。再如,“建设和谐社会”教学中结合中职生的现实生活,组织“建设和谐校园我参与”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最美一角评选和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通过感受美好环境和改进不良行为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再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开展“选举道德之星”活动,民主评选班级内道德榜样,鼓励所有学生向榜样看齐。
三、德育课堂与时事政治的结合
德育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它富有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同发展,与时代共前进。中职生参与社会建设,应关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时事政治的真实情境中对所学理论知识深入探究,真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点燃课堂的生命力。
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中,可以结合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开展讨论学习,及开展类似的评选“我身边的道德模范”活动;再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参与政治生活”,结合社区的推选人大代表活动,参观民主选举;在关注改善民生中,结合地方的政策如“垃圾分类”、民生卡办理等开展探讨;而在哲学与人生的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中,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开展案例讨论。
最后,还要谈一谈的是:活动载体的恰当选取能很好地解决现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难点——知行不一。学生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理论已经了解,但是,在生活中卻不应用;有些则是学会了新的理论及方法,只会应用于课堂回答、做作业、考试等“纸上文章”,却不能在生活中贯彻,这些都是知识的表面学习现象,只作为一个记忆片段存在于脑海中,这种知识只能用于短期的提取,时间长了,知识就遗忘了。德育要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必须要让学生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在教师通过精心设置和呈现现实工作、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后,在实践中检查学生对知识内化的程度,则可以激发思考和讨论,进而检查学生的“输出”这一个“知而践行”的最重要的环节。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化—应用”这一过程。
同时,在这种教学改革下,课程学习成果的考核必须符合“知情意”统一的“理论指导实践”精神,要求教师严格筛选考核内容及形式。在问题内容设置上必须贴近社会工作、生活,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考核,要鼓励学生学会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并能把解决办法迁移到生活中去;在形式上要避免形式主义的考核,特别是现在一些课程,教师设置了实践性考核,但是,在设置上不严谨,让学生从中学会了应付考试的“形式主义”,这无疑是弊大于利的。例如,笔者曾见过一个会演式的公关礼仪的考核汇报课,在台前,学生一个个举止端庄、言谈得体,解决问题从容淡定,让所有的教师看到了精彩的一幕;但是,在汇报结束后,笔者走到学生的准备室一看,一地狼藉,遗弃的物品和垃圾无人问津。“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 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学习、形式主义的实践考核,是伪存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美]恰瑞罗特.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杨明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