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针灸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观察

2016-10-21 00:35李志益胡桂兴彭鹏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针灸中药

李志益 胡桂兴 彭鹏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9例,按首诊时间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周一、周三、周五就诊者,对照组为周二、周四就诊者,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针灸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结合针灸中药治疗,7 d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针灸中药治疗能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显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针灸; 中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046-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23

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其起病突然,常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蹙额、皱眉、露齿、鼓腮、闭目等动作困难,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露晴流泪、额纹消失、鼻唇纹变浅,部分患者初起可伴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伴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临床可将此病分为3期:急性期(发病1~7 d)、静止期(发病8~14 d)和恢复期(发病15 d以上)。神经损伤后数小时内,神经元胞体、轴突、髓鞘、末梢感受器等将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损伤的轴突胞体肿大,尼氏体溶解,轴浆内细胞器肿胀溶解,微管微丝断裂,随时间延长损伤加剧[1]。所以急性期的正确有效治疗对面瘫的预后非常重要,而延迟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差,后遗症越明显,虽然也能改善症状,但完全治愈比较困难。原因是单侧面神经因非特异性感染造成长期水肿压迫神经纤维的损伤脱髓鞘病变已经不可逆[2]。笔者所在科室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针灸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对此方法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9例,均在1周之内前来就诊,将患者按首诊时间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周一、周三、周五就诊者,对照组为周二、周四就诊者。治疗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18~69岁,平均(36.8±9.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35.8±9.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发病1周内,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患者单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宽、闭眼困难、露睛流泪、眨眼功能减退、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鼓腮困难,不能吹口哨,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部,或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无耳聋、耳鸣。神经电图显示患/健侧面神经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比<60%;患侧瞬目反射早反应、晚反应未引出或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肌电图显示未出现失神经肌电位,主动运动单元存在。

1.3 排除标准

诊断为中枢性面瘫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如:Guilliain-Barre综合征、脑桥病变、小脑脑桥角损害;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骨骨折等面神经邻近部位的病变,以及腮腺炎、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茎乳孔以外的病变。神经电图显示患/健侧面神经最大CMAP波幅比≥60%;肌电图显示未出现失神经肌电位,主动运动单元消失。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1)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1次/d,连续7~10 d,操作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稍伸展颈部,令患者微张口,以消除肌紧张。在胸锁关节上方2.5 cm,正中线外侧1.5 cm处,相当于第6颈椎横突所在,其尾侧1.3 cm为穿刺点(即第7颈椎横突所在)。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在胸锁乳突肌内缘,把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側与气管分开,在穿刺点处用5号或7号穿刺针垂直刺入2~3 cm,触及骨质,表明针尖已达第7颈椎横突基底部,退针0.2~0.4 cm后固定针头,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或阻滞液5~10 ml。穿刺时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如未触及骨质而出现上肢放散感,说明进针过深,已经从横突间穿入,应调整针的方向后再行穿刺。(2)针灸处方:合谷、风池、太阳、颊车、地仓、牵正、阳白,随症选穴:不能抬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人中,目闭不合加丝竹空、睛明,偏头痛加头维、率谷。进针方向一般为直刺和斜刺,深度0.5~1.5寸,不用电针,留针30 min。(3)中药给予祛风通络汤(组成:白附子6 g、僵蚕12 g、全蝎6 g、地龙

9 g、蝉衣9 g、蜈蚣3 g、川芎12 g、红花6 g、当归12 g、赤芍

12 g、防风9 g、豨莶草15 g、海风藤15 g、生地黄15 g),1剂/d,煎服。痰湿重者加制半夏、茯苓、胆南星等,头面部疼痛者加白芍、白芷、细辛等,发热者加黄芩、金银花等。同时进行面部表情肌锻炼。

1.4.2 对照组 (1)西医治疗方案:初始口服泼尼松10 mg,3次/d,共用3 d,之后减量为10 mg,2次/d,共用3 d,之后减量为10 mg/d,共用3 d,第10天停药;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500 μg,1次/d,口服维生素B1 20 mg/次,3次/d,共用15 d。(2)针灸处方:同治疗组,进针方向一般为直刺和斜刺,深度0.5~1.5寸,加用电针,留针30 min。(3)中药给予祛风通络汤:同治疗组,同时进行面部表情肌锻炼。7 d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其疗效。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表情自如,双侧额纹对称,露齿时无口眼歪斜,饮食正常;(2)显效:面部静态观察基本无异常,进行极度鼓腮或露齿动作时有轻微口歪;(3)有效:症状较前改善,但额纹不对称,露齿时仍有明显口眼歪斜;(4)无效:症状无改善。显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案可以使患者显愈率更高,所需治疗时间缩短。详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短暂声音嘶哑,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者血糖、血压平稳。对照组出现食量和体质量增加,精神亢奋;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中有5例血压控制不平稳,既往有糖尿病的患者中有3例血糖控制不平稳。

3 讨论

《内经》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能合,热则筋纵,目不开”。本病多由经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面瘫。针灸应用于面瘫的临床治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针灸治疗面瘫的原理是通过兴奋面部神经,扩张血管,调解面部局部经气血脉,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使面瘫得以康复。从中医学角度讲,不论是因风寒还是风热等邪的侵袭,其根本均为患者自身正氣虚弱,脉络空虚而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使面肌失养而诱发。针灸之术就是通过“补虚泻实”来调节、疏通经络,使患者气血得以平衡、正常地运行,以濡养患侧面肌正常活动。电针则是通过输出的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穴位、经络或某一特定部位,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关于神经损伤修复的理论认为,在神经损伤后,部分神经近端和远端发生瓦勒变性,神经纤维和髓鞘发生变性坏死,吞噬细胞随后在局部聚集,吞噬消除坏死组织。损伤1周内,许旺细胞沿着基底膜分裂增生,分泌促神经生长因子,帮助修复损伤神经[3]。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病毒、缺血、自身免疫、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面神经损害,导致其所支配的运动神经纤维功能受损,表情肌等的运动功能丧失,患者血液循环发生变化,患健侧温度差增加[4-5]。

然而,在临床中会遇到有些患者久针常灸就是不得痊愈,且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正常生理状态下,神经膜是呈半渗透性的,神经膜的表面带阳离子,膜的里面带有阴离子。如果在患部使用不当的、频繁的电针刺激,会使神经膜的渗透加快出现脱极现象,导致面神经膜渗透改变,而使阴阳离子重新排列组合,致局部组织出现持续充血状态,降低了神经的兴奋性,而使面神经细胞疲劳,病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导致面瘫部肌肉的水肿,不利于恢复。当病变的面神经局部经受过重的电刺激或者过频的、过强的震颤,也会促使面神经完全变性,很有可能会出现患侧的口眼联动、挛缩、痉挛等后遗症。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解除颈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痉挛,增加其分布区的血流,改善其血液循环,消除神经鞘水肿,改善神经营养状态及缺氧,防止继发性神经损害。所用的祛风通络汤是以牵正散为基础,方中白附子、僵蚕、全蝎化痰祛风通络,地龙、蝉衣、蜈蚣以解痉通络,增强祛风之功,川芎、当归、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通窍,改善组织微循环,防风、豨莶草、海风藤以祛风胜湿通络,但恐虫类药化燥伤阴,并用生地黄以清热凉血养阴。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针灸中药治疗面瘫,有效克服了传统电针中药治疗面瘫带来的后遗症,本法疗效显著,如早期(发病1周内)应用,治愈率高达99%,且多无后遗症发生。也克服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如水钠潴留、糖代谢异常、高血压、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和二重感染等。但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操作难度较高,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医师才能操作,这也是该疗法不能普遍推广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辛国臣.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与治疗进展[J].河北医学,2004,10(6):570-573.

[2]兰奎玲,王俊富.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急性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1):42.

[3]张大鹏,潘世奇,侯明明,等.周围神经损伤后最佳修复时间时机的选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0):3726-3729.

[4]郭佩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4):234.

[5]周章玲,姜岳波,李高波,等.面神经急性期患者头面部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1):1221-1225.

(收稿日期:2015-10-02)

猜你喜欢
针灸中药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中药保存,要区别对待
针灸
别用微波炉煎中药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