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辉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50例,分为普通手足口组(普通组,n=100)和重症手足口组(重症组,n=50),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居住地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通过多因素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筛选出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手足口重症组和普通组的年龄、居住地、体温、热程、是否发生院内感染、神经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肌跃性抽动、肢体震颤、昏迷、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白细胞、血糖、CRP、ESR可能是手足口病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出现高热、肌跃性抽动、精神差、呕吐等神经症状且伴有白细胞、血糖、CRP、ESR等升高时,应该高度怀疑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临床特征; 重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034-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17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EV71和CoxA16感染最常见,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速,导致死亡[1]。因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儿童普遍易感,所以控制难度大,截止2014年我国已经报道手足口病病例220万余例,而且感染者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2]。而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对减少死亡率极为重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分析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采取积极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50例,其中普通手足口病100例(普通组),重症手足口病50例(重症组)。普通组,男59例,女41例,年齡7个月~4.6岁,平均(2.1±1.8)岁。重症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3个月~5.2岁,平均(2.8±1.4)岁。
1.2 入选标准
两组患儿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4版)的诊断标准,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为:(1)持续高热不退;(2)肌无力、肢体抖动、抽搐等加重,出现意识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或有脑膜刺激症状;(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异常;(4)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发绀、肺部湿啰音增多或出现肺部实变体征;(5)外周白细胞明显增高,血糖增高;(6)X线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增加。
1.3 排除标准
(1)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家属不愿意参加试验者。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居住地、临床表现(体温、热程)、是否发生院内感染、神经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血糖、肌酸激酶、CRP、ESR)。
1.5 统计学处理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 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P<0.05时危险变量放入多元Logistic分析,计算OR值、95%CI,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性别、年龄、居住地比较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居住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临床表现比较
两组体温、热程、是否发生院内感染、神经症状发生率(肌跃性抽动、精神差、呕吐、嗜睡、肢体震颤、昏迷、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布鲁津斯基征、克尼格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两组红细胞、血小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糖、肌酸激酶、CRP、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重症组Logistic回归分析
肌跃性抽动、肢体震颤、昏迷、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白细胞、血糖、CRP、ESR可能是手足口病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详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手足口病病情呈现出“早、快、重”的特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3]。可能与我国部分地区手足口病感染多为EV71病毒有关,EV71病毒感染易引起暴发,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而危及生命[4]。因此掌握重症手足口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极为重要,继而阻断疾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
有学者报道6岁以下儿童约占所有手足口病病例的90%以上,而3岁以下儿童约占手足口病感染病例的95%以上,可能与儿童爱跑动,而卫生意识差、抵抗力低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组150例患儿中,<3岁111例(74.0%),<5岁149例(99.3%),患儿的年龄多在学龄前,但是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并非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少,引起偏倚有关。另外居住地是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居住在农村的儿童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较高,可能是因为农村比城市医院少,就诊不方便,农村家长对该病认识有限,不重视,不及时规范送诊有关。
本研究组重症患儿体温、发热持续时间均高于普通患儿,说明发热的高低和持续时间与病情相关,发热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进展为重症的危险性越高,相关研究也提出体温越高、体温的持续时间越长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性因素[5]。2011年新增美国颁布《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共识》,其中就指出重症病例有以下表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无力、呼吸增快、冷汗、皮肤花纹[6]。
本研究还发现肌跃性抽动、肢体震颤、昏迷、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是手足口病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有学者认为早期危重患者可表现主要为精神萎靡不振,睡觉时突然手脚抖动,末梢循环不良,手足甚至小腿冰凉,严重时达膝关节,X线胸片渗出性病灶明显加重[7]。也有学者认为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在发病1~3 d可出现呼吸困难,可能是因为病毒侵犯脑干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8]。
重症手足口病白细胞、血糖、CRP、ESR均升高,尤其白细胞、血糖的升高,反映进展为重症的危险性高,重症手足口病以白细胞升高为主,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主要因为病毒感染造成机体的应激状态。国内有类似报道,陈丽等[9]研究发现体温39 ℃以上>3 d、CRT>3 s、WBC>12×109/L、胸片渗出性病变、血糖>9 mmol/L是重症手足口病的相关因素。此外2010年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明确提出白细胞数目增高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参考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患者出现高热、肌跃性抽动、精神差、呕吐等神经症状且伴有白细胞、血糖、CRP、ESR等升高时,应该高度怀疑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而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5.
[2]中华人民共和國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J].中国医药导报,2015,6(2):1-4.
[3]高媛媛,杨思达,陶建平,等.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5(2):135-140.
[4]杨绍基.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J].新医学,2008,39(6):354-366.
[5]郑鹏,曾祥洁,檀晓娟,等.2010年海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J].病毒学报,2013,29(2):162-168.
[6]王艳.长沙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表现[J].实用预防医学,2011,6(1):36-38.
[7]安庆玉,姚伟,吴隽,等.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4):576-578.
[8]李雷雷,隋霞,周敬祝,等.2008-2011年贵州省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2):165-167.
[9]陈丽,彭婉君,骆庆明,等.重症手足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5):667-669.
(收稿日期:20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