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现状

2016-10-21 17:02张格格朱成科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主体内容

张格格 朱成科

摘 要:教师这一人类古老的职业,一直在人类发展中不可或缺,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现阶段教师教育已然从“合格”慢慢向“卓越”教师发展,本文通过教师教育近十年的整理从教师教育主体、教师教育内容、教师教育方式、教师教育策略四个方面发现,我国教师教育正一步步从“合格”走向“卓越”。

关键词:教师教育;主体;内容;方式;策略

有史以来,教师教育在教育失业中所占比重从无到有,从轻到重,从虚到实,社会对教师的逐渐重视也是对教育重视的一大体现,教师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教师教育在逐渐完善的同时也逐渐向国际化、开放化、一体化进行。

一、教师教育改革的主体:从单级到多极化

(一)从职前教师教育走向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一体化从另一方面表明了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原来的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是相对独立的两类机构--各自为政,二者缺乏联系和沟通。教师的职前与职后相对割裂-相对封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不利于教师的终身成长。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促进了职前职后贯通的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的形成。此后,师范院校开始向职后教育延伸。与此同时,原来以职后培训任务为主的教育学院开始涉足职前教育。更重要的是,各个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连贯性与衔接性,使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1]

(二)从城市教师教育走向城乡教师相互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无论是政策上的变革还是实践上的拓展无不从城市中做起,城市教师培养先行、试行的原则使得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之间的距离再次拉大,农村教师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信息不能及时更新,教育技术匮乏,以至于教育的步伐落后、陈旧乃至停滯不前。经过几次教育政策的改进,城市教师逐渐走向农村,城乡教师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心得,从而促进教育的共同协调发展,将新型化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或者是城市教师个人教育的心得体会与农村教师分享,进一步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通过城乡教师互相交流使得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互相关爱,为城乡交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村教育的狮子和工作环境虽然比不上城里,但有自己的灵活独特、使用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交流期间农村教师能够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再次,由于好奇心推动,农村教师也能够主动研究教育教学及管理,推进学校教研教改的发展。最后,城乡教师都能发挥各自的长处,将活动落实到实处,取其长补己短。交流工作是一项长远的、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继续立足实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借鉴和总结经验,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增强交流实效。坚持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研究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扎实工作,在推进双方学校教育的工作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从片面到多面化

(一)师德建设从伦理道德到教师教育信念

最早提出教师职业道德在商周诸子百家时期,孔子最早提出教师职业道德:以教人为己任;要有大善大恶之分;叩则鸣,不叩亦鸣;言必信,行必果。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以其昭昭;反省,知耻,改过。荀子提出:尊师而惮敬畏;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以上规范沿用至今。四化建设背景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四有新人”;1991年,教育现代化语境的师德规范提出“三个面向”;199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支出教育先行原则,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从法律层面、职业道德、学生观、教学观、同事观、家长观、教育情操等七各方面给予规范。2008年在2007年十七大要求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再次提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其精简到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再次分别从:强调以人为本、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更新着教师教育师德建设的内涵。可见,师德建设从最早的尊重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发展到如今重视教师自身新年的建设,将教师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相结合一直达到共同进步。

(二)教师教育从业余化到专业化

始自1999年的师资培养数量增长则因市场机制的引入和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扩招的伴生物而有明显的“蓄水池”特征。首先,作为高校扩张结果的高等师范院校层次上的整体性扩张,使得大部分师资培养快速步入可授予学位的专业教育行列。其次,教师教育走向开放后,以自主就业、择优聘用为基础的教师市场概念的引入,加上教师资格证书的实施,使得中小学师资的供应呈现多样化格局。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过去由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师资并采取对口分配到中小学或教育系统的模式被师范专业毕业生自主就业、中小学校择优聘用的机制所取代,基础教育学校的师资供需、师范院校间及其与综合性院校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等主要由逐渐建立的教师市场来进行调节。[2]

三、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式:从单一到多角度

(一)教师教育从某一领域到独立学科

教师教育从最开始的“师范教育”演变而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和变革,由最初的“没有出路”的人才当老师,到现在的“香饽饽”行业。教师教育无疑是教育领域一大关键。也是从大批壮大教师队伍开始,重视教师数量直至今日提高教师质量,培养合格教师走向卓越教师。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已经从某一领域到拥有自己的独立学科位置,包括师范大学专门培养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免费师范教育,并对其给予生活上的补助,更加也体现了重视教师教育的程度,也是毋庸置疑的体现。综合性大学设置教师教育专业,逐渐重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教师教育只是其中的某一领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逐渐增大,人们逐渐发现教师教育的独立发展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产物,最终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教师教育从理论根基走向课改发展

教师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按照惯例,大家都会从宏观理论上把握教师教育的发展及走向,从中观政策上去引导并指引教师教育想跟好的方向上发展,但是却一直缺少微观实践上的配合和实践,以至于教师教育只能一直在理论根基上加以修正和改进,却不能依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弥补和进步。课堂上的表现也是教师教育发展之一,所以大力进行课改发展给予教师教育的发展又一历史性的进步。课改发展使得教师教育不在是单单在理论层面的讨论,更实在时间上的进步更可以说是飞跃,教师能够在是在中发现实质性的问题,进而配合理论基础进行改进,教师投身课改中,融入课改之后,可以更好地传播新颖的教育理念,同时,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使得学生也多了许多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得到张扬和认可,能力有的极大地发展。可以说课改的发展现对于之前的改革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与此同时在课改期间也应该冷静思考,正确的面对问题和有效快速的解决问题也是教育的关键。

(三)教师教育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到二者相结合

如我们所知道的质性研究通常存在与社会科学中,量化研究常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学者将其很好的利用于教师教育中。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3]

四、教师教育改革的策略:从单角度到多方位

(一)教师培训从零散到系统

教师的培训在教育中逐渐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培训的管理也在零散无序到系统整齐中不断进步,教师培训不再是之前的自学或是其他一些零散的方法,而是将其统一整理起来,进行教师职前,职后以及职前职后相统一的系统培训,对其各方面包括思想觉悟、理论根基、实践创新上给予现代化的培训。随着文明的进步、科学文化的日新月异和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创新,现代化的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培训也逐渐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和只是,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现代化教育得发展需求。教师培训不但从零散到系统而且目的性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教师教学从实践感悟到理论自觉

教师之所以为“师”,就是无论在实践感悟上还是理论自觉上都先于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有其一定的道理。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理论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四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偎,不可分割。教师教学从刚开始的实践感悟,在实践中找原因,借鉴优秀教师的案例进行问题的解决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发展因人而异,需要因材施教,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探索和改进,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同时进行自我理论基础的再夯实,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论中改正问题,进而在探索问题,使问题在反复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整形中消失。彰显教学的真正意义,密切联系时间的同时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理论品质的提升和實践情怀的具备更加增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学品质,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三)教师教育从独立创造到校本教研

教师的学习最根本的还是在学校环境中,应为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与学生集体之中,离不开学校这个特殊的组织,受学校各方面的影响较大,所以教师教育不再单单仅限于自我的独立创造和发展,更多的应该呼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以学校为本、呼吁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发展,提倡教师之间合作性的学习。[4]让学校成为一个单独的学习机构,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实现学习和实践的共享。校本教研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应立足于教师工作的环境和脉络之中,是以课堂和学校为本位的。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师发展更切合教师的实践,因而更容易获得失效。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关注的是教师发展的买落花,强调通过在学习中构建专业学习社群,实现教师学习和实践的共享,从而提升教师的素质,并实现学校像学习型社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黎婉勤.三十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基于政策文本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3):98-102.

[2]曲铁华,崔红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变迁的路径与特点——基于1978-2013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3):70-76.

[3]肖瑶,陈时见.教师教育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J].教育研究,2013(8):149-152.

[4]蔡宝来,王慧霞.论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师教育研究,2006(5):17-20.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主体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主要内容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