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功武
摘 要:新课改下,多媒体在很多学校有很广泛的应用。对于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来说,它具有多样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够展示出大量的知识内容,还能播放声音与视频,这极大地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高中化学实验较多,内容包含各种方程式的转化以及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此外还要完成许多化学反应的记忆,这给本来就学习繁忙的高中生增加了许多负担。教师备课及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动教学;多样教学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网络的运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网络。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经过实验以后得出的结果,如果都让学生去做实验,必定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教师的这个担忧。因为多媒体可以播放视频,在一些化学实验中,学生可能不太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以往的教学只能学生或者老师自己动手,但是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既生动形象,又达到了完美的教学效果。
由于许多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在课堂上死板单调的教学,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反感高中化学学习的行为,从而导致其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在讲台上讲一节课的教学习惯。因此,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是大多数教师首选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结合了现代教学的特点,与时俱进,同时简单方便,使教育与现代化接轨。
一、多媒体生动教学
多媒体被许多教师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多数是由于它能够生动形象地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有大量的化学知识、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教师在个人讲解中很难描绘出整个实验的动态过程,多媒体的运用恰恰弥补了这一教学的缺点。例如,教师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可能对整个反应的过程不能详尽地描述,这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实验过程或者动态的模拟过程,就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整个实验的进展情况,同时通过这种动态图形的教学,使学生能夠清晰地记忆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
二、多媒体实验教学
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对于高中化学来说,许多结果都是在进行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没有实验,就没有证据,也就自然没有结论。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有限的时间就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多媒体来说,由于操作非常简单,又具有大量的网络教学知识,这样对于学习高中化学而言,就会具有非常多的资源和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掌握丰富的教学资料,从而学习得更加全面,弥补传统课堂的缺陷,让每位学生享受信息时代下多媒体网络带来的好处。
三、多媒体直观教学
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示较多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展示化学中元素、分子、矿石等的图片以及动态的视频,所以学生喜欢这种比较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我观察中就能了解知识。例如,在高中化学中学习分子、离子与原子,许多高中生对这个知识点没有足够的兴趣,更没有学习的欲望,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插入这些化学元素的解释以及相关的知识应用,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并有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的欲望,从而直观地学到高中化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
四、多媒体多样教学
化学的学习相对较为有趣,因为在化学的世界里包含了许多化学反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巨大的帮助。对于许多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大部分时候也会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长期如此,有些学生就会厌倦这种方式,反而变得不再新奇。所以,对于这种多媒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实际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而且也要使用恰当,所以教师不能一节课完全讲解知识点,在PPT中完全不展示图片或者视频,也不能整节课都运用图片与视频来讲解高中化学知识,同时在适当的时候也要运用传统教学,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或者知识点,这样劳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中学会学习,从而学好高中化学知识。
总之,现代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多媒体无论在教学还是在工作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因此,用好多媒体对我们有积极的作用。在高中化学的教学方面,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化学知识,使学生在欢乐与轻松中直观便利地学到许多教师提及不到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营造有效率的高中课堂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文涛.试论高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282-283.
[2]张宗侠.高中化学多媒体教学之探究[J].成功:教育,2011(16):223.
[3]陈名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探索[J].科技资讯,2007(36):162.
[4]李秀芝.对高中化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84-8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