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研究综述

2016-10-21 04:40夏静车震宇
价值工程 2016年7期

夏静 车震宇

摘要:文章对国内90年代后“特色趋同”时期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总结了国内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研究主题可分为八大类:①特色分析方法;②民族性特色构建;③特色构建模式;④特色构建策略;⑤特色规划思路;⑥景观特色构建;⑦空间特色构建;⑧特色形象构建。研究范式又可分为两大类:描述性研究范式和实践性研究范式。文章希望能够为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urism towns after 90s "convergence" period. It is summariz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research topics of domestic small tourism towns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①characteristic analysis method; ②nationality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③characteristics build mode; ④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strategy; ⑤characteristic planning ideas; ⑥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⑦spac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⑧characteristic image construction. Research paradigm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descriptive research paradigm and practice research paradigm. The paper hopes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resear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urism towns.

關键词: 旅游小城镇;城镇特色;特色构建

Key words: tourism town;characteristics of town;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42-05

0 引言

国内关于特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90年代之前的“特色丧失”时期和绵延至今的“特色趋同”时期[1]。文章主要研究的范围是90年代以后的“特色趋同”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内因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1990-2000年城市特色的研究阶段;②2000年以后的城镇特色研究阶段(见图1)。笔者在知网上以“城市特色和构建”为主题进行高级搜索,一共搜到572条结果;以“旅游小城镇和特色”为主题的文献有85条结果。这说明相比较而言,国内关于城市特色的研究比城镇特色的研究多且成熟,所以我们也应从城市特色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旅游城镇特色研究的相同处及可借鉴处。

对中国旅游业来说,前30年旅游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终端空间的旅游形式,但未来中国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将是中等空间范围的城镇旅游[2]。目前国内旅游小城镇建设的“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无限复制的发展模式令人担忧。它不仅影响了旅游小城镇的旅游发展状况,也使游客对旅游小城镇产生了消极旅游心理,对此笔者认为学者们应该将旅游小城镇发展的重心放在如何提高现有旅游小城镇的质量上,而提高旅游小城镇品质的最重要方面就是旅游小城镇的特色建设。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旅游小城镇

罗义明(2004)旅游小城镇是指把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小城镇[3]。李柏文(2008)提出,狭义上,旅游小镇是指旅游资源丰富,具备一定接待能力,旅游业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或至少占有重要地位,是城镇对外认知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小镇[4]。赵晓芸(2009)旅游小城镇是指具有丰富旅游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的小城镇[5]。周建明、张高攀(2009)旅游小城镇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城镇形象,也具有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基础设施,而且旅游业在城镇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6]。雷晓亮(2012)从广义来看,旅游小城镇为具有较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能提供观光、休闲或者相应的商务服务功能,旅游经济占据一定程度的小城镇[7]。

目前国内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较快,且集中于西南与江浙地区。旅游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的一种重要类型,与其他类型城镇不同,旅游型小城镇拥有着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8]。林辰辉等(2012)认为这种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文化的保护承传;②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③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小城镇的发展模式;④它能成为对单向度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抵拒。

1.2 城镇特色

在1990-2000年城市特色的研究阶段,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城市特色概念的理解与特色内涵的认知,而这些关于城市特色的概念的理解对旅游城镇特色的理解也有启发与指导作用。

石成球(1991)提出了“城市特色”的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更侧重于宏观上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9];狭义的理解偏重于物化的有区别性的特征,他认为狭义特色可以从环境体形环境特色、环境体形环境的意义特色及社会、生活中的人的精神文明特色三个方面来理解。马武定(1993)认为所谓的特色都是对审美经验而言的事物的审美属性或审美特征,并提出了城市具有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双重审美特征[10]。段进(2002)认为所谓城市特色,很自然是说城市各方面的整体特色,而不仅是城市的物象特征[11]。就像单一的形容词汇无法表达一个城市的特色一样,特色的构成是有层次的,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整体化的拓扑结构。

在城镇特色的理解方面,马武定(2005)城镇特色,则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城镇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受,并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镇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色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12]。这种理解也正与他在1993年对城市特色的理解相一致,都认为特色是一种审美特征。李大雁(2007)认为城镇特色是一个城镇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13]。它应包含以城镇内涵和外在形象特征为主的客观方面和以认知意识与行为特征为主的主观方面。董晓璇(2012)认为旅游小城镇特色是城镇内涵和外部形态的综合体现[14]。

1.3 特色构建

旅游小城镇的特色构建应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见图2)。物质方面的特色构建指街巷、建筑、景观、绿化等元素组成的空间体系的特色建设;非物质方面指城镇内在的文化、民俗等元素组成的认知与行为体系的传承与运用。

首先要对城鎮文化作深入的研究,指导城镇外部形态建设,两者的相互作用,才能使城镇特色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最终成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10]。

2 旅游小城镇特色研究现状

在2000年以后的城镇特色研究中,笔者发现这八大类研究主题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①特色分析方法;②民族性特色构建;③特色构建模式;④特色构建策略;⑤特色规划思路;⑥景观特色构建;⑦空间特色构建;⑧特色形象构建。

2.1 特色分析方法

在旅游小城镇的特色分析方法的研究上,主要有城市意象、类型学、哲学、符号学等分析方法,并且这些研究大多偏向于理论与概念上的研究。

凯文·林奇最早在《城市意象》提出了一种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15]。五要素是具有可读性的城市空间意象元素,将其应用于城市特色规划中是有一定可操作性的,但是这样建设的城市不免又会陷入过于相似的特色建设中。敬东(1999)提出运用阿尔多·罗西的理性主义类型学和“类似性”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特色加以分析、概括和总结[16]。他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历史性和共时性的结合,并带有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的城市特色分析。张继刚(2000)从城市整体比较的角度出发,运用哲学分析的方法,在新世纪之初对城市特色问题进行了一点浅显的思考[17]。他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两大原理对城镇风貌圈、层、型、量、用五个方面进行了城市特色的剖析。段进(2002)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城市空间特色进行了全面的解析[18]。他认为城市空间特色符号系统是由词汇、语句和章法三个层次组成,并认为特色空间符号的传达通过图形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3种符号形式进行。毕竟城市特色不是简单的认知就能达到的,需要更系统、全面的认识体系。

2.2 民族性特色构建

我国地域范围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关于民族性、地域性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研究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者们也对民族性特色构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大部分以具体案例为载体。

车震宇,郑溪,陈俊松(2009)以石林五棵树新村为例,对地方特色在旅游型民族村落规划中的应用和体现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吴婵(2012)对如何构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民族城镇形象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可行性方案[19]。并提出了以保护为首的构建策略,应该加强保护延续自然环境、划分保护范围、对建筑进行登记造册、保护老街肌理、保护城镇色调、保护民俗文化、保护原居民的生活方式等。高中卫 赵克非(2012)结合新疆尉梨县塔里木乡罗布风情小镇规划设计实践,总结了民族风情型旅游镇特色塑造的方法,宏观上必须深入挖掘地域、民俗文化,并提炼、升华出主题,形成准确的定位;中观层面要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提出建筑高度、色彩、风貌控制要求;微观层面的建筑、景观设计应充分吸收本地的、民族的元素,从而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20]。骆怡(2013)对民族旅游小镇商业建筑的开发模式展开了理论的探讨,通过对普者黑小新寨民族旅游小镇特色格局构建,商业建筑,景观风貌,三方面的设计,来验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21]。张凡和王瑾(2014)以甘南地区小城镇木耳镇为实践对象,展开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研究[22]。

虽然以上研究较多,但是研究中仍然缺乏对同一民族中不同分支的民族特色的构建研究。如在云南省大理州的范围内是拥有很多个以某种少数民族为主的民族村镇,但是其现在的建设状况是这些民族村镇建设的都是同一风格和特色,这样导致民族村镇缺乏统一中的特异性,这也是目前研究的弱点和空缺。事实上就算同一个少数民族也有很多个分支,如傣族就分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的,应该根据其各自特色再进行特色构建的分异性建设。

另外,笔者认为旅游小城镇的特色不一定全是民族性与地域性的,也可能是人工创造的非地域性的,如四川安仁古镇的博物馆文化特色。不管是地域性特色还是非地域性特色,只要是能给旅游小城镇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是无限复制其他旅游小城镇的就是有意义的城镇特色。

2.3 特色构建模式

在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模式的研究上,学者们针对不同的考虑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特色发展模式。

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旅游局(2006)对云南省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概括:旅游小镇的建设模式包括民族文化建设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以及复合型,其中复合型是建设重点;旅游小镇的管理模式包括保护提升型、开发建设型、规划准备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首批60个旅游小镇名单[23]。周丽霞(2010)重点探讨了旅游小城镇资源开发的六种类型以及三种开发模式(资源型、依托型、综合型),以此引导小城镇旅游开发[24]。耿虹,李爽(2013)就如何运用“慢城”模式,营造“慢活”与“慢游”的空间系统,转变城郊旅游小城镇目前较为单一的功能与环境设施建设,显现小城镇特色[25]。将慢城理念引入到城镇特色的构建具有创新性,其理念也很适应当今反城市化的旅游体验,更侧重于空间的多样性及交往休憩空间的构建,营造出慢城的氛围。

2.4 特色构建策略

在特色构建策略的研究上,学者们大多针对具体的案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魏皓严,许靖涛(2010)借鉴旅游学的“前台一后台”理论为旅游小城镇的风貌设计提出了分区营建的折中性策略[26]。这种特色构建策略确实对当地居民有较大的好处,而对于游客来说,或许游客希望看到的不是“表演”出来的舞台效果的居民生活,而是希望观看到真实而自然的居民生活,体验他们真实的生活的场所。黄昕(2012)以浙中城市圈内典型的古村落主导型旅游小城镇——诸葛镇为例,深入研究探讨适宜的发展方式,提出具有特殊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整合发展策略、村镇协调发展策略,以及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策略[27]。这些策略可对古村落主导型的旅游小城镇特色建设提供参考,古村落主导型小城镇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资源,选择适宜的发展策略与发展路径,才能凸显古村特色。王佳蕾,车震宇(2012)以云南省楚雄彝族城市特色研究为例,对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特色塑造应注重挖掘文化,强化特色;继承传统,发扬创新;明确定位,把握重点[28]。并提出特色构建中可考虑相对集中特色区域,以便分期分片实施。这是一种可以在短期快速构建特色的策略,但是一个旅游小城镇的特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实现过程,它需要游客对其系统长久的认知与完善。

2.5 特色规划层次

规划层次的特色规划思路的研究上,大多学者都提出了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层次。

朱燕(2003)运用城市识别系统 CIS(City Identity System)和“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原理来分析小城镇系统结构和要素,并提出了旅游型小城镇形象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规划设计[29]。这三个层次是具有特色构建范围顺序的,分别从整体景观环境形象到街巷、节点到具体的构筑物及小品设施,这样建设的特色构建是否给游客的认知体验也有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感知顺序。车震宇,郑溪,陈俊松(2009)认为地方特色的应用从软件策划入手,通过“活动-场所”的思维,推导出硬件设施的规划安排,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30]。这种从活动入手的规划设计场所是具有创新性的,打破了常规规划从硬件到软件的顺序,也把设计从被动变成了主动灵活性的设计。李西(2011)认为小城镇特色建构规划设计要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指导实施的过程[31]。并提出了区域规划阶段(宏观)、总体规划阶段(中观)和详细规划阶段(微观)三个阶段的特色构建的划分,这种特色构建规划阶段的划分符合目前国内规划的结构层次。王迪友,周燕(2012)以张王乡集镇风貌规划为例,探讨小城镇风貌规划的风貌特色的表达问题[32]。并提出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构建特色感知体系的方式。

2.6 特色景观构建

景观构建是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中的最主要、且最直观的一个方面,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多偏向于在具体案例中研究如何进行景观空间塑造,其中利用的相关原理有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等原理。

陈丽(2007)通过借用卡尔·斯坦尼兹(CarlSteinitz)的景观研究模式的六个模型(表述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变化模型、影响模型、决策模型),以利川市域旅游城镇体系和三个不同类型的旅游型小城镇(利川城区、谋道镇、南坪乡)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33]。段雅芹(2007)小城镇景观应立足于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把城镇建设成为既融合当地山水,又能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风貌的高品位城镇[34]。并提出了四大景观设计理念:①注重悠久文化的传承;②注重和谐自然景观的保护;③注重个性的追求;④注重时空感的体现。沈雷洪(2008)讨论了乡土景观所具有的景观、社会、经济、生态、科研、教育等价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意义[35]。并归纳总结了乡土景观具有实际功性、多样性、文化意义、时代性与社会性的四大特性,这些特性对于旅游小城镇的景观特色构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雷晓亮(2012)研究了城市设计方法针对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空间的方法体系建构以及方法运用的探讨[5]。这种方法的创新点就是应用城市设计中的系统思维来解决如何使景观空间的内在合理性与外在美学意义相融合。申子辰(2013)对生态旅游区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构建出一个方向性、长效性的规划标准,并运用理论进指导实践,以街子镇为例,完成街子镇的景观风貌规划[36]。生态旅游小城镇只是旅游小城镇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所以此景观风貌规划标准的应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7 特色空间构建

国内关于旅游小城镇在空间构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公共空间上,并且多以具体案例为载体。

李宁(2010)对旅游小城鎮休闲商业空间的形成机制与总体功能、空间布局与业态经营、特色定位与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37]。还提出了在商业休闲空间应加强地域性特色,并加强休闲系统的规划。龙运涛(2010)归纳总结湘西传统小城镇公共空间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湘西地区传统小城镇公共空间的建构提出若干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建构思路[38]。湘西地区的案例研究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对其它地区的旅游小城镇公共空间特色构建的参考价值有限。宋波,陈谨(2010)从交往空间的理论入手,以拉卜楞镇的旅游发展现状和详细规划为例,来研究西部地区旅游城镇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39]。一个规划合理的交往空间就是既可以满足游客的物质与心理需求又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林力(2013)主要对传统小城镇街道的形成发展、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功能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最后结合宁乡县二环路景观设计进行了实例分析讨论[40]。

2.8 特色形象构建

城镇形象是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镇形象是游客一系列感官体验总结出的一个城镇总体意象,目前学者对于特色形象构建的研究比较偏向理论研究。

朱燕(2003)总结出旅游型小城镇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规划和设计两个角度,结合旅游的优势,结合地方,结合自然,既有整体又有重点地对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进行塑造[20]。城镇形象是一个整体塑造的过程,集合当地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分片区重点构建也是一种较为科学而有效的方式。

李大雁(2007)认为城镇特色建构是首先要对城市的形象和表象进行理性主义的客观归类[9]。这种理性归类对其它城镇形象构建的基础工作也是具有可行性的。陈炫然(2012)从景观空间和城镇类型两个层面对旅游小城镇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41]。范丽梅(2012)将旅游小城镇同旅游形象三维测量模型相结合,首先构建旅游形象三维测量的模型,即从实际形象、发射形象和感知形象三个方面对旅游形象进行测量[42]。

总的来说,以上笔者列举的研究从其研究目的上来看主要有两种研究目的:一种是为了发现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中的客观规律,找出其共性特征;另一种是为了解决实际案例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造策略,为了找出其个性特征。

3 旅游小城镇特色研究的范式

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旅游小城镇特色研究总结为两大范式:描述性范式和实践性范式。这两个范式的研究类型有如下区别:①描述性范式更加偏重于解释性的,发现某种客观规律,突出的是共性的特征研究;②实践性范式偏重于实际案例的具体研究,提出具体的改造策略,突出的是个性特征的研究。

3.1 描述性范式

描述性范式指在研究中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是其研究结果与现实应用脱节较严重的。如段进在符号学方法研究城市特色空间的基础上,对南京城市空间特色的市民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也对南京城市空间特色要素的进行了深入的认知分析,提出了符号学的空间构建框架及空间符号构成的客观规律,但没有提出具体空间特色如何构建策略,因而很难应用在具体的其他城镇的特色空间构建中。

3.2 实践性范式

实践性范式指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案例进行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是其理论价值不大。

如王宁(2012)并针对山西地域特色小城镇的现状,以山西洪洞广胜寺为例,对其景观风貌的特色以及规划思路有一个总体把握,进而制定关于广胜寺镇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案[43]。这类研究大多都是对个体案例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个性特征。

4 结论

国内关于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的研究从范式上来说,实践性范式多于描述性范式。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比较缺乏的是关于旅游城镇特色构建方法及模型的研究;而在实践研究方面,虽然国内关于实际案例的研究较多,但是仍然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的、连续性的研究系统,缺乏案例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广大学者已经认识到了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的重要性,而相关研究的硕士论文也说明学者们的研究已不再停留于单纯的个体案例,而是希望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出共性的特色构建方法来指导具体的特色构建,最终在实证中验证其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适性。 另外,笔者认为实际案例的研究也是突破口与重点,因为从实践中产生理论的研究方式可带动理论研究,这也是今后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对于研究较早的“城市特色”来说,“旅游小城镇特色”的研究显得较不成熟,导致我们在面临当今中国旅游小城镇快速发展的热潮中不能很好的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加快旅游小城镇特色研究的进度,让中国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走向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倩.河北省小城镇景观特色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4.

[2]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6):88-95.

[3]罗明义.城市旅游与旅游城镇建设[J].桂林高等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4(2):110-115.

[4]肖洪磊,李柏文,王婷,等.云南省旅游小镇开发状况及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0(05):98-100.

[5]赵晓芸.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8):114—119.

[6]周建明,张高攀.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7]雷晓亮.城市设计手法在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空间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2:6.

[8]林辰辉,孙晓敏,刘昆轶.旅游型城镇特色建构的路径探讨——以天台县白鹤镇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12):223-227.

[9]石成球.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讨论[J].新建筑,1991(6):19-21.

[10]马武定.论城市特色[J].城市规划,1993(1):31-33.

[11]段进.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2(2):59-62.

[12]马武定.城市美学[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5.

[13]李大雁.旅游城镇的特色建构规划研究——以天目湖旅游新镇为例[D].东南大学,2007:9.

[14]董晓璇.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研究 ——以古北水镇总体规划为例[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5.

[15]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16]敬东.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设理论与城市特色建设[J].规划师,1999(2):102-106.

[17]张继刚.对城市特色哲学分析的初步认識[J].规划师,2000(6):113-116.

[18]段进.城市空间特色的符号构成与认知——以南京市市民调查为实证[J].规划师,2010(01):73-75.

[19]吴婵.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小城镇形象构建——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D].天津科技大学,2012.

[20]高中卫,赵克非.民族风情旅游城镇特色塑造方法探讨——以新疆尉梨县罗布风情小镇规划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10):1-8.

[21]骆怡.民族旅游小镇商业建筑及景观风貌设计研究——以丘北县小新寨旅游小镇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3:Ⅰ.

[22]张凡,王瑾.甘南汉藏结合地区小城镇特色空间塑造[J].建筑与文化,2014(5):54-58.

[23]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旅游局.加快“旅游小镇”建设走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J].小城镇设,2006(7):41-46.

[24]周丽霞.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旅游小城镇开发模式研究——以遂宁市龙凤古镇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10:Ⅰ.

[25]耿虹,李爽.城郊旅游小城镇“慢活+慢游”型空间营造策略探索——以十堰市大川镇规划为例[J].城市,2013(1):42-45.

[26]魏皓严,许靖涛.旅游小城镇传统空间景观风貌的“布景式”认知——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出发[J].室内设计,2010(2).

[27]黄昕.古村落主导型旅游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浙中城市群诸葛镇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2:1.

[28]王佳蕾,车震宇.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特色塑造——以云南省楚雄市城市特色研究为例[J].华中建筑,2012(6):109-112.

[29]朱燕.旅游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研究——以重庆市域的旅游小城镇为例[D].重庆大学,2003:4.

[30]车震宇,郑溪,陈俊松.地方特色在旅游型民族村落规划中的应用和体现——以石林五棵松新村为例[J].华中建筑,2009(7):69-76.

[31]李西.小城镇特色建构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1:Ⅰ.

[32]王迪友,周燕.小城镇风貌特色的营造研究——以剑阁县张王乡集镇风貌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18-6621,6645.

[33]陳丽.利川市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特色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Ⅰ.

[34]段雅芹.荆楚地区旅游小城镇景观设计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7:40.

[35]沈雷洪.浅谈乡土景观与小城镇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8(5):115-119.

[36]申子辰.生态旅游区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以街子镇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3:Ⅰ.

[37]李宁.基于旅游资源学视角下的旅游小城镇休闲商业空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3.

[38]龙运涛.湘西地区传统小城镇公共空间构建研究[D].长安大学,2010:4.

[39]宋波,陈谨.西部旅游城镇设计的新理念——交往空间理论—以甘肃省拉卜楞旅游区详细规划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5):73-76.

[40]林力.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Ⅰ.

[41]陈炫然.旅游小城镇景观形象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Ⅰ.

[42]范丽梅.旅游小城镇旅游形象三维测量探析——以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2:1.

[43]王宁.山西地域特色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探析——以洪洞县广胜寺镇景观风貌规划为例[D].太原理工大学,2012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