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兴
【摘 要】 网络政治沟通是近年来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政治沟通渠道,它凭借双向互动式的传播媒介—互联网,在技术层面和沟通理念上,极大改变了政治沟通主体、客体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网络政治沟通与传统政治沟通一起影响并贯穿作用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同时也对政府决策的制定和优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强网络政治沟通的机制功能建设,对优化公共政策过程,提升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策机制,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政治沟通 网络政治沟通 公共政策制定 政府决策
一、网络政治沟通概念的界定
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格局、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政治沟通渠道——网络政治沟通。网络政治沟通是指政府或者其它政治行为主体,掌握互联网的媒体资源,通过网络进行政治信息的获取、输送、处理和反馈的过程。[1](P21)与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渠道为代表的传统沟通方式不同,互联网是一个双向互动式的传播媒介,其网络终端形式多样,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使得信息流通和获取更为便捷,为民众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开通了直达通道,同时也促成了多种多样的网络政治沟通形式,包括电子政务、网上签名、网上调查、政务微博[微型博客的简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手机等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个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所见、所闻、所感。]和政务微信等。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这句话不仅告诫人们媒介在信息沟通中的重要性,而且对于今天中国人理解网络政治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政治沟通相比,网络政治沟通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沟通理念上都有显著的特点。学者邵刚从沟通双方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沟通媒介自身的特点和传递的政治信息三个角度入手,总结了网络时代政治沟通具有平等性、虚拟性、自主性、融界性等十个特征[2](P21-23)。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和电脑的普及,它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比如平等开放性、海量综合性和双向交互性。网络政治沟通的这些特点,不仅大大改变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而且贯穿于政府决策的全過程,这种新型的政治沟通影响了公共决策及其执行,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政治沟通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与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政治沟通对政府决策产生着持续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对政府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提出了不少挑战。
(一)有助于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树立现代决策意识
对信息进行周密细致的收集整合是政府部门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外部政治环境和相关利益群体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公开相关政务信息,防止主观臆断,提高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深受“官本主义”、“一个人说了算”的传统习惯定式的影响,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不仅缺乏科学的方法技术进行决策,而且单凭个人好恶和情绪意志,用狭隘的眼光草率决定政策的发展走向。网络沟通的平等性有助于消除上层领导集体的权力金字塔,减少了因权力膨胀而带来的非理性和盲目;网络沟通的全球性有助于政府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上审时度势,树立和培养全球的战略眼观,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公共政策的可行性;网络政治沟通的开放性有助于决策部门打破传统保守的思维定势,运用全方位、多视角的方法探求问题的本质。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合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水平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政府决策部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随着政治沟通手段的更新而不断提高。信息在决策过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它控制了政治沟通的主要渠道和方向,也相应地影响着政府决策过程。网络政治沟通分析有利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最具价值的信息资源,帮助政府决策部门建立科学、完整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提高信息的可信度,避免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扭曲和失真,减少政治沟通的噪音和损失,合理地调节政策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政府对社会进行宏观和长远的把握和规划。因此,网络政治沟通能够增进政府公共决策的合理化程度。由于决策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不完善,信息获取不充足,政府决策部门经常陷入“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的困境,由此导致“三高”的后果——高失误率、高成本、高浪费。网络时代下的政治沟通能够汇聚民意、采集民情,使政府部门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并对政府决策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然后反馈给受众,从而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增加执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政府决策失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信息收集的片面性、政治领导人的主观性、利益集团的趋利性、政治环境的复杂性等等,这些因素不利于形成良性的沟通机制,增加了政府的决策失误。网络政治沟通对减少政府决策失误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网络政治沟通本质上是沟通主体(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过程。网络沟通打通了直通政府的通道,简化了信息输入和输出层层传递的双向渠道,能更好地配合体制内的监督。并且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使网民能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在网络时代政治沟通中,“舆论领袖”不仅仅包括传统大众媒介,还包括个人、群体、组织、政党和利益集团等,网络的互动参与性使得更多的公众加入到政府决策的行列,从而使决策主体的范围扩大,淡化了传统媒介“把关人”的角色地位,打破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此外,民众在网络上的匿名性,使他们能“畅所欲言”, 减少了民众的畏惧心理,增强了民众监督的勇气,把内心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解决的途径都完整阐述出来,为民众监督活动的顺利进行扫除了障碍,进一步减少并有效防止政府决策失误。
三、网络政治沟通对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挑战
网络时代政治沟通犹如一把双刃剑,为政府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重要挑战。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性,加上信息的超载与碎片化、分散化并存等因素,不利于公共决策的制定和优化:
(一)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超载和噪音干扰政府决策,增加决策成本
准确、全面和适量的信息能有利于公共决策的产生,信息不足或过甚都会给政府决策带来负面的影响,影响政府对公共问题的准确判断。面对信息爆炸的社会,不同种族背景、文化水平和社会阶级的人有不同的政治见解和观点。鉴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网民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个体在表达过程中的失真,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诊断不够深入和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会因为叙述者的受教育程度甚至个人情绪等产生很大差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信息,使得信息甄别和方案制定困难重重,大大增加了决策成本,甚至使决策者无从下手,这种主体倾向性会影响网络政治沟通行为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甚至影响民众对政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可见,信息超载和噪音过多与信息不足一样,都会严重影响信息的获取,降低决策的科学性。
(二)基于互联网的使用而产生信息鸿沟与信息不平等
在互联网的使用中,受教育水平高、经济条件好和社会地位高的阶层借助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够获取更多、更专业的信息,扩大与受教育水平低、经济条件差和社会地位低的人之间的信息鸿沟。而一般民眾,对政治信息的关注度原本就不高,再加上专业受限,缺乏深入研究的动机,往往理解不透政府的决策目的,从而在表达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中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平等主要是在技术层面,因为经济等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在电脑、手机和互联网使用等拥有量上存在很大差距,使得他们在拥有信息量上存在不平等,而政府决策往往是由信息决定的,那些处在网络政治沟通优势的人,就掌握了话语权,可以影响政策的出台,对于在网络技术和网络话语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而言,则进一步加重了其不稳定倾向。
(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操纵误导政府决策,影响政治稳定
在民主化水平高的社会,公民素质高,政府回应及时,政府部门的决策机制就比较完善,从而网络政治沟通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并不意味着网络沟通一定具有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会形成舆论中心或者意见领袖,从而逐步发展成一个具有共同意识形态和政治见解的“文化亚群落”。作为偶像的“舆论领袖”,凭借自己掌握信息的能力,从而操纵民意,忽视民声,左右政治,无法化解民怨。在国际上,网络霸权主义是由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凭借其网络沟通上的优势,通过影响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妨碍、限制其他国家对网络自由的参与,操纵国际政治,使信息更加不对称和不确定,以此谋求对网络技术的控制和对网络话语权的主导。2009年7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歪曲了6月发生在广东韶关“关于新疆籍员工和其他员工斗殴事件”,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大范围散播“伊拉克库尔德人使用石刑”的视频,并伪称视频中被打死的是维吾尔族女孩,强调凶手是汉族人,煽动少数民族暴动,直接导致了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的发生,给我国社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 愈家辉.中国网络政治沟通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愈家辉,2009.21.
[2] 邵岗.网络时代中国政治沟通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2:21-23.
[3] 多伊奇.政治的神经[M].自由出版社,1966:74-76.
[4] 陈晋胜.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的中国信访制度分析[J].法学论坛,2008,(3):86.
[5] 莫于川.政府信息公开法制若干问题再思考[J].行政论坛,2006,16,(6):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