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炎亮 张晖
摘 要 热带农业产业链的升级面临着“内忧”和“外患”两大困境,需通过空间整合实现跃迁式升级。产业链跃迁式升级的空间整合机制主要包括2个方面:(1)产业组织空间的扩张,即延长产业链的长度、增加产业链的宽度和提升产业链的厚度;(2)地理空间的突破,即打破地域限制實现产业链开放式发展。通过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热带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地理空间;通过推动“互联网+农业”战略,扩张热带农业产业链的组织空间。这是实现热带农业产业链跃迁式升级的2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 热带农业 ;产业链 ;跃迁式升级 ;空间整合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7.013
1 热带农业产业链升级的困境
在经济新常态和新开放战略背景下,热带农业产业链升级的传统路径面临着“内忧”和“外患”两大困境。
从自身发展状况来看,热带农业产业链的“内忧”主要表现在:(1)热带农业产业链较短,价值增值能力低。最为典型的就是海南的热带水果产业过度依赖鲜销,缺乏深加工,产业链中间环节较短,农产品在产业链上没有经过多少价值增值。(2)热带农业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主体规模普遍偏小,规模经济不明显。(3)高端环节在外,产业链升级陷入路径依赖。海南的热带农产品主要销往岛外。由于市场在外加上研发和技术能力较弱,产业链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和销售贸易环节多为岛外企业所掌控[1],海南本地的农业企业则被锁定在了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养殖生产环节,对于一般农产品而言,这容易导致产业链低端锁定的路径依赖。(4)产业组织链运转不通畅。热带农产品种植以分散性的农户种植较为普遍,由于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育不完善,分散型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热带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从外界环境来看,热带农业产业链的“外患”主要表现在:(1)热带农业产业链环节在国际热带农业市场上还相对处于低端环节。中国和东盟都已成为世界热带亚热带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地区和贸易地区,但目前我国热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较东盟国家弱,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弱,产业链竞争力较弱[2]。(2)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涨、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还处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热带农业粗放发展模式,不仅会受到来自产业链高端的大买家的进一步俘获、控制和盘剥,也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加入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发展战略明显具有不可持续性的特征。因此,价值链攀升和产业升级势在必然[3]。
2 空间拓展与热带农业产业链跃迁式升级模型
2.1 产业链跃迁式升级模型
所谓“产业链跃迁式升级”,是指一种产业链相关环节摆脱原有发展路径的非线性跳跃式升级方式,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主导环节获得更大的资源配置空间和价值增长空间[4]。产业链环节跃迁式发展可以使产业发展在原来关键环节和主导环节的基础上,向更高的价值环节跳跃,实现较大幅度的产业升级(图1)。
图1中,横轴表示产业发展时序,纵轴表示产业发展水平,X和Y代表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范围边界,它们决定了在一定资源和制度的外生约束下的产业升级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产业升级的瓶颈线。假设初始状态为产业空间X,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发展路径是曲线I,在X的外生约束条件不发生的变化的情况下,该产业链环节将沿着曲线I逐渐升级到接近于产业空间边界线X的B点,之后就会面临升级困境和瓶颈,难以突破。如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创新打破原有产业发展的空间范围,使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A点实现“惊险的一跳”,突破产业空间边界线X的制约过渡到另一个可增长空间更大的产业空间Y中,就能够为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使产业链在发展路径II上获得更大的升级动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实现产业链更大幅度的改变和更高水平的发展。这就是产业链的跃迁式升级。
当产业链发展到A点时,选择产业B和C的后续产业升级机会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产业升级机会可以用B点或C点的度来衡量(图2)。度是图论中的概念,用连接顶点的边数衡量。度数越大,产业升级的机会就越大。为了简便,我们把产业的升级机会称之为产业度[5]。在产业空间X中,产业链环节的发展路径是线性的,是在原有产业范围内的产业升级,选择产业B的产业度为1,而如果突破产业空间X,跃迁到了新产业空间,选择产业C,其产业度为3,产业升级机会更大,在非线性的路径上被锁定的可能性就比较少。
2.2 产业链跃迁式升级的空间拓展
产业链是由单个产业节点通过产业经济技术关联而形成的网络组织形态。每条产业链都有着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同时也有承载其发展的地理区域,因此,产业链的产业空间即包括外在的地理空间,也包括内在的组织空间。打破原有产业路径的锁定状态,实现跃迁式升级,关键在于使产业链关键环节在突破原有产业空间界限,实现“惊险的一跳”,即通过产业链的组织空间和地理空间的双重整合,实现产业组织结构重组和开放式发展。
产业链组织空间的大小由产业链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决定。跃迁式升级必然要求全方位拓展产业链的组织空间,即延长产业链的长度、增加产业链的宽度和提升产业链的厚度(图3)。延长产业链长度主要是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或后向延伸,比如,农业产业链向前延伸主要是发展农业资源培育和种业,向后延伸主要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贸易甚至是休闲农业。增加产业链的宽度是指从横向角度对各个产业链环节以及每一环节中各个节点领域进行的拓展,表现了每个节点相关领域范围的扩大,让每个产业链环节发挥范围经济,农业产业链的宽度增加,如图4。产业链厚度主要体现为产业链上各环节产业的规模、市场适应能力等综合实力状况,提升产业链厚度也就是提高产业链中各产业环节的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链环节的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2类。产业链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内厂商规模报酬递增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产业链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一产业链环节内企业数或生产厂家的增加而导致产业规模增加所带来的利益,主要是由于多个同类型企业向同一地区集中并共享交通运输、市场设施等基础设施减少企业的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即产业集聚效应。
3 热带农业产业链跃迁式升级路径
综上所述,热带农业产业链的跃迁式升级的有效路径就是跨区域空间拓展和组织空间结构提升,而这二者又是紧密相连的,跨区域空间拓展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组织空间提升;反过来,产业链组织空间提升也会倒逼产业链环节跨区域拓展。但是,这种非线性的跃迁式升级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使产业链发展的状态从图1中的A点跳到C点。纵观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和“互联网+”两大国家重点战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动力。
3.1 “一带一路”战略
我国的热带地区土地相当有限,真正的热带地区只有海南、雷州半岛、西双版纳等几个地区。热带农业产业链在上游种植环节在国内拓展产业地域范围的空间并不大。热带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种植环节受地域条件的先天限制没有发展空间,而中下游的加工、贸易环节也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地区市场化等外部环境,发展空间始终没有得到拓展。产业发展的地域空间拓展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经济问题,涉及到不同地区的政府行为。跨地区甚至跨国的空间拓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协调,这需要高位的协调和激励机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热带农业产业链的空间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1.1 跨国拓展热带农业产业链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提出的着眼于区域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其中农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一带一路”半数以上沿线国家适合农业合作,市场空间巨大[5]。对于热带农业产业链的空间发展而言,产业链主体应该积极适应“一带一路”的战略要求,提升自身竞争力,主动融入国际大环境,努力在更大的市场上配置资源,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内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形成热带农业产业链跨国竞争力。
(1)应该搭建多层次跨国产业链对接平台,打通热带农业产业链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渠道[6]。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和中非合作圆桌会两大平台,构建跨国农业产业链参与主体的对话平台,有计划地组织有意愿、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地考察农业投资合作项目。可以采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建设、上下游产业中小企业参与的模式,建立热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作为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待条件成熟争取以热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为平台,建立海南自贸区。加强通过上下游全产业链合作,构建“一带一路”农业产业联盟,打造“一带一路”热带农业跨国产业带和国际农业产业合作集群,拓展产业和贸易发展空间。
(2)积极培育國际大农商,提升对跨国农业产业链的控制力。跨国农业产业链的主体是国际化经营的农业企业。热带地区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的战略号召,以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加快实施“联合、联盟、联营”三联战略,积极培育国际大农商,增强热带农业产业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竞争优势。
(3)采取“集群式”抱团走出去发展模式,培育跨国农业产业链竞争优势[7]。相对于国内国际市场而言,我国热带农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能力还不够强,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弱,如果采取单打独斗的“走出去”方式,不容易形成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因此,应鼓励和支持热带农业企业抱团走出去,政府应该积极搭建省内农业企业交流平台和对话机制,促进有意愿抱团走出去发展的企业采取战略联盟、合并重组等松散型或紧密型方式,形成优势互补的横向集群抱团模式或者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的纵向集群抱团模式,发挥集群优势。
3.1.2 构建热带农业国家产业链
由于我国热带高效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味融入跨国产业链,有被国际高端环节“俘获”从而陷入“低端锁定”的风险。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强国,高效热带农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重新构造基于内需和现代产业体系导向的热带农业国家价值链[8]。这不是封闭发展,而是要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中国热带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关联和循环体系,重新塑造国家价值链的治理结构,重新调整位于不同区域的断裂的或碎片化的热带农产品链之间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扩大内需为热带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发展平台。热带农业国家产业链基于国内本土市场对热带农产品需求发育而成,由本土企业控制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本土市场自主开发新产品,并获得品牌和销售渠道的产业链竞争力,然后进入区域或全球市场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如果说热带农业产业链的跨国空间拓展是追求数量的外延式空间扩张的话,那么热带农业国家产业链的整合就是提升质量的集约式空间升级。
在中国政府所圈定的“一带一路”版图中,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热带地区都名列其中。因此,在热带农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支持产业的背景下,我国热带农业产业链的升级方向不仅在于积极“走出去”发展开拓国际市场,也应该有效整合国内热带农业产业链环节,改善组织方式,提供组织效率。(1)热带地区应该积极利用自己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优势,突出自己在“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带的链接中心和平台优势,把自身热带农业产业链的环节向国内延伸,寻求对接和整合,充分利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农业产业链上游资源,也应该发挥“泛珠三角”的市场化优势,利用经贸合作契机,努力把热带农业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相国内其他地区延伸和拓展,促进国内热带农业产业链的内涵式升级。(2)热带地区应该以天然橡胶等优势热带农业资源和战略资源为切入点,采取立足国内的原则,建设热带农业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并充分发挥国家级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积极作用,增强对国内其他热带地区的出海便利性和资源吸引力,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安全保障的整体合力和现有自给率水平。(3)还应以园区和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度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9],推动热带农业从数量型农业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分散粗放型向集约与适度规模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循环转变,从传统单一型农业向多产业融合转变,努力拓展热带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广度和宽度,使热带农业国家产业链与热带农业跨国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和有效对接,提升热带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价值和意义,也扩大了热带农业产业链在“一带一路”中的建设内容和辐射面积,有利于增加热带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竞争优势。
3.2 “互联网+热带农业”战略
3.2.1 利用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功能
传统的热带农业产业链存在很多不畅通的地方,发生了断裂,使得整条产业链显得较短,典型的表现在加工环节(尤其是深加工)较弱、存在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信息鸿沟、上游环节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无法在下游形成市场品牌。“互联网+”正在改造农业领域的上中下游的产业,已经深入到从生产(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反馈、信息监控来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同时运用网络平台创新产品营销,最终将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完备的全产业链[10],这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1)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实现本地农产品信息的传播和推广,还能够使本地产业链环节与其他地区产业链环节的企业主体实现信息沟通和经贸对接。这样就可以通过完整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用其他区域成熟的热带农业产业链环节弥补本地贫乏或空缺的产业链环节,使得碎片化的产业链得以有效整合。比如,如果利用“互联网+”,海南的槟榔种植与湖南的槟榔加工等产业链环节就能够得到高效整合,促进槟榔产业链的延伸和完整。(2)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建立热带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尤其是对“文昌鸡”“加积鸭”等养殖业的知名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及卫生控制措施,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信誉问题。通过信息可追溯系统将产业链下游的销售环节与上游的种养殖环节有效链接起来,消费者可以完全自主地了解所消费产品的完整生产流程和相关质检报告,从而能够放心享用可追溯的安全食品,这样也有利于农产品名牌的传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以及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诚度。(3)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便利的把分散的农户聚集起来使之与大市场对接,实现信息发布、获取、传递,使得产业链最源头的农户与中间的生产商、生产资料经销商、农产品贸易商,甚至与产业链尾端的消费者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形成闭环全产业链,农村种养行业的经营者,通过互联网获得物美价廉的生产资料,又把自己的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向市场销售出去,扩展着增收致富的渠道。
3.2.2 利用互联网跨界融合功能
产业链的宽度主要体现在每个产业链环节的业务多样性,即范围经济。传统农业的经营规模都较小,信息传递渠道窄,农业产业链效率低,不利于范围经济的发挥。发展到现代农业阶段,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生产技术也相对成熟,企业都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进行业务的相关多元化,增加农业产业链的宽度,促进范围经济的发挥,从而降低平均成本。“互联网+”是开放、可延伸、可拓展的,代表着跨行业的综合竞争越来越多,打破原有市场格局的成功概率越来越大,热带农业产业链环节也逐渐从单一领域扩展为跨界融合、增加热带农业产业链的宽度。
从上游来看,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种植供应链,可以通过C2B(消费者需求-商家响应)的预售定制开展互联网私人订制农场的种植模式和团购模式,从而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私人订制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产品种植基地,探索通过互联网将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展示给消费者,可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控养殖过程,即时下单预定。通过在上游种植环节引入订制、预定、社交、精细化和智能化作业等环节,发挥了范围经济效应,降低了上游平均成本。
从农业产业链中游来看,例如生鲜、蔬菜都是易损耗的产品,经过冷冻后往往会损耗20%以上[11]。借助“互联网+”的数据采集手段,就会知道订单在哪里,订单有多少,这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保鲜时间的把握,也可以对包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处理。可以对互联网所采集到的用户信息进行多样化的订制加工,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
在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农产品保鲜时间短、物流数量多、物流难度大等因素决定了它的销售需要时效性和及时性来保障。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推广功能,探索农畜产品点对点精准化营销、全生产过程展示营销、绿色食品网上超市营销、种植环境的远距离视频体验式营销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新模式,把高品质产品卖出好价,既解决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又能打响农产品品牌,使得农产品种植者能在最适当的时候找到买家,而买家也能在他最需要商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货源,让消费者与农场的销售直接对接。一方面,使得营销渠道扁平化,降低了中间环节的费用;另一方面,通过社群化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打通。
总之,通过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等技术手段工具,“互联网+”在上游的生产、中游的加工、下游的销售,都可以提供有效增加产业链环节的业务内容和商业模式,提升产业链环节的宽度。
3.2.3 利用互联网聚集功能
我国热带地区总面积较小,从全国范围来看热带农业只能称得上规模较小的特色产业。热带农业产业链的厚度相对于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来说显得较为单薄,规模经济不突出。农业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农业向适度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互联网有利于为农产品生产企业打开销路,扩大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能够促进企业规模扩大,从而提升产业链相关环节的厚度。在产业链上游,互联网能够通过农业网络平台实现农户的聚集,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家庭农牧场、企业和合作组织方向发展搭建桥梁。互联网更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农产品电商聚集大量的消费者和销售商,提升热带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的厚度。
参考文献
[1] 汪佳滨,刘海清. 海南省热带农产品营销体系现状[J]. 北方园艺,2015(19):192-195.
[2] 王玲玲,曹建华,卢 琨,等.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 热带农业工程,2014,38(4):38-41.
[3] 刘志彪,张 杰.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 学术月刊,2009(9):59-68.
[4] 朱瑞博. 核心技术链、核心产业链及其区域产业跃迁式升级路径[J]. 经济管理,2011(4):43-53.
[5] 宋双双.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扩大对外农业合作[J]. 国际经济合作,2014(9):63-66.
[6] 傅国华,张 晖,张 琪. 创建热带农业跨国产业链率先嵌入海上丝绸之路[J]. 今日海南,2015(5):26-27.
[7] 张其仔. 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 中国工业经济,2008 (9):58-68.
[8] 傅国华. 构建热带农业跨国产业链专题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00-105.
[9] 王婉钰. 海南省热带农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研究[J]. 特区经济,2014(2):18-20.
[10] 刘丽伟,高中理. “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 世界农业,2015(12):18-23.
[11] 但 斌,陈 军. 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 中国管理科学,2008,16(5):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