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华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对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颁奖词中写道“唤醒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因其作品大多与记忆、身份、历史有关。翻译家余中先先生谈到莫迪亚诺时表示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即写‘二战,回忆一代人在那个时期的迷茫,试图从中找出真正的自我文化身份。”。《蜜月旅行》也是讲述了一段关于二战的故事,但在莫迪亚诺同种题材的作品中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从时间点、故事情节、“我”的存在这三个方面探寻《蜜月旅行》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蜜月旅行》;莫迪亚诺;写作特点
一、明确的时间点
就“二战”题材而言,莫迪亚诺早期作品《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是他的经典系列,被称作“占领时期三部曲”。这三部作品中时间点的呈现要么错综复杂,要么绝口不提。他的处女作《星形广场》的时间点是杂糅在一起的,《星形广场》的中文译者,翻译家李玉民先生表示这部小说有“规范而犀利的语言、虚实悬念的叙述、梦幻的气氛、交错的时空和杂糅的事件”。《夜巡》、《环城大道》全篇没有一个确定年份的出现,没有明确的时间点,读者只能通过作品讲述的内容定位到二战时期:《夜巡》中出现盖世太保组织、“地下骑士团”的抵抗组织;《环城大道》中主人公的回忆因一张父亲的老照片引发,这张“老照片,是在抽屉顶头偶然发现的”,但是照片拍摄的时间、主人公寻找父亲的时间都没有明确交代,基于整个故事的叙述和盖世太保等因素的出现我们才基本可以将作品的时间背景定位到二战德国占领巴黎期间。
相比于以上列举的作品,莫迪亚诺在《蜜月旅行》中的时间点定位地非常明确。作者对于二战不再欲盖弥彰,也不再遮遮掩掩。作者明晰地讲述了在二战中逃难的英格利特、里果夫妇的故事。作者明确地交代了英格利特、里果逃离到法国南部之后、逃离到法国南部之前、两人在巴黎的初次相遇这三个故事情节的时间点。逃离到南法:“他们是一九四二年春天到达蓝色海岸的。那时她十六岁,他二十一岁。”英格利特、里果逃离到南方的原因也很直白,那就是为了逃离战争。逃离前里果夫妇的故事是在叙述者“我”与里果巴黎公寓看门人的对话中交代的,“那位里果,您什么时候认识他的?”“一九四二年。”“他独自一人住这里?”“不,和一个年轻姑娘。”……“那他是和一个女人住在此地的吗?”“是的,我记得第一次对巴黎轰炸时,他们就住在这儿……他们两个都不愿意下地窖……”。初次相遇: “那是十一月份的最后几天……那一天的整个街区的宵禁会从六点钟开始:因为前一天在上皮奥奈街发生了一起谋杀德国士兵的事件。”虽然这段描述没有具体年份,不过根据前文的时间定位,以及莫迪亚诺毫不隐晦的提及德国士兵与宵禁,它的时间指代性是足够明确的,那就是巴黎的二战时期。
二、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
《蜜月旅行》中不仅有明确的时间点,作者还设置了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在《暗店街》中,莫迪亚诺也给出了大量明确的时间点,就连对于一个可能是“我”使用的电话号码的描述也是细致详尽,“电话号码AUTeuil 54-73 自一九五二年起已无人使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五二年十年间,该电话号码的用户为:彗星汽车修理厂。福科街5号,巴黎第十六区。该汽车修理厂自一九五二年起关闭……”。这样细致入微的线索在《暗店街》中俯拾皆是,尽管时间地点都很详细,但是随着主人公在找寻的过程中线索的中断或新线索的出现对于前文调查结果的推翻,我们一直处于支离破碎的片段中,对主人公找寻的结果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笔者将《蜜月旅行》中所有时间点以及事件标注出来发现,《蜜月旅行》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横跨六十多年,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亲历二战的英格利特、里果夫妇一代,以及叙述者“我”代表的战后出生的一代。这部作品就像一条珍珠项链,每段故事是一颗珍珠,时间是一条线将它们串联在一起,这样清晰的脉络在莫迪亚诺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根据对全文的细读与梳理,笔者将全书故事情节串联如下:
三、现在的“我”始终存在
莫迪亚诺描写“过去”的作品中,主人公 “现在”的境况往往只是一个通往过去的引子,在打开历史的闸门之后,作者会悄悄把主人公的“现在”淹没在过去之中,不再设置与“现在”有关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关注主人公现在的心理状态。比如,在《暗店街》中,主人公居依·罗朗决定寻回自己的过去,便投身于层层叠至的无垠线索中,基本上割断了与“现在”的联系;《缓刑》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回忆他童年时的种种经历,对于他的“现在”,作者只字未提……
《蜜月旅行》中的“我”不是一个漂浮的影像,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有职业、有家庭、有朋友、有感情。“我”与妻子关系的变化甚至可以单独串联成一条线,“我”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穿插在整部作品中,是所有故事情节的粘结剂,是推动故事发展、揭开有关英格利特与里果那段二战中的故事的动力。文中出现很多“我”的心理描写,比如,“生活没有我仍在继续”,“可以确定,我并不想见任何人,不想说话,不想做解释,不想重新进入我人生惯常的生活进程。”这样直叙胸臆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我”的某些现时困境。
四、结语
本文从时间点、故事情节、“我”的存在这三方面探寻了《蜜月旅行》的写作特点。在探寻的过程中,笔者也将《蜜月旅行》与莫迪亚诺的其他部分早期作品做了一定的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蜜月旅行》出版于1990年,是莫迪亚诺中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写作特点代表的独特性,相信不是作者创作的一次偶然,而作者后期的作品特点是否延续了《蜜月旅行》的写作特点,仍旧值得我们继续关注与挖掘。
参考文献:
[1]河南工人日报[N].2014,10,13.(第4版).
[2][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李玉民(译).星形广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李玉民(译).环城大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4][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唐珍(译).蜜月旅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5][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王文融(译).暗店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6][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张国庆(译).夜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7][法]帕特里克·莫迪亞诺严胜男(译).缓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