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悦
我不停地想,不停地写,我宁愿扮演上帝的跳梁小丑,让他发笑,记下那些我自认为珍贵的想法和读书经历。
对于读书,我是一个功利的人。顺境时,忙着意气风发、乘风破浪,顾不上细细品味;逆境时,无处倾诉,天大地大似乎都无处收留一颗迷茫的心——除了书海。颜如玉和黄金屋,自是鲜少遇到。收容所和诊疗室倒是常常有。
刚上初中,喜欢一本《时文选粹》的散文集,尤其其中涉及佛家轮回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可是那些婉转的文字、凄惨的经历深深刻进我的心里。有一段时间读名著,《傲慢与偏见》、《汤姆叔叔的小屋》、高尔基的三部曲、冰心的散文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都是那个时期念完的。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生活经历的十三四岁小姑娘,当时最大的感慨就是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太幸福,这是最直接也最浅显但最有实践意义的感慨,这种感慨无疑大大提高我的幸福指数,那段时间我,享受着读书的美好时光,平静而又满足,收获简单的小幸福。
再后来,还是喜欢看经典,但再难给我之前那种强烈而又美好的冲击。这种变化始于《平凡的世界》,我为我的变化紧张。无疑,这是一部奋斗史,也是同学和老师很推荐的一本书。可是,我却觉得其中的故事离我太远了,觉得身边难以发生书中的故事,这种不真实感让我难以产生共鸣。或许已在我不知不觉中庸俗地步入功利读书的陷阱——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才是好书,否则,就没用。然而,我并不能很好的判断什么才是现实,或者,什么才算有指导意义。这时候,我像福尔摩斯一样读《呼啸山庄》、《牛虻》——仅仅因为对故事情节感兴趣。
后来,课余时间我喜欢去图书馆,开始只读老师布置的课外读物和学英语类书籍。等看完了这些,开始读浏览群书。一段时间我觉得中医很神奇,像模像样地抱着本《本草纲目》;一段时间又对历史课上稍稍了解的古代思想流派感兴趣,就翻翻四书五经,读读老庄;后来,因为父母带我去的一次旅行,喜欢上了《中国地理》;一段时间后又对摄影感兴趣,觉得拍照片很酷,抱着本摄影集反反复复琢磨……总之,什么书都会翻翻,但是,没有一本精读。开始还会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想背诵书中优美的文字,也怕之后和同学显摆读过什么书时记不得书名没面子。那段时间的阅读,然我什么都能谈得一点,也学会了和不同的人交流。
我有时苦恼为什么鲜少遇见好书,后来安慰自己说,好书不难寻,难寻的是读书的心情。文字成了消费品,我不停地读,不停地写,依靠文字的刺激提醒自己不断努力,其实,扪心自问,自己始终没有逃离功利主义和刻意读书的怪圈。
心灵像一张白纸,任何文字都可以留下印痕,哪怕再浅显再直白,而一旦体会到那种快乐,就会忍不住努力再去寻这种快乐,可越去寻找,越难捕捉,以致我开始怀疑那份久远的沉淀是否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不是真正存在过。近几年的时光,在这种寻寻觅觅中度过,再次印证了那句话:有些事情就像手中的沙子,握的越紧,流失的越快。至于最初寻找的快乐,在我为应付考试的题海中、为未来的憧憬中、为高考的选择中慢慢飘散、飘散。是了,我总是想从别人的故事中懂得点什么,寻求点生活的智慧,祈求在未来的生活里能排上用场,对于阅历尚浅的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读书能更好地隔岸观火了。而实际上,我从自己的故事里才真正学到点什么,自己的故事里,我身兼导演、制片、主演,偶尔还要去别人的故事里客串一下,也是一部不錯的故事了。
我喜欢长长的假期,因为平时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总是来不及欣赏路边的风景,来不及整理自己的心情。这个假期里,我又迷上了汉乐府诗、张爱玲、三毛和席慕容。要开学了,我再次习惯性了陷入了一种憧憬迷茫又有点害怕的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那好,我还是去读席慕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