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敏性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指南的对比研究

2016-10-21 14:51李阳
绿色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海绵城市风景园林

李阳

摘要:指出出随着海绵城市在中国的推广,有关部门颁布了诸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对海绵城市与水敏性城市设计导则进行了比较研究,借鉴国外雨洪管理的成熟经验,简要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期对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适宜性评价;对比研究;海绵城市;水敏性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0002

1 引言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各种各样的水危机,问题非常严重[1]。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总体目标是强化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等。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2]。20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出现了一种城市规划新方法——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如今WSUD为解决城市水体、污水和暴雨雨水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并转向关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内涝等近年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城市水问题[3]。《水敏性城市设计评估选项》(以下简称《选项》)编写于2009年,并随水源提倡法案条文(National Water Initiative (NWI))的发展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指南》建设流程和内容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参考依据,通过对《选项》的评估过程和方法进行介绍,并比较研究国外雨洪管理体系,促进中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比较方面包括二者的目标、场地类型、具体设施三个方面。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不同基址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因而还补充介绍了WSUD的评估选项和内容,以说明在海绵城市设计阶段的场地评估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2 设计目标

WSUD的目标设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功能角度出发,注重雨水措施的生态多功能性。“水质”目标包括减少污染荷载及环境保护的多重目标。“水量”目标包括对径流持续时长、洪水频率、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控制。“养护”目标包括敏感区域维护和自然排水系统养护等目标。“水供给”目标包括饮用水需求和供给缩减及可持续循环。我国《指南》的目标设定于规划阶段,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其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且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4]

《指南》的目标着重于雨洪径流总量控制,目前径流污染强调对悬浮物(SS)年总量进行控制,在污染严重的区域并具有过量的有害化学成分类型的情况下,其原有功能会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发生二次污染。因此用地类型应当具体到实际项目中,宜结合专业分析软件与单项设施事先进行适宜性评价。

3 具体设施

最佳管理实践(BMP):是指在WSUD中具有保护、收集、治理、传送、存储和再利用水资源的结构和非结构性元素[5]。WSUD结合了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且能够影响开发过程中居民的用水行为[6]。导则将工程性BMP分为了两个种类集群,包括“饮用水需求缩减技术”以及“暴雨雨水管理技术”,并对其特征进行介绍。

《指南》中将具体设施按功能分为渗透、存储、调节、传输和截污净化设施。指南列出了每种设施的施工做法。在实际建设项目中,应当注重设施中不同土壤类型的渗水能力需要与设计目标的降雨频率相适应,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各个设施能够将其中的雨水排空以承担下次降水事件;此外《指南》中欠缺对每种措施所承担的污染物去除功能的量化评估方法。

4 场地类型

最佳规划实践(BPP):指WSUD的基址评价,规划和设计部分,是由在城市范围内能够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最佳实践规划方法所构成的。它基于基址的物理和自然属性以及容量评价,将水体和相关环境管理目标融入规划和设计中。

《选项》中将BPP所涉及的场地类型划分为:公共开放空间网络;房屋、道路布局;街道景观等几种场地类型。《指南》中的场地类型分类也囊括了所有城市室外用地类型,针对各实际情况提出了参考设计理念,并提供了设施规模计算方法,此方法已运用于大量理论研究中。

基于現有的BMP,在具体的发展类型和用地规模中则可以在现有工程技术成果中选用适当的BMP达成WSUD设计目标。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导则不同之处在于,该导则同时也将饮用水供需缩减技术与雨洪管理技术同时加入到了WSUD中,每项技术措施各自对应各种类型的场地提供了一系列是否适宜的建议,并由等级评分的方式决定是否选择某项具体措施。

5 WSUD选项的评估

《选项》的特点在于其WSUD选项评估,可以分为对WSUD选项的价值评估和WSUD评估过程。WSUD选项的价值评估方法利用了三重底线对各个选项进行评估,但这种方法若进行量化则更佳;在WSUD评估过程中,将评估尺度分为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广域评估,作用是保证WSUD达成总体目标:即现有成果是否达到总体水文影响最小化、是否保护环境的特定生态功能、是否具有备用水源、是否达到总污水处理目标、总成本是否最低等;第二等级是局部范围评估,该评估确定的是具体目标(包括水质,水文和饮用水,污水减排目标等)所对应措施的类型。第三等级是详细评估,即对详细设计要素的评估以及检查与导则不相符的技术措施。评估过程由第一等级逐级发展至第三等级。

5.1 局部范围水敏性城市设计目标的评估

在局部范围WSUD目标评估中,导则将评估过程以不同的技术类型分为两部分:“暴雨雨水管理技术”评估和“饮用水缩减技术”评估。在前者的评估中,评估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是WSUD措施针对特殊的基址的可行性、适宜性和威胁性的基址评估。基址评估利用评分系统来衡量WSUD措施实施的危险因子的重要性,如果危险因子得分高,其重要性也会随之提升,危险因子包括平均坡度、年均降水量、土壤渗透能力等。并且对每一项危险因子进行权重分配再合计总分,从而得出该项评估结果。根据不同的分数段又推出了低、中、高实施风险所分别对应的评估等级和与其形成正比的所需信息量(图1)。

第二步则需确定WSUD所采用的过滤净化技术是否能达到相应过滤目标。例如在暴雨过滤净化评价中,单一过滤设施都应有多种功能和形态,该导则罗列出不同占地面积的治理设施所能承担的过滤和净化能力,其研究成果显示其面积与所承担的过滤功能数量和可过滤的污染物粒徑以及限制因素数量成正比。所以需要根据设计方法措施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对象及规模。

5.2 综合化的暴雨、雨水和污水评价

在局部评估过程之后则是整个设计方案的综合化评估。WSUD综合化适宜性评估项是基于水质、水量、水供应、污水、环境设施的WSUD总体目标而设立的,选择适当的BMP并进一步进行量化评估,以确定最适合解决基址特定问题的措施,量化评估中得分过低的项目需要对其必要性进行判断。

针对分值低的特定低分BMP则需要对其缺失功能进行补充,并对为每个BMP重新进行适宜度量化评分,具体设施正如前文所述分为两个方面,“饮用水缩减技术”以及“暴雨雨水管理技术”。用这些具体BMP设施再次与以上评价方面一一对应,分析评估其适宜性,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整个WSUD项目都有参考性的价值(图2)。

《选项》以评估的方式将基于实际条件的BPP所对应下的BMP与最初的总体WSUD设计目标相互融合,一旦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某些BPP与整个项目不相符合,则会进行调整和重新评估,即第三等级详细评估的任务。

6 结论

经过对《指南》和《选项》的目标、设施、场地三个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的分析,应当认识到我国海绵城市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并且详细介绍了后者的评估过程和方法,从而得出《选项》对我国《指南》所具有的借鉴性意义。

(1)从二者的设计目标量的比较可知,在总体目标的设定阶段益将目标设定得更为充分,需要考虑污染较为严重和降水频率较高的条件下,降雨事件对设施排水的不利影响;并在污染物净化目标方面加以完善,以保证设计目标对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发挥导向作用。

(2)由于《指南》中的各种技术措施相比于《选项》缺乏系统的评估及评估方法的介绍,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净化能力、使用寿命、建设成本、适应能力等各项数据据应经过专业评估和实验得出,为项目各个目标提供参考数据。

(3)与《选项》极为相似的是《指南》中的场地类型的编制,应当注重各个地区场地的特殊性,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并通过量化评估选择适当的措施类型,在评估过程中应当借鉴国外对水文、地形高程等数据的相对易于获取的优点。

(4)此外在实际项目中发现,我国老城区在面临小降水事件时局部地区发生积水的现象较为频繁,因此在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则更为苛刻,因此在不同场地、气候、降雨类型的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其现状进行充分评估之后再进行设计施工,各地方编制的海绵城市导则也应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兼顾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

以上结论表明:在我国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当着重于基址条件和方案评估的过程和方法,依据各地不同条件形成具有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特色的评估方法体系,并在建设过程中应通过监管收集各方面数据,利用评估结果不断发现问题以调整目标,根据合适的场地选择适宜的技术措施,为将来海绵城市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 浩.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科学应对[R].北京:中国科协第十三次大会上的报告,2011-09-02.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 2015(1): 11.

[3]高 洋.水敏性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5).

[4]佚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J].城市规划通讯,2014(23).

[5]王思思, 张丹明. 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及启示[J].中国给排水,2010,26(20):66.

Abstract: AsSponge City is largelyadvocated in China,a number of instructivestandards,such as Sponge CityConstructionGuideline,have been issued.By comparing the design goals, specific measures and the type of sites of sponge city and WSUD guidelinethat the former oneis required to be supplemented in its contents on assessment.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itability assessment; comparative study; sponge city; WSUD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海绵城市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