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福
摘要:水稻的出米率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影响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水稻出米率低严重影响水稻价格,进而给农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本文针对水稻出米率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水稻的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水稻;出米率低;原因;对策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调节,近几年来稻谷的收购主体发生了换位,由国家收购变成稻农直接和米业对接,这一环节的改变使得稻谷流通过程中对米质和出米率的要求标准提高了。尤其当水稻出米率低时,米业不敢多收,造成农民手中有大量的稻米积压现象,从而影响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水稻生产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水稻的出米率,保证农民种植的水稻能顺利地作为商品销售出去的重要性。
1出米率低的原因
1.1秧苗品质差
水稻常见的育苗方式是旱育苗。由于本田平地育苗的存在,自然降水和泡田水直接浸润苗床,还有的农户虽然是旱田地育苗但仍有沟灌的不良给水方式,使旱育苗走样变成湿润育苗,形成根系不发达根毛少的水苗,不利于秧苗的后期发展。再有,水稻育秧期间遇到了倒春寒的不利天气,水稻播种后持续低温,从而延长了水稻出苗时间,因种子长时间在土里不发芽,部分大棚出现粉籽现象,致使出苗率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秧苗素质。另外,秧苗在播种到大田中,由于播种的密度较大,使得每株幼苗的生长空间和吸水量都有所下降,水稻幼苗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取水分和陽光,变更进一步使得水稻幼苗假茎细、叶片小而窄的情况出现,形成俗称的“牛毛秧”。
1.2品种选择不当
水稻根据熟期的不同,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各地区积温不同,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也不同,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在品种选择上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品种。一些农民在选择水稻品种时,只注重水稻的产量,而忽略了本地区是否适合该品种的种植,例如第三积温带的地区,适合种植11片叶的早熟品种,选择过早熟和过晚熟品种均不利于水稻生产。过早熟品种由于成熟期早,生育期短,从而使得水稻未能充分利用光能,在灌浆期未能充分灌浆,易造成早穗,影响水稻产量。晚熟品种由于成熟期晚、生育期长,从而使得水稻出现水稻子粒充实度不够的现象,对于一些过完成熟的品种,还存在不能安全成熟的危险。
1.3施肥不合理
水稻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光、温、水、气、热以及适当的土壤养分始终有需求,但水稻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生育时期或不同生长阶段对于养分的摄取量是不同的,对养分的不同成分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水稻的施肥。当前一些农户仍存在施肥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养分分配不当目前水稻生产施肥中的常见的隐患,多数农户重无机肥料,忽视有机肥料的重要性,重氮轻磷钾,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重化肥轻生物肥,重根际追肥轻根外追肥。再有,一些农户在水稻的生长发育前期施肥较多,而在水稻的生育后期追肥不及时,造成水稻肥料的供给不平衡,前期肥料过多易使得水稻贪青徒长,影响水稻幼穗分化期以及水稻的生殖生长,进而影响了水稻的出米率。
1.4排水灌水不合理
水稻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应当依据水稻的生育特性以及需水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排水和灌水。常见的不合理灌水、排水现象是农民担心水稻贪青晚熟过早断水以及依靠自然水灌溉,到水稻生育中后期缺少水源。水稻产量的决定期在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25天,稻田排水应在水稻抽穗后30天左右进行,过早排水上部4片功能叶早衰,有机物质的同化和积累不旺盛,严重影响水稻灌浆,子粒皮厚仁瘦达不到所栽培品种的正常千粒重。过晚排水易造成茎秆基部节间徒长,茎秆生长柔软,下部叶片早死,根系发育不良,增加倒伏的概率。若未完全灌浆就发生倒伏,则会影响水稻灌浆,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出米率。
2解决出米率低的相应对策
2.1提高秧苗品质
徐一戎老先生曾不止一次强调,在我们北方稻作“苗好八成年”,我们一定要保证在大中棚内旱田条件下育苗,最好是利用抛秧盘钵育,同时注意给水时要喷预温的水,杜绝沟灌。再有,做好育秧早期播种工作,育秧时要早扣棚,早化冻,抢积温,播种后均采取三膜覆盖,以提高地膜下温度,促使种子早出苗,减少种子因长时间在土里不出苗出现粉籽和种子活力降低的机率,使种子出苗快、苗齐、且出苗率高。另外,在保证种子质量和盐水选种的前提下将秧田播量降下来,机插苗每盘播芽种一百克左右;手插中苗每平方米播芽种二百五十克左右;手插大苗每平方米播芽种二百克 ;钵盘育苗每孔最多不能超过四粒种子,秧田管理要调温
控水,尽早通风。
2.2选择适宜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更应当注意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种植、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能安全成熟、并且具有一定抗性的水稻品种,禁止跨区种植。当地适合种植11叶品种,种植10叶品种产量较低,种植12叶或13叶品种遇到低温年份就会积温不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另外,为防止购买到假冒水稻品种,必须保证购买的水稻品种渠道正确,使所种植的品种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艺条件下能够正常成熟。
2.3调整适宜施肥比例
合理的施肥结构是提高水稻出米率的重要措施,有条件的农户最好有机肥和化肥、生物肥相配合,在化肥施用中要控氮增磷钾,目前提倡丰产稻田氮磷钾比例是二比一比三。再有,在施肥上还要注意依据水稻的不同品种、不同目标以及当地的土肥条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补充适当的的微量元素以及有益元素,提高作物储存养分的能力,增加抗性,例如适当补充硅、钙、镁、锌等。
2.4适时灌水、适时排水
水稻抽穗后一定要保证三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断水,不要把少灌浅灌误认为不灌,只有不缺水才能养根保叶,增加抽穗后的同化量,进而提高水稻的出米率。另外,水稻进入灌浆期后要间歇性浅水灌溉,即前期以浅层水为主,而后湿润、再给水,后期以干为主。这样,干湿交替以利于维持水稻根系活力,提高土壤中热量,增加氧气量,保护水稻功能叶片叶绿素,能促进水稻干物质的形成稳定积累,是夺取稳产、高产,提高品质的有效措施。
3有关水稻出米率的检验
水稻的出米率的测定的常见方法:在收购过程中用大型碾米机碾米,用筛孔2.5mm的筛子筛理后计算出米率;将一定质量的净稻谷试样,用精米机碾磨一定时间后,留存在某规格圆孔筛上的大米质量占到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率。目前,大家对稻谷出米率检验方法尚未达成统一。有实验表明,为了提高水稻出米率的检验水平,当试样质量、碾米等级和碾米时间一定时,选择2.0mm的圆筛孔所得到的出米率要明显高于2.5mm的圆筛孔,但同时考虑到选择的筛孔会导致筛理终点难以判断,容易引起较大误差,建议在检验水稻出米率时筛孔选择2.0mm。
4结语
随着水稻出米率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如何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提高水稻的出米率,营造水稻既丰产又丰收的好局面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探讨了影响水稻出米率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水稻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昌明.加强管理和操作 有效提高出米率[J]. 四川粮油科技. 2013(04)
[2] 杨冬梅.有关稻谷出米率检验的探讨[J]. 粮食加工. 2012(02)
[3] 范正国.关于提高稻谷出米率问题的分析[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