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金秀县区域成矿背景研究

2016-10-21 21:25何际高
科学与财富 2016年9期
关键词:广西

何际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金秀县区域的地质、采矿以及物化探等方面的资料的全面搜集和整理研究之后,对区域成矿背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区域成矿的一些特征,对成矿带铜多金属矿床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展布、岩性、构造活动和隐伏岩浆热液活动等多种因素耦合的控制结论。

关键词:广西;金秀县;区域成矿背景

通过对广西金秀县的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其主要侧重于对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尤其是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构造、地层岩性之间的关系,并以广西金秀县的区域成矿的类型和相关系列来对该地区的矿产进行找矿方向和目标的定位。

1 广西金秀县区域成矿的地质构造分析

广西金秀县地处桂中东部的大瑶山隆起中心(如图1),与西北部的富贺钟拗陷区形成湘桂地块,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过渡地带,该区域内的岩浆活动较贫乏,而且分布范围非常小,所以成矿作用与类型在区域上也是不同的。其中湘桂地块构成区域一级构造单元,大瑶山隆起则为二级构造单元。大瑶山隆起由早古生代寒武系浅变质褶皱基底构成,晚古生代盖层不整合直接覆盖于其上,再加之加里东运动使得大瑶山隆起的基底呈现东西向的隆起,使其地质内在构造铸成,随着印支运动使得基底再次隆起,并形成了断裂活动为主的中新生代。在大瑶山区域内主要有两个中酸性花岗岩珠侵入出露,成矿作用以Au矿化为主,次为Cu、Pb、Zn矿化。

2 矿田地质特征的分析

2.1矿田地层

矿田范围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及第四系,其中分布最为广泛和普遍的是寒武系、泥盆系,区域矿产的大量产出主要集中在泥盆系地层中(图2)。其中寒武系出露地层的组成主要是碎屑岩,其最大的建造特点是复理石韵律,且主要集中在大瑶山一带,形成了大瑶山复式背斜核部;下泥盆统为地台型沉积,其特点是有陆屑和含铁建造,其分布在大瑶山所凸起的外沿,构成了准地台覆盖层。

2.2矿田构造

2.2.1断层

基底构造,基底寒武系地层在广西运动的作用之后,形成走向北东东的紧密线状的褶皱。地层呈陡状,发育的褶皱成歪斜状,还有部分出现同斜倒转褶皱,倾斜的方向朝向北西,產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挤压推覆的作用而致。并在左行走滑运动的作用下,寒武系地层开始形成线形状的基底断裂。并在盆底随着断裂的发生开始出现盆地的演变沉积。

盆地边缘断裂体系,对盆地内的沉积相、沉积作用及区域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体系整体上呈北北东或近南北走向。

区域性大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并具有长期继承性活动和不含矿特征,含矿断裂均为次级断裂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期,直接控制了大瑶山一带火成岩的侵入和本区域矿点的产出和展布。

2.2.2褶皱

金秀县区域在经历了多期剧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两大非常典型的褶皱构造:一个是加里东期褶皱,这是地槽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并因为加里东期构造运动使得寒武系的褶皱作用更加强烈,甚至逐渐产生了轻度变质,并逐渐凸显而形成了大瑶山的复式背斜,这种褶皱的总体走向北东东,其特点是褶皱呈现较为紧密的复式线状,且背斜向斜同等发育;另外一个是印支期褶皱,这是地台发展前阶段所产生而形成的褶皱,在印支运动的作用下,因为泥盆系以后的巨厚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盖层,形成了较为宽阔平坦的中间型褶皱,分布于区域北部。

2.3 岩浆岩

大瑶山地区出露的岩浆岩规模较小,且主要为加里东期花岗闪长质侵入岩株。此外还有少量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墙、岩脉。出露最大的为大进岩体,呈岩株状产出,面积约4平方公里,岩体侵入于大瑶山寒武系地层形成的背斜轴部,接触带围岩硅化作用强烈,未见矿化现象。岩石以细粒花岗岩为主,呈肉红色,致密坚硬,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

3.3 控矿因素

3.3.1 地层岩性对成矿的控矿作用

金秀县区域上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床集中分布在泥盆系地层中,铜矿主要赋存在莲花山组、郁江组砂岩地层中,铅锌矿赋矿层位有下泥盆统郁江组、那高岭组、四排组地层中。

除受地层层位控制外,不同矿床类型控矿地层岩性有所不同,其中,铅锌矿含矿岩石组合主要有泥灰岩- 泥晶白云岩组合,其次为泥岩- 灰岩组合;铜矿含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 砂岩组合。

岩相古地理对铜、铅锌的预富集起着控制作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储存场所和封闭条件。

3.3.2构造对成矿的控矿机制

在金秀县区域内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特点方面,其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主要受到大瑶山隆起构造所制约。大瑶山北西段铜多金属成矿带主要分布在桂中盆地东部外沿与大瑶山隆起构造单元过渡的地带。在此区域内主要有南北走向和北东走向两条深大断层,该两深大断层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地质构造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成岩成矿及次级构造的形成。在强烈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深断裂,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加快了矿物质的形成速度,成为矿源和热源的有效传递渠道,而且会不断向侧面引发一系列后生次级断裂,并在其中次级断裂中充填形成脉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点)。

3.3.2 岩浆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在研究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机制过程中,最主要的决定性研究对象是地质构造和岩浆作用,在地质构造和岩浆热动力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受热地下水或盆地流体循环速度在增加,同时流体温度会随之增高,其溶液活动携带能力也因而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就促进了成矿物质活化到热流体中并进行位移搬运;富含成矿物质的流体经过地质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不断挤压作用和岩浆活动的热能驱动,开始持续不断的运移搬运,使得成矿物质的浓度也不断提高,当流体运移到具有张性特点的断裂破碎带中时,在压力、温度逐渐降下来的过程中,成矿开始沉积并最终富集成矿。在金秀县区域内虽然只有小范围的岩浆岩出露,但事实上,据航磁资料该区域有隐伏岩体存在,且这些隐伏的岩体在分布方向上是与已经揭露的成矿带是相统一的,这也反映了金秀县区域内的成矿是与岩浆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影响。所以这个区域内的岩浆活动成为对本地区成矿作用影响最大,通过对岀露岩体的野外地质观察,在岩体内部及接触带中并没有发现强烈的矿化以及大面积的蚀变,认为这些岩体主要为壳源为主的侵入岩,从矿体的硫、铅同位素和矿物包裹体特征测定结果得知矿石中的硫、铅与容矿地层及基底岩系时代接近,显示矿石铅大部分来自于地层泥盆系以及基底岩系的围岩,小部分铅由后期的热液叠加改造带来,说明岩浆主要是提供热源和部分的流体,在矿物质方面的比例反而提供不多。

结束语:

通过系统化的对广西金秀县区域的成矿进行了地质背景的分析与探索,围绕以大瑶山及其西侧铜铅锌成矿带地质发展背景以及此区域内的地质构造为主线,对铜铅锌为主要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以下一些认识:控矿构造为区域性深大断层旁侧的次级断裂;成矿期构造具有张性特征;成矿作用形成于加里东期;成矿后期构造具有继承性特征;成矿期后以右行构造为主,本区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本区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矿床。

参考文献:

[1]潘金山.区域成矿背景与找矿潜力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5,32(8):345-345.

[2]杨志华,姜常义,赵太平等.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概述[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24(1):44-50.

[3]许文良,王枫,裴福萍等.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3,29(2):339-353.

[4]王景宣.三门峡灵宝金矿区域成矿及找矿方向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3,12(10):28.

猜你喜欢
广西
广西贵港
梦圆广西
壮美广西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宁明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免补”举措 造福妇幼健康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