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春 吴玉辉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00-01
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它伴随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一直走到了今天。作为中华武术之精髓的太极拳,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技击效果和抗衰老及保健作用的运动方式。笔者在自身武术训练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批量的文献综述,对24式太极拳野马分鬃的动作技术要领进行综述。
关键词 24式太极拳 右野马分鬃 动作变化规律 生物力学
太极拳野马分鬃的完整动作过程是从动作速度的变化、身体重心变化和下肢的移动变化。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将野马分鬃的完整动作分为坐腿转身分手阶段、抱手收脚阶段、提膝上步出脚合手阶段、弓步分手阶段和右边抠脚坐腿转身四个部分进行探讨。以上是右野马分鬃动作,左侧动作同理。
一、坐腿转身分手
髋关节在太极拳下肢运动中处于重要地位,而髋关节角度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中髋关节运动是否合理。左髋关节的角度增加幅度很大,说明不能很好的控制髋关节,这必然导致在下阶段的转体时,为了保持稳定而左髋关节角度剧减。髋关节在增加到一定角度时,从收脚开始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才能够更好的控制左髋关节,在旋转时能够继续保持松腰、坐胯。与以上持有相同观点的学者,如孙绪生、胡影、李玉华[1](2004年),孙绪生(2002年),孙绪生(2006年)所著简化太极拳运动中的位移和重心变化。因此,笔者认为,膝关节角度减小是太极拳增进膝关节稳定性的主要运动学机理。太极拳运动中双膝关节角度变化无明显差异,说明太极拳锻炼左、右膝的效果相似。
二、抱手收脚阶段
此阶段包括动作的速度,在单个动作中它是遵循动作从启动到完成,速度由慢到快再到慢的变化规律。所谓的均匀是动作速度变化的节奏比较均匀。而在连续的动作与动作之间几乎没有停顿,这就体现了太极拳连绵不断的风格特点。
主要以左侧肢体为轴转动,重心向左前旋移阶段。重心在正中方向上继续下沉至右脚脚尖离地时刻达到最低:左髋关节和左踝关节到重心垂线的距离继续缩小,即上支点和下支点的转动半径是同时缩小的,使重心无限接近左髓关节;躯干前倾角有小幅度的增大,肩、髓扭转角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大;以左侧肢体为轴转动过程中,同时出现了左右、前后、上下方向的运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左髋关节角度不断增大;左膝关节角度随着重心向左前旋移逐渐较小(从135°减小到110°左右)。两膝关节角度在有规律的交替变化。赵恒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和下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学分析中讲到:下肢关节及重心伴随着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说明在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过程中,动作的运动轨迹是多维的而非某一方向上的单一运动。动作是实腿转动时髋、膝、脚,在同一轴线上的旋动,在身体重心的下沉是为了更好的为实腿转动准备,在转动的过程中支撑腿有会随着身体重心的下降有一个坐胯的动作,使身体的重量在单支撑阶段全部由支撑腿承担。
三、提膝上步出脚合手阶段
踝关节是下肢子系统的梢节,是脚与小腿连接的重要关节。太极拳动作过程中要求,提膝上步时摆动腿的脚腕必须放松自然下垂;支撑腿必须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以避免踝关节角度过小导致的膝关节超过脚尖。据谷枫硕士论文研究表明:在太极拳的弓步中,蹬伸腿的最佳踩关节角度值为48°±2.9°,这个值是解剖学的最利于发力的角度;承重腿的踝关节的角度值为83°±0.4°;左右,与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的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也不要使膝关节与踝关节垂直的技术要求是一致的。
說明单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在前期会上升,这是完成右腿收腿的一个自然过程;而在后期右腿要完成上步动作,即右野马分鬃动作第一双支撑后期,以左侧肢体为轴转动带动身体向左前旋移。左侧肢体形成的转动轴是弯曲的,左腿髓、膝关节起到调节轴状态的作用。
四、结论
(一)通过对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与24式太极拳主要定式动作的形态学特征的比较说明: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以其技击性为核心的。而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4式太极拳,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其动作的技术特点是在保留其技击性的基础上,朝着观赏性和健身性的方向发展。
(二)在太极拳的运动过程中,我们看起来比较平稳的动作,它的重心的运动并不像我们肉眼或是本体感受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定幅度之间,随着动作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
(三)两膝关节角度在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但是两膝角度的变化并不均衡,右膝角均小于左膝角,说明右腿的力量大于左腿。
参考文献:
[1] 孙绪生,胡影,李玉华.简化太极拳运动中髋外展活动度的变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86.
[2] 姜南.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旋移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0.
[3] 阮哲.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下肢力学因素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