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涵潇
摘要: 传统村落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缓慢渐进的演变,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引导了我国农村建设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在新的政策和快速发展冲击下,西南山区的很多村落被边缘化,这些村落该如何发展成为空白。本文通过对怒江秋那桶组的走访调查,通过对农村文化保育和社区营建的方式探讨如何使边缘化村落有再生的成为可能。
Abstract: China has plen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valuable cultur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lento and progressive, and is the embodiment of mankind's intelligence to make use of the nature and reform the nature. Since the government promulgated the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policy, which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illages into a new step.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villages in different highland of China's Southwest are in awkward circumstanc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nvironment, these villages are under huge pressure because of their geopolitical marginalization.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Intonation Group in Nujia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guide marginal villages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regeneration.
关键词: 边缘化;村落;复兴;新农村建设
Key words: marginalization;villages;regeneration;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9-0042-03
0 引言
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海格尔说过“建筑的本质乃是人之息居”,传统村落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缓慢渐进的演变,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一座村落相当于一个生活圈、经济圈和文化圈,记录和保存了居民的家族礼法,是精神形态在物质形态上的体现。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引导了我国农村建设进入深化改革阶段。一部分有特色,历史悠久,建筑具有典型性的村落获得了相当的效果,在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城乡统筹的同时,还能保持聚落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山区,依然存在许多的的村落,因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文化传统单一,建筑形式的发展也松散不羁,在新的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冲击下,处境位置渐渐尴尬,成为边缘化的村落。目前国家对这一些村落的具体扶持政策还存在一定空白。本文通过对云南怒江秋那桶组的走访调查,制定一系列帮扶措施,通过社区营建的方式,采用建筑人类学的方法,跨学科,综合各个专业的力量一起来探讨如何保育和引导边缘化村落的发展,重新唤起村落内部的活力,自下而上的复兴。
1 村落发展现状
20世纪初以来,现代化进程速度很快,由此造成了生态环境与资源的问题,在古村落现状堪忧的情况下,一些民间文化的专家学者早在“城市化改造”时期就鲜明地提出了古村落保护的概念。20世纪中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公布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等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文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将34处村和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为了更大范围保护传统村落,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即使这样大规模的申报,中国的传统村落依旧不能完全收录。在西南山区存在许多的因其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文化传统单一,建筑形式的发展也松散不羁的村落,在新的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冲击下,处境位置渐渐尴尬,成为边缘化的村落。这些村落该何去何从?
在2004年到2010年对我国大部分乡镇村落的调查显示,村落数目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随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建立,大部分村落出现了恢复型、控制型和突变型的演变类型,其中保护与发展得比较好的是前两种类型,如大理古城,大研古城,保存了原有的建筑形式,聚落肌里,古城也焕发新活力,作为新的文化载体。然而大部分村落因多民族混合,外族迁移,战乱毁坏等等原因,从非物质化到物质遗产都无法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空间形态和文化结构,许多聚落出现了跳跃断带。新一代在城市无法立足,在家乡不能安于现状,使得聚落的形态和文化传统失去了承载。这样边缘化的村落还可以有从新焕发内源力吗?研究传统村落空间演变机制,变得至关重要。
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
早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指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辞海》中把形态释义为形状和神态,在希腊语中,形态释义为构成形式的逻辑,不仅是事物的物质几何形态,还包括形态代表的意义和精神状态,包括演变发展的内部逻辑。传统村落的演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环环相扣,经过时间考验的过程,交织了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是特定条件下,人类技术能力和精神需求在空间中的综合表现。環境要素的影响主要有气候、水资源、地理位置、可取材料等。通过梳理怒江沿岸传统村落演变要素,理解村落发展信息,进一步探讨对边缘化村落的保护与引导。
3 怒江沿岸地区村落建筑的演变特点
怒江州顺应怒江及两岸山脉地形,几乎呈正南北向狭长走向。从州府泸水县沿往北端贡山县,民居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州府泸水县有许多多层建筑,周边大部分村镇建筑为 1-4层的砖混结构,坡屋顶以石棉瓦为主要材料(图1)。福贡县至贡山县途中怒江两岸出现较多新农村建设的整村新建项目,建筑为砖混结构,墙面刷涂料,顶盖连锁瓦(图 2);从贡山县到丙中洛县,千脚落地式民居逐渐出现,下部用砖混柱支撑形,上建木结构房屋,用石棉瓦坡顶。贡山县再往北,出现传统的木板房或木楞房(图3),房屋主要梁柱木料直径通常在14-25cm之间,屋顶为传统闪片。
调查着重了解了秋那桶村最北端初岗、贡卡、嘎干堂和青那桶四个村民小组的村落建筑情况,通过与以往怒江地区建筑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发现近十年来(尤其是2009年初岗组接通水泥公路后)丙中洛地区留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建筑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如卜卦选址、驱魔祈福、祭祀祖神等礼仪也不再进行,仅在建成后由神父诵经驱邪,屋主设宴款待,与村人歌舞庆祝。具体情况详见表1。
4 针对边缘化村落的保育和引导其发展的策略
这些边缘化农村因为区位偏远,经济落后,使得传统文化意外的保存下来。如何使古老的文化延续,产生新的活力,从而得到新文化,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社区营造正是能通过农村的社会建设,完善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并希望透过传统文化的回归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形成对启动社会重建的机制。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理念不只是在营造一个社区,实际上它是在营造一个新社会,营造一个新文化。从这里出发,我们所做不仅需要建筑学专业的参与,更需要经济,农业,教育,人类学各个学科从各自专业知识上形成帮扶计划。
通过经济专业对农村的基础状况进行采集,可以看出以秋那桶村为例,全村年收入平均为两千,基本属于自给自足。个别年收入2-3万的农户均有采中药习惯。中药的采集不确定因素很大,不能大力推广,从这里出发,农业采集中药样本和土壤样本,已在村中找取农户合作做中药的种植一年左右,通过技术手段,从前农民无法在田中种植的中药取的了丰收,种植出价值8万左右的中药。我们积极联系村民,在村中建立类似农会的组织,由几个人负责与外来收购者谈价格,不再给收购者各个要价,随意打压的机会。同时由经济,建筑,各专业互相配合,将这样的售卖转到线上,直接与买家对接。目前刚刚起步,在运输,保鲜等环节还需摸索,但已给村民带来超过原来年收入几倍的增收。
在村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变得更重要。通过共卫专业对村民健康状况的基础调查发现,村民因生活习惯爱饮酒,吃盐重,干活劳累,大部分人都患有一定的高血压,肝病,胃病。共卫利用村民每个星期天农闲聚集的时间统一宣讲如何防止此类病的发生,同时分发定量盐勺,食物罩,教会村民控制进盐量,注意食物卫生。试点一年,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很多村民每天严格使用盐勺做菜,也有不少村民主动提出戒烟戒酒。
从建筑学角度来看,传统村落复兴的营造应该从建筑的传统性与建筑材料、空间形式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现代材料和建造技术与当地文化与环境的融合,公共建筑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发扬传统建筑的有效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寻找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契合点等议题上着手,根据不同的村落做出深层探讨和有益解答。
①传统民居形制改良。依据木板房、木楞房的优缺点,在尊重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的前提下,提供低碳可持续易推广的改善方法,解决如室内空气和光线质量低,公共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等问题。
②传统民居建造技术保护。以影像、论文、札记等形式记录、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技艺,传承这些古朴智慧的建筑方式,从中挖掘民族思维意识、审美观和价值观。
③可持续性民族民居和公共建筑形制探索。与村民长期生活,了解其真正需要的建筑空间。经常与村民讨论交流,在条件合适时与村民一同营建,丰富聚落建筑类型,创造更多有意思的民居形式和公共领域,激发聚落中文化教育、技艺文体、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内源性发展。
④探讨新型建材引进可能。再生砖、混凝土等现代建材不可避免会进入传统人居建筑领域, 探索这些材料在传统建筑中的用武之地,尝试用新材料延续传统建筑精神的可能性,是更为科学主动的方法。另外,也可研究如生土建筑、纸筒建筑、再生材料建筑等新型可持续建筑理念与当地传统人居建筑结合的可能性,做实验性探索。
5 小结
边缘化村落的复兴之路再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村民完全配合计划。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营造,由村民亲自动手建设家乡,开始需要各个专业的辅助,一段时间后,村民自己的对营建有了概念和想法,同时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梦想,这时乡村的内源力就重新焕发起来了,也是创造新农村魅力的重要因素。渐渐由志愿者牵头做事,变成由村民寻找农村存在的问题,由村民自己直接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营建中,这种简洁明晰的解决方式是推动边缘化村落复兴的最好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也会主动被动的去发掘当地特色元素,并积极发展,这样的条件气氛不仅使新生代村民对自己的故乡有更深认识,产生归属感,愿意为家乡建设出力,也可以完整的传承保育民族文化,使得整个村落更具文化内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峰.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王芳,陈敬,刘加平.多民族混居的地域性建筑建筑学报[J].2011.
[5]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
[6]翟輝,张欣雁.香格里拉“闪片房”的再生之路[J].南方建筑,2014.
[7]阿莫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