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雷娜
摘要:会计监督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内部自省自查的一种自我审计方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是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会计监督工作不到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关乎着企业的存亡。受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会计监督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这不光给企业本身带来了风险,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损失,所以,强化会计监督工作是我国企业都必须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企业; 会计监督; 目的; 對策
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阶段,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绝大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与当前的经济形态还不匹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在财务管理方面则表现为缺乏监管体制、违法乱纪行为频发,严重得损害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同时扰乱了会计秩序,阻碍了国家财会管理工作的开展。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快速有效得解决,必定会对市场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是保证企业内部各项财务工作能够在会计政策法规下合理有序的进行,所以会计监督工作是否到位不仅关乎企业的收益,还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由此可见,企业必须加强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研究。
一、会计监督的含义及企业进行会计监督的目的
会计监督是指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和相关财会人员根据会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通过记录、核算、分析、核查等方法对企业各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管的一种财务管理手段。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国家财会体系赋予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一种监管手段,这种权利的行驶不受企业的约束,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财务职权。会计监督与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共同构成我国的财务监督体系,会计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最基础环节,为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提供依据。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工作时应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不应因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者的意愿而发生改变。
企业进行会计监督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手段使企业内部各项财务工作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要求,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从而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维护国家合法权益。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契约之下,为了保证经营活动中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杜绝贪污腐败、减少浪费行为等,需要对契约各方的责权利做出严格的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正是通过财务数据来反应契约各方责权利划分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人为的通过会计手段向契约的任何一方偏私,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均,这也正是徇私舞弊的一种手段。所以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会计监督的目的就是向契约各方合理的分配收益。不少企业人为的进行会计监督的弱化,就是为了规避会计监督合理分配的作用,并从中获得非法利益。由于会计监督的作用始终需要人为操控来实现,这就给监管带来了无限的延展性,不光要对会计工作本身进行监督,还要对行使人员进行监督。
二、企业弱化会计监督的原因
(一)企业会计监督意识不强
意识决定行为,企业通常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市场的开发、财务的核算、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的销售与服务上,从主观意识上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企业内的会计从业人员由于供职于企业,在企业投资人不注重会计监督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坚持原则,导致会计监督工作执行不到位。
(二)内外部监督体制不健全
首先从企业内部来看,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内部控制体制,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导致营私舞弊频发,并且没有相应的处罚机制,让不法人员有恃无恐。其次从企业外部来看,分为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两部分,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企业公示的各项财务信息的对企业实施监督,股民联名举报五粮液虚假财务报表就是社会监督的有效实例。政府监督则是根据各项会计法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过程。政府监督虽然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也是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但是它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我国企业数量庞大,各地的财政管理部门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所有企业进行一一核查,导致监管的缺失;第二,现有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人”的监督管理办法,致使不少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监督工作上执行不力;第三,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也随之不断发展,不少法规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对于新问题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出现监管空白。
(三)利益的驱使
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不少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择手段,完全忽略的企业的长远发展。从企业所有者来看,在利益的驱使下,致使财务人员进行财务造假,以期获取更大的收益。从企业管理者来看,企业所有者通常雇佣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同时向其下达任务目标,不少管理者为了使财务报表好看,不惜进行数据伪造,或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业绩的提升,保证自己能够向上级“交差”。以上这些行为都是人为的弱化企业的会计监督,目的是获取非法所得。
(四)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财务管理人员是会计监督管理的主要实施者,财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会计监督管理工作是否能执行到位。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处于 “有数量、无质量”的状态,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获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管理能力低下,工作过程中唯领导命是从,不能坚持原则,或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利益面前放弃了会计人员的尊严,帮助不法分子进行财务造假,中饱私囊。导致企业和员工蒙受损失,扰乱正常的会计秩序,危害了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增强企业全员会计监督意识
从法律层面来讲,对企业实施会计监督是有强制性的,所以会计监督意识本身是一种法律意识的体现。管理者对企业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全员的意识,所以首先要从管理者着手,充分了解国家对企业会计监督的各项规定,知晓各种财务造假的方式和手段,明确会计监督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关联意义。从而能够在管理过程中严格要求,加强监管,使会计监督行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会计人员也就不必面对领导者与政策法规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应对企业全员展开会计监督重要性的教育,敦促全员形成法律意识,共同参与到会计监督工作中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思想统一和全民监督。
(二)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督体制
首先从内部角度出发,企业除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外,还应建立实施监管体系,监督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负责人在会计监督工作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支持会计监督工作,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不能干预会计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财务部门负责人是实施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責任主体,监督方法、监督流程和监督内容等都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并对监督结果负责任。只有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责权划分,才能保证会计人员完全在法制范围内开展会计监督工作。其次从外部角度出发,企业和国家都必须重视外部监督体系的建立。第一是充实各地财政部门员工队伍,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监督检查的覆盖率;第二是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不留监管死角,保证所有会计行为都有法可依;第三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修正和更新会计法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监督管理手段,使之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适应。再次是各个职能部门与企业会计监督紧密结合,各地财政部、工商部、税务部、审计部相互协调、充分配合,构建无缺漏、无死角的全面会计监督体系。
(三)加强法制教育,建立信用评价机制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法规教育,并由他们再对企业全员进行教育。会计法规是约束企业各项会计行为的主体,财政部门应当依据各项政策法规加大不良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要求其立即整改,并进行整改后汇报。对于已经危害到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处罚。同时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进行媒体曝光,体现会计工作的严谨性。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在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的同时,录入企业的各项信息资料,并针对企业日后经营过程中的会计行为和职能部门审查结果进行登记,逐渐形成完整的信用信息档案,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费减免,对于信用较差的企业加大其审查力度,帮助企业整改。信用评价体系除针对企业外还应纳入对财会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的评价,评价方式与企业相同,一一对应的建立信用档案,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可以根据信用档案聘请或选用这类人员和机构。
(四)建立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实施会计监督工作的质量。从职业道德层面来讲,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素养能够促使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好的坚持原则,能够保证按规行事,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从能力水平来讲,只有具备丰富的财会知识和实际管理经验才能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介于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各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采用内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内部培训主要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来进行,针对部门内部人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技术水平的教育。外部培训是通过聘请专家、参加学术研讨会、向先进的企业学习管理经验等方式来丰富员工知识,开拓管理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强化会计监督工作是顺应市场经济改革、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持国家财政秩序健康运转的有效途径。企业进行会计监督首先要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监管意识,分清责任主体,同时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督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惩罚机制,吸引和培养高道德水准、高能力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从而保证会计监督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为企业实现永续经营和国民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秀芳.强化会计监督与加强内部控制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2).
[2]黄少曼.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
[3]王桂霞.论企业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商场现代化,2014(32).
[4]潘荣标.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4(35).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