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坚 荆博
摘 要:建好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学历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阵,要坚持教育先行、院校先行。本文围绕军队院校培养研究生的部队岗位胜任力,提出了创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军队院校;研究生;岗位胜任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顺应教育改革方向,确立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的教学目标
打赢未来战争,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作支撑,而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具有多学科、跨专业的系统综合能力。因此,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应按照“一切为了打赢、一切服务部队”的要求办学育人,牢树“打胜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部队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着力培养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高学历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任务,积极构建起面向部队和战场、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快实现院校教育进一步向任职教育转变的目标,实现研究生培养由学科本位向任职本位的转变。应按照部队的岗位需要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从培养部队岗位急需的专业人才出发,搞好顶层设计和超前规划,在深入部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系统整合现有学科专业并重新设置,紧跟世界军事前沿超前预置学科设计,科学设计人才培训目标和方向,明确定位培养人才类型和层次,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标准,使研究生的学位教育定向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使培训目标模型和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造就大批适应部队岗位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型高学历人才。
二、紧贴部队实战需求,构建以培养部队岗位任职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是充实到部队一线的现状,军队院校理应把部队作为其最大“客户”并为其提供所需“产品”,实现“产销对路”。因此,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应紧贴部队任务实际和打赢未来战争需要,坚持“向部队靠拢、为部队服务”的思想,以部队岗位任职能力的培養为本位,依照能打胜仗的标准做好部队岗位任职教育的规划与实施,积极构建起“能力建设+课题研究+人格培养”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建立起以部队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强化任职岗位的应用性能力培养,探索培养应用型精英人才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内容上应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以现代战争、信息化建设以及外军优秀成果经验为主要内容设置教学课程,把最新且具有实战背景的军事行动和国内外战例引入教学内容中,动态开设或增设部队急需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新内容,围绕部队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还可以把教学内容“嵌入”到军队院校承担的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教育、联合作战、战略战役卫勤等关键领域的专项培训计划中,作为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或者实践课的重要内容补充列入教育计划,突出信息素养、联合指挥和带兵打仗等急需岗位能力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上应坚持模块化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采取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把岗位任职能力素质细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核心职业能力模块等主要教学模块,根据部队人才目标需求和研究生对各个模块的掌握程度区分层次、混合编组,采取“菜单式”“自主式”选学方式,进行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培养,建立“任教导师主导牵头、研究生主体参与”的双中心教学模式新格局。
三、注重知识技能转化,搭建深入部队岗位实习的实践性教学平台
军事教育领域更加强调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重视所学知识能力直接、快速地转化为部队战斗力。因此,军队院校应变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为行动体系教学模式,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搭建便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坚持院校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坚持自主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加大信息化战略和战术课题现地教学比重,开展实战背景下研战法、练技能等教学活动,强化实践性环节,加快军事理论、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向部队战斗力的转化,实现实践性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应努力开发课堂外、院校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立深入部队一线实习的教学实践平台,把研究生教学实践引向并深入到一线作战部队中,延伸到相关专业岗位中,与部队协调建立一批研究生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开展综合演练、战备训练、模拟对抗等近似实战的军事训练活动,引导研究生主动参与到部队的使命课题训练、重大演练任务和科研研究项目。应在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规定,每个专业教学都有教学实践课程,每学期末都要安排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轮训,并作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计入学分,根据每名研究生的岗位任职能力素质标准开展相应训练,做到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积极鼓励研究生深入到部队一线找素材、找灵感、找答案,逐步形成常态化机制,走开院校与部队协同教学实践的新路子。
四、促进学用无缝对接,探索院校与部队联育共管的合作式教学方式
院校研究生教育只有与部队密切合作并形成有机整体,做到培养和使用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因此,军队院校应探索建立与部队联育共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加强交流合作、联合把关,尝试采取院校与部队协作式培养、项目捆绑式培养等联合培养新形式,力求实现院校与部队、课堂与战场、平时与战时的“无缝衔接”。应按照专业学位与任职资格挂钩的原则,每年对研究生供求关系进行科学预测,根据部队实际需求实时调整院校培养专业和课程,并以此为依据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和专业培养计划,制定明确的报考专业条件和资格,打破“一考定乾坤”的录取模式,建立完善院校与部队联考机制,实现院校与部队多轮考核、联手录取,切实让专业对口、素质优秀的优先录取,实现“分数选人”向“能力选人”“专业选人”转变。应改革“单轨制”导师制度,建立院校“专业导师”与部队“兼职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双多导”联合培养方式,根据培养专业方向定向到部队中聘请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兼职导师”,与院校“专业导师”共同对研究生培养进行全程带教指导,共同承担服务保障和教育管理职责,建立完善院校与部队双向交叉交流教育机制,逐步形成跨军种、跨院校、跨平台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和联手管理新格局。应推行“订单式”培养、“定制式”培训等专岗定制培养形式,提高部队参与联合培养的主动参与度,协调建立研究生个人与单位联选互动机制,明确规定研究生分配程序、方法及优先级,增加院校培养建议在部队岗位使用上的权重,努力实现院校研究生培养与部队高学历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五、强化教育质量监控,实施院校与部队全员全程参与的教学双向评价
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好坏,必须由院校培养单位和部队使用单位全程参与和双向评价,必须用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来衡量。因此,军队院校应按照强军人才目标要求,研究制定一套由培养院校、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共同构成、内评与外评有机结合的研究生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并细化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阶段考核与全程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导师教学质量评估和任教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专家督导组考核制度,制定研究生实战化教学考评办法和奖惩制度,加强授课教员授课质量和研究生导师带教资质的监督评估。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习质量评估制度,以部队岗位任职能力内容为核心,定期对在读研究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完善末位淘汰机制,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严格按照比例进行淘汰,保证研究生学员质量。建立健全双向评教评学制度机制,突出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评价,明文规定每年对在校研究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对毕业研究生连续进行3~5年的部队岗位胜任力跟踪评估,认真收集部队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教学反馈并及时加以改进。还可以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教学评价机构或者院校与部队联合的教学评价机构,加大对院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跟踪问效,促使院校研究生教学始终聚焦部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2]王士彬等.围绕实现强军目标推进军队院校改革创新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N].解放军报,2016-3-24(1).
[3]陆荣军,罗辑.强化军种联合 院校部队衔接 我军关键领域急需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N].解放军报,2013-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