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阳通痹颗粒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肾阳虚,肺络痹阻)60例临床观察

2016-10-21 13:13袁成波王檀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9期

袁成波 王檀

【摘 要】目的:观察助阳通痹颗粒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肾阳虚,肺络痹阻)的疗效[1]。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内服助阳通痹颗粒,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助阳通痹颗粒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效果显著。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 助阳通痹颗粒 益精助阳 除湿通痹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Yang Tongbi Granul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lung collaterals obstruction) effect.Methods:60 [1]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oral help Yang Tongbi Granul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ral Prednisone Acetate Tablets,Acetylcysteine Effervescent Table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Yang Tongbi Granul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Yang Tongbi Granule; Yijing Yang Tongbi, dehumidification

间质性肺疾病并非一种单独的疾病,指的是累及肺泡、肺间质及(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共包含病种200多个,具有较高致死率,需及时予以治疗[2]。我院采用助阳补肺除痹颗粒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肾阳虚)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收治肺间质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41-68岁,平均(52.3±2.8)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为44-69岁,平均(53.3±2.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实用内科学》2009年9月第13版)[2]。一、病史详细的职业接触史和用药史、发病经过、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和治疗经过等。二、X线胸片或高分辨CT显示双肺弥漫性阴影。阴影的性质可以是网格条索状、弥漫磨玻璃状、结节状,亦可呈现多发片状或大片状等,可以混合存在。多数间质性肺疾病可以导致肺容积减少。后期可见区域性囊性病变(蜂窝肺),常伴肺容积的进一步减少。三、肺功能以限制性通气障碍为主,肺活量及肺总量降低,残气量随病情进展而减少。换气功能往往在ILD的早期可显示弥散功能(DLco)明显下降,伴单位肺泡气体弥散量(DLco/Va)下降。间质性肺疾病的中晚期均可见低氧血症,但气道阻力改变不大,常因呼吸频率加快及过度通气而出现低碳酸血症。四、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是通过将纤维支气管镜嵌顿在相应的支气管内,以无菌生理盐水灌入后再回吸获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对BALF进行细胞学、病原学、生化和炎症介质等的检测。根据BALF中炎症免疫效应细胞的比例,可将间质性肺疾病分类为淋巴细胞增多型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型。五、肺活检通过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或外科肺活检(SLB,包括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获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间质性肺疾病的重要手段。符合以上条件一-三,或四、五即可确诊[3]。

(2)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为:咳嗽,咯少量泡沫痰,伴气短乏力,动则汗出,或恶寒肢冷,四肢肿胀,或骨节疼痛,舌质淡,苔白滑,舌有瘀斑或舌下脉络紫暗,脉沉无力。患者与主癥相符且符合3个次症(舌脉具备)即可。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助阳通痹颗粒内服治疗(鹿茸30g,熟地15g,当归15g,干姜15g,肉桂10g,补骨脂20g,人参1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20g,豨莶草20g,五加皮20g,桃仁2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300ml,2/日温服。对照组口服对照组予醋

酸泼尼松片0.5mg/kg及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600mg/次,日3次。疗程1个月。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治愈:患者乏力、气短及喘促等临床症状消失,证候积分有95%及以上减少;显效:患者乏力、气短及喘促等临床显著改善,证候积分有70-94%减少;有效:患者乏力、气短及喘促等临床有一定缓解,证候积分有30-69%及以上减少;无效:患者乏力、气短及喘促等临床症状为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低于30%。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附表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病理学改变有各自的特点,然而,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呼吸病理生理学和胸部X线特征。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气促、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低氧血症和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4]。病程多缓慢进展,逐渐丧失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最终发展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5]。对于其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乙酰半胱氨酸、秋水仙碱、环孢素、干扰素、波生坦和依那西普等,但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中医治疗在该病中的应用逐渐广泛。

鉴于目前世界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现状,中药开发治疗ILD尤为迫切中医学对本病并没有明确记载,医家多从“喘证”“肺萎”“肺痹”等论治,以单味药物研究居多,课题组根据临床表现总结中医各家的经验,“肺痹”与ILD的病理特点、临床症状、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对应性。从肺痹论治ILD,“肺痹”属于五脏痹之一。在肺痹缓解期,脾肾阳虚而见咳嗽,咯少量泡沫痰,伴气短乏力,动则汗出,易感冒,或恶寒肢冷,四肢肿胀,或骨节疼痛,舌质淡,苔白滑,舌有瘀斑或舌下脉络紫暗,脉沉无力。其因或为风寒湿邪外侵,痹着皮毛肌肤,经久不去,内归于肺,或阳气不足,肺中虚冷,寒湿内生,痹着于肺。寒湿痹着日久,损伤肺络,血行不畅,留而为瘀,终成阳虚肺冷,肺络瘀阻之证。缓解期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肺中虚冷、肺络痹阻。治当益精助阳,除湿通络[6]。

久病肺痹,肺肾之阳气耗损,肝肾之精血亏虚,故方用鹿茸,甘、咸而温,助肾中虚益阳气,益肝肾虚损之精血,为君药。熟地、当归补益精血;干姜、肉桂散寒助阳;补骨脂即可助阳,又善止咳;人参、白术补益后天,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培土生金,共为臣药;茯苓健脾除湿消痰;白芍养血和营;豨莶草、五加皮、桃仁、红花除湿散寒、化瘀散结为佐。炙麻黄入肺经,即可宣发肺气,平咳喘,又能温经散寒、除湿痛痹,为佐而兼使[7]。全方合用,扶正与祛邪并用,助阳而不伤阴,行瘀而不伤血,散结而不耗气,共成益精助阳,除湿通痹助阳通痹颗粒具有很好的益精助阳、除湿通痹的作用,在降低病死率、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8]。鉴于目前国内、国外尚无疗效显著的治疗ILD的中成药,结合其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拟研制助阳补肺除痹颗粒,研发临床有效、针对性强的中药新药,用于治疗ILD的治疗[9]。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及应用价值,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新治法[10]。

参考文献:

[1] 赵东凯,王檀.应用助阳通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肺肾亏虚,寒瘀阻络型)4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1(8):259.

[2] 赵静,刘瑞娟.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4(7):88-90.

[3]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1818-1820.

[4] 赵阳,周贤梅.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10(3):274-276.

[5] 王凤秋.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证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245-246.

[6] 王立娟,贾新华,张心月 等.活血化瘀药在肺间质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2(3):285-287.

[7] 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22.

[8] 仕麗,胡少丹,王檀 等.温肺通痹颗粒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血清TNF-a的影响[M].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288-289.

[9] 杨永刚.从虚瘀论治肺间质纤维化[J].吉林中医药,2011(10):931-932.

[10] 袁成波,王檀,仕丽.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肺间质纤维化[M].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640-644.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课题“助阳通痹颗粒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肾阳虚,肺络痹阻)临床前研究”:(20150204045YY)

作者简介:袁成波(1979—),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呼吸病方向。

*通讯作者:王檀(1963—),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药诊治肺病工作。E-mail:wangtan21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