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梁铁
【摘 要】由于特殊的气候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愈演愈烈的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安徽省地质灾害频繁,分布面广,通过对省内64个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资料的收集,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安徽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区域规划部门和减灾机构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分析 安徽省
安徽地理位置处于温暖带与亚热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而年内降水分布又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的雨期,降雨时间长,降雨量及强度都较大。同时我省地质构造及出露有地层岩性复杂,岩石风化强烈,土层厚度较大,地形地貌多样。正因为特殊的气候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愈演愈烈的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全省地质灾害频繁,分布面广,成为我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分之一。近年来我省在各种自然因素和深度、广度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频繁发生,危害较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给城乡经济建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严重制约了我省山地丘陵区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安徽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十二位。
地质灾害全省各地均有发生,比较集中在二大山区。我省受区域地质构造、岩土结构、地形及气候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种类多,规模大,危害严重。根据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省内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等。
截止2009年3月底,通过1:10万的6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共查出全省地质灾害点6597处,其中崩塌1169处,滑坡2375处,泥石流191处,地面塌陷400处,地裂缝
5处,不稳地斜坡2453处,地面沉降4处,分别占全省地质灾害总数的17.72%、36.00%、2.90%、6.06%、0.08%、37.18%、0.06% 。
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2.1 行政区域分布
安徽省地质灾害明显具有分布区域的不均衡性的特点,据调查统计,安徽省各市区面积不同,其地质灾害的发育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2.2 时间分布
根据调查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表明,降雨尤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相对比较集中,与每年的雨季具有密切相关性,一般发生在4-9月的汛期中,尤以5-7月主汛期为多,约占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70%,非汛期偶有发生,并且往往是由于切坡过陡,使坡体达到临界、平衡状态。即使在降雨程度不大或在爆破震动等因素作用下也能诱发崩滑的发生。
2.3 空间分布
地质环境制约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安徽省域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的不同及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成因类型和分布上均有一定的规律。在分布上,与地质、地理背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区,为地质灾害高发区。该地区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省道和乡镇公路的修建上,植被破坏,原始坡度改变,使得不稳定边坡增多。而江淮波状平原和沿江丘陵等地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上述地区的地质灾害点为407处、939处,占全省总数的6.2%、14.1%,主要为滑坡灾害。而地处我省北部的淮北平原广大区域的发育地质灾害较少,为地面沉降灾害。上述特点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条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3 结语
在完成的安徽省64个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的分析,综合反映安徽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区域规划部门和减灾机构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在挽救生命、抢救财产、遏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稳定社会秩序、安置灾民生活和恢复灾区生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l]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50万安徽省地貌图说明书[S],1990.
[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7.
[3]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4]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S],2003.
[5]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防灾规划,2004.
[6]安徽省地质矿产勘察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993.
[7]安徽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l/50万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