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的绝望与历史

2016-10-21 07:11聂成隆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鲁迅

聂成隆

【摘 要】对于鲁迅的研究,鲁迅的绝望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课题,怎样能够真正的理解鲁迅的绝望的真正的意义,这就要提到该怎么样理解鲁迅特有的斗争精神。面对鲁迅的绝望,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这种绝望的真正的内在含义是一种“抗战”的精神状态,这种“抗战”的对象一直以来都是没有实体存在的,是黑暗,也是虚无。鲁迅的这种对黑暗以及虚无的强烈的批评的欲望,成为了他文章的主线,是他杂文的主要支撑点。竹内好依据鲁迅的这种思想,提出了一个有关个体变革的课题:在对人们的思想进行革新的时候,要着重注意这种革新是不是仅仅是一种对旧思想的包装?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再一次研究鲁迅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鲁迅;竹内好;绝望;战斗

一、鲁迅绝望的表现

对于鲁迅的绝望,这是在研究鲁迅的过程中很重要的问题。一直到今天,它也依旧是最引人注目的成果。面对鲁迅特有的绝望,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都展示出了鲁迅个人的思想品格,还反映出了鲁迅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思想的作家的孤独与坚持。不论是单从鲁迅个人的作品还是从他一个时期的其他人对他的描述来看,不论是看待五四运动后的现代史还是现在的同时代的精神状态来看,鲁迅的“抗战”的形式并不单一,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加以分类的,他总是一个无法超越的形象,无法复制与模仿。不论是在哪种历史背景下,对鲁迅的认识都是无法绕过鲁迅的绝望的。在鲁迅的著作中,能够最清晰的看到他的绝望并且能够从他的字里行间理解他的,恐怕是《野草》中著名的散文:《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把黑暗、虚无在有形和无形中推向了极致,但它最主要的思想是在困难的境地中,一个孤独的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

鲁迅的一生并不平坦,他遭遇过无数次的阻碍。在他的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他长时间保持着一种自我牺牲的状态;在他的写作生涯中,虽然受到了许多的赞扬,但是同样的,诋毁他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都对他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即使是和他站在统一战线的人也未必能理会他的意图,是扥他不得不孤军奋战。

二、鲁迅绝望的形成因素

对于和鲁迅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们,对于鲁迅的这种绝望看起来是能够感同身受的,毕竟这里包含着那个时代的特殊性,既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期,同时又是一个队未来迷茫的时期。鲁迅的绝望不仅仅是由内因引起,同样的,外因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动乱的社会,热血的青年,这些无一不使得鲁迅的愤怒与反抗变得更加高涨。但是这些并不能使我们很好的把握鲁迅的绝望,因为鲁迅在1927年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中就进行了清醒的认识: “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鲁迅从来都不奢望能够利用文学来作为军事武器进而改变这个残酷的现实,正是这种“纠结”,才慢慢形成了鲁迅“走向绝望,并从绝望开始”的立场。

1953年,竹内好出版了《鲁迅入门》,这本书与之前的《鲁迅》区别并不明显。竹内好似乎在告诉我们,时代的改变不能够影响到他对鲁迅的认识。但是绝望的深层定义还是发生了细微的变化,《鲁迅入门》中理解的鲁迅的绝望的内涵以及为什们“从绝望开始”就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了。

《鲁迅入门》是这样认定鲁迅的绝望的:“‘绝望是意识的状态,但却是不安定的状态。安定的绝望不是真的绝望。绝望正如没有延长的点,是只有通过“有”,才能将自己表现出来的“无”。”竹内好并没有在说隐晦的话,为了让人们理解的清楚,他引用了鲁迅写给许广平的语段来表明立场“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鼓励现在的年轻人,但是事实上却是他绝望的线索。

三、竹内好对鲁迅的分析

《鲁迅入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传记、历史环境以及作品的展开。事实上,在探讨鲁迅所处的历史环境时,竹内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整体,而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的,但是这样也就避免了在历史环境下的思想的约束。

竹内好深入的分析了鲁迅所处的历史环境,若是在清末时期,年轻的鲁迅受到了对立思想的冲击,奠定了他特殊的工作方式,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了他的一生,直到他去世。

鲁迅的离开并没有使得他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他还是那个战士的形象,他以这种方式武装自己,让自己独特的思想影响后人,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

中国的许多研究鲁迅的学者都深受鲁迅思想的影响,同样的,竹内好也并不例外。在对鲁迅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竹内好并不是对鲁迅的思想全盘的接受,因为鲁迅的许多消极的思想他是不能单纯的理解的,需要他真正的融入到鲁迅的著作中,走入鲁迅的世界当中去。对鲁迅的把握不单单是要理解字面的意思,应该真正的融入到作品当中,深入理解鲁迅思想的逻辑性,是对鲁迅的理解,也是一个促进鲁迅思想再生的过程。

鲁迅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经历了他人的背叛,经历了别人的欺骗,甚至是看透了人世的虚伪,这使得他一步步的走向了绝望。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从绝望开始,开始自己独特的人生。竹内好正是对此而对鲁迅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竹内好所做的,仅仅是融入鲁迅的世界中,融入鲁迅的绝望中。因为鲁迅的精神世界较为复杂,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竹内好对鲁迅的认识也就像鲁迅的杂文一样具有一种类推的性格。

四、总结

鲁迅的论战若是文学性的,那么,竹内好对鲁迅的阐述也就同样是文学性质的。《绝望的开始》让一个旧时的斗士在现在的时代下重新富有了活力,不仅仅是人物的延伸,也同样是精神的繼续。通过对鲁迅的认识,竹内好研究了一个深刻的课题,那就是时代在变迁,而我们又该如何去认识与延续这种绝望?并且依然是从绝望开始?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更为全面的理解鲁迅先生的绝望,将其变为希望。

参考文献:

[1]孙歌.鲁迅的绝望与历史——读竹内好的《从绝望开始》[J].开放时代,2012,08:141-158.

[2]马海波.不幸之幸的“抚慰”——读竹内好的《从“绝望”开始》[J].上海鲁迅研究,2014,04:236-240.

猜你喜欢
鲁迅
孔乙己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