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祺
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至今对书法都没有一个确切而公认的定义。我无意在这里给“书法”一个标准的名词解释。“书法”作为艺术的形式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已经上千年。这里,我不主要谈书法史,我想聊一下书法的对中国造型艺术上的决定性作用。
一、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线条的艺术,既然是“艺术”也就需要对比与统一,这种线条是与西方的线条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线条用于造型,而中国书法的线条,就不仅仅只是具有造型的功能了。
如果说:西方的造像无法离开线条,线条的存在也只是为了造型的存在而存在的话,那么,中国的线条又是怎么样的呢?中国书法的线条,不仅仅只是为了中国造型艺术而存在,它更有着极为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自身造型价值。书法中的线条,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它是精神的,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为:意象性!宗白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说:书法的美学相对其他很多美学有着不可比拟的地位。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镇,它上启绘画 ,下开篆刻,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是不懂书法的。因为国画的造型要求中的:笔墨,这个“笔”---就是笔画,笔迹,也就是“书法用笔”。而决非是速写的线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篆刻家,没有书法的“线条质感”,也是不会在“冲切”刀法里体现出“大世界”的美感,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什么是“意象性”?
在西方对于造型大约有两个表现形式:具象与抽象。而中国艺术,不管是什么艺术,它都是意象的。简单的说:意象就是不象与象之间的感觉。齐白石说:“不象者欺世,太象者俗媚。”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具象的功能早就被科技取代了,任何画家是不可能超越科技真实的记录与再现,那是徒劳的。抽象——在远古的中国也出现过,不过很快就被淹没了,为什么会这样?
文化,是文化的要求,一个抽象的艺术形式,是很难让人解读的。
一个不容易让人解读的形式,就很难让人得到认同,没有被认同感的环境里的事物,很快就会消亡,这是历史的规律。
三、说说书法意象性的主要表现方式
锥划沙,万岁枯藤,印印泥,千里阵云……这些词语都是来形容书法线条的。当然,在楷书里就更为直接了:点如桃、撇如刀、捺如脚......这里的脚,是否专指美女的脚,我就无可考证了,但是这些的形容词都是来自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常常用于明喻或暗喻我们的书法,尤其是用人的很多比喻来阐述书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拟人手法。“千古用笔不易”——说的就是书法中的线条变化,这里的运用不仅仅只是在书法里,也是在绘画里,这是赵孟頫说的。
四、书法的结构又是怎么样的?
这个问题太难了,比线条更难。中国所有的古典书法理论几乎都说线条,不说或者少说结构的。书体和书体下面的流派太多了,多得不可胜数而且结构差异又极大,往往不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里,我簡述一下吧:
造字有6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象形,也就是按照自然的外在形式来确定。甲骨——就是这样诞生的:山,月,鱼……就是按照自然界的最直观的形象用符号来确定,后来的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来意象而成的,也就是发展而来的。如果今天我们去掉了其中的几个书体,假设:甲骨直接到草书,那么,人们就更不能理解我们字体的流变方式,也就不能认可当今的楷书了,也就是意象发展的结果。书法的流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唐代是中国文化和艺术高峰,最自由的书体---草书,达到了一个颠覆。最有法度的楷书,也是一个巅峰,一千多年来,没有那个朝代超越它。或许还要一千年,也不一定能超越。但是,最为奇特的不是这些,而是唐代的野碑!我们前面说过,书法中每一种书体都是有着承前启后的功能,都是不能简单割裂的。但是在有唐一代,却出现了野碑。这种野碑---后来的定义极为抽象,它仿佛就是打破时空而突然存在,没有前言,也没有了余响。我不知道那种字体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它们的读音,造型也极为奇特,不是圆型和方形的。或许因为太过抽象,反而在后来的时间里消失了。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其线条是意象的,其结构也是从意象中逐步符号化的。国画中的‘笔墨中的笔,就是指书法中特有的线条。没有了书法线条的运用,国画的表现形式,将会非常的单薄。也许就与西画没什么本质的差别了,篆刻中的书法要求也是如此。
总之离开了书法的线条来谈中国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那会相当的浅薄。写意画,工笔画,篆刻艺术…离开了书法都不会成为完美的艺术形式。书法是重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任何在中国艺术或者中国化的艺术里,缺失了书法的环节,都不仅仅只是遗憾,或许,也就缺失了未来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中国文化!
只有越民族的艺术,才是越世界的艺术!!!
只有越世界的艺术,才可能是自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