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分析

2016-10-21 04:12陈媛媛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9期

陈媛媛

【摘 要】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其发生并不是偶然、随机的,往往有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说,舆情是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窗口,而且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舆情的现实表现之一。从舆情视角来看,在外显层次上看似简单的特定中介性社会事项与舆情之间的刺激与反应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预防等机制与舆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舆情视角下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运行的机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是一个创新。

【关键词】舆情视角;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分析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既是经济发展黄金阶段,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与“矛盾凸显时期”并存的一个阶段。①目前的各类矛盾无法在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中得到消解时就容易导致非正常的集体行动。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受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爆发的,以寻求共同利益的人为主,采取自发或有组织的聚众方式,与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发生矛盾或对抗的行动。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舆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狭义的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说,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②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③

舆情状况与变动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环境对舆情的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民众(主体)与国家管理者(客体)在利益方面达到“和谐”状态是舆情状况的理想状态。当然这种最佳状态不是常态,一般情况下,主客体在利益关系产生冲突时是由体制内的法律、法规、政策予以解决。而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主客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现有体制内无法排解,二者间利益关系出现“不和谐”,此时民众倾向于采取些激烈的形式诉诸政府。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个共同点:矛头直指政府,有时候事件爆发后直接针对政府,而大多情况是民众希望由政府出面解决某一事项,当政府怠于解决时,政府的态度就成了新的“导火索”从而引发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使得事件的矛头转向政府。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的舆情视角

(一)发生机制与舆情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机制,是指在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个过程中各个发生环节所共同具有的一种模式。在通常情况下,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利益矛盾的存在外加外界事项的刺激,让一部分人聚集起来,通过激烈或缓和的方式与公共秩序形成不同程度的对抗。这一模式形成了发生机制:某些政策的刺激→特殊的社会情绪或政治态度→某些条件因素→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通过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环节,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制就是一种“刺激——行为反应”机制。④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特定的人群在外界刺激下所作出的一致性的反应行为,这个环节中某种政策的实施或是某个事件的爆发都可以成为这个刺激物,而人群所采取的行为就是反应物,一定的社会环境则作为整个事件发生的宏观背景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应急机制与舆情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中的主体是国家管理者,应急机制的运作大都为了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消解突发事件对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具体环节是:主责领导及时到达现场→迅速控制事态→为解决问题进行对话沟通→劝阻、驱散人群→矛盾的善后处理→处置效果的评价与监督。⑤

在应急过程中,民众的舆情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舆情的对象发生变化。民众舆情的对象转移为处理该社会事项的部门。在发生机制中,舆情的对象是某一中介性的社会事项,随着事件的发展就要求有相关部门出面采取举措,在这一过程中主管部门的应急行为很难平息民众的反对态度,此时舆情从针对某一中介性社会事项转为针对某一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为。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为成了新刺激物,舆情的状态也由新激物决定。第二,舆情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在应急机制中,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为成了新刺激物,如果主管部门的处置行为不当,舆情的程度会有变化,民众会采取更激烈的方式表达情绪。在应急机制中,主管部门在采取应急处置行为时会与民众进行直接对话,此时舆情是最外显的。可以看出,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为将直接影响舆情的状态,若处理得当,群体性突发事件可能随舆情的结束而消解。

(三)预防机制与舆情

预防机制的主体是国家管理者。预防环节是为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和应急过程中难以规避的弊端,强调对突发事件的預防。具体环节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专门管理机构和应急预案→社会组织网络系统→多层次全覆盖的情报信息系统→民意表达渠道→思想、舆论引导→社会稳定预警→预防效果的评价和监督。⑥

预防机制的任务是防止突发事件的再发生,而其发生实际上是各种矛盾(通常为利益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社会中囤积着许多矛盾,矛盾背后又隐藏着“隐舆情”,一般“隐舆情”不通过公开方式表达,但它却成为威胁社会安定的一条隐形的“引线”,导火索出现则“引线”被引燃所发生的后果不可预计。预防机制起的作用就是观测“隐舆情”的发展动向,以正确的措施消解“隐舆情”可能对社会安定构成的威胁。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过程中,要注意那些“隐舆情”往往通过社会谣言、社会思潮等得以表达,相对应的举措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分析各种苗头来洞悉舆情的状况,实时监测其动向。在了解其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及时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关于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和控制舆情

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为冲突的焦点,它针对的对象通常是各级政府,形成与政府对立的局面。就群体性突发事件而言,导火索可能是极细微的事或言辞,然而事件发生后不断发酵。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而做出非理性行为,这些非理性行为在群体情绪的推动下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据相关研究表明,多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与民众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有紧密联系,从而通过极端的形式如打砸抢烧、冲击重要机关或重要工程泄愤。

1.及时把握舆情变动趋势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⑦这里对决策的要求体现出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要求,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预防过程中,要及时把握舆情的变动趋势,并遵守以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响应民众呼声、切实群众需要、争取民众利益,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进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方法手段

以往,舆情信息的汇集和分析大多依靠传统方式,如文文献分析、实证调查、专家访谈等。如今信息化技术的革新,一些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手段相继出现,这些新颖的手段可操作性强、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也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二)进一步畅通和扩宽社情民意渠道

奥尔特加·加塞特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最后的理性”,他认为这恰好“清晰地表明在诉诸于暴力之前对立性及其规范的服从”,“同时意味着对理性和正义的最高的礼赞。”目前,一些政府部门“进门难、脸难看、办事难”,它们忽视群众的利益诉求,民众有了问题却哭诉无门,因而对政府滋生不满。如何完善群众的利益诉求、民众反映社情民意的通道成了现今政府应当重视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起正规、正式的利益表达途径,例如通过现代新型通讯设备、网络设备建立起新型利益表达途径;重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待群众的上访、信访问题持有打压态度,慎重对待上访、信访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权益。

注释:

①张晨子.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

②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③張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④陈月生,于家琦.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机制与舆情.社科纵横.2006.

⑤陈月生,于家琦.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机制与舆情.社科纵横.2006

⑥刘毅.舆情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⑦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