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
摘要:设计,归根结底,是一场从无到有的审美创造活动。清华大学教授王国维对创造的心理活动有著名的三境界学说,可谓是对心理创造过程最精辟、最生动的描绘。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学习环境设计;审美;人性化
前言
环境设计分为三个境界,分别为:第一境界:创造活动的“悬想”阶段;第二境界:创造活动的“苦索”阶段;第三境界:创造活动的“顿悟”阶段。
一、艺术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结合
环境设计中“环境”主要指人们所处的空间和场所,客观现实引发心理活动,大千世界,随环境的变化,作用于人心理现象是纷繁的、复杂的、此起彼伏而且接踵而至的。而设计师们费尽心机所做的,就是在特定的空间和场所中营造氛围。
马克思评价的“人类的特性——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關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是设计者在设计活动中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规律,是对这种规律和行为表现的研究。面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人们的设计活动实在太需要心理学的支撑了。意大利汽车设计师乔治·亚罗(Fabrizio Giugiaro)说:“中国的汽车设计过于模仿西方,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无法像欧系或日系车那样形成自己的流派,中国汽车企业,在制造硬件的投入上不必世界上任何汽车企业差,差的就是设计。”
我们太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更容易再这种无谓的追求中迷失自己,其实对于国际主流文化来说,人家看得更多是设计和艺术本身的手法。日本设计师很少会把浮世绘、和服、枯山水这些日式禅文化的元素做成符号一样的东西罗列出来,反而是全球流行设计手法给得很足,国际上就很新奇很欣赏。其实说回来,还是文化自信的悖论:你越不自信,越想表达自己,就容易陷入俗套。而随着信心的建立,相信我族文化自有能征服你的地方,不着痕迹不落窠臼,反而在意境上能赢得别人的钻研和领会,对你的文化产生好奇和尊重。事实说明,设计心理学对于改变中国的审美创造之路意义深远。
二、第一境界:创造活动的“悬想”阶段
到达第二境界“苦索”阶段时,要运用收敛思维,通过纯理性的方法如抽象概括、分析综合、较类比、归纳演绎等选择出最佳方案,最终通过“苦索”到达第三境界“顿悟”,将众多方案进行充分对比后,既然没有完美的,就应该确信选定的方案是最佳的,一旦方案落定后,要敢于执行,要有“海到尽处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魄力。这就完成立一次设计心理的活动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对于设计本身是极其重要的。
1.设计者太注重形式美
了解生活与生产领域的文化环境特征,是设计者面向人的一种现代化设计。然而,现在的设计师更加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好看。比如说,人们在城市中看到的许多漂亮的景观设计,往往是只能远观而不能接近。有些设计明明是十分雅致,但是却无人观赏。有些设计明明是处在人群拥挤之处,但是前去观赏的人还是很多。这就说明,简单的停留在空间状态,体量,比例和尺度等等的形式上的环境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好的环境设计,是需要设计者了解设计心理学中人的需要层次,然后掌握了这些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才能够创造出来。
2.设计者逐渐有了功利主义
同时,现在的设计者因为各种因素的压迫,功利主义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设计者只是使用丰富的平面设计来掩饰自己设计的不足。对于设计中的细节处,只是统而盖之的设计下,并没有运用足够的知识去认真的研究。因此,许多明明能够是多用的设计,却没有具备应有的能够做到的多功能。这使得,明明应该是十分漂亮的环境设计,结果设计出来之后,成品却大打折扣,以至于让人怀疑是否是设计者的原设计。这是因为,设计者并没有体会设计心理学中以人为本的设计含义,在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之下,没有认真的考虑现实问题,只是为了在规定的较短的时间之内,拿出自己的方案。
3.设计者盲目模仿西方环境设计
并且,现在的设计者只是盲目地崇拜西方的环境设计。只是因为西方的设计风格曾经广为使用,所以许多的设计者设计出来的效果也多是仿照了西方的设计风格。于是,我国的街道,小区等等,随处可见具有很强的西方色彩的设计,相对的,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设计特色却越来越少了。事实上,这些仿照西方的环境设计,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捷之处,反而使得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设计特色了。
三、第二境界:创造活动的“苦索”阶段
1.设计者要考虑环境中人的行为
在第二境界,即“苦索”阶段中,设计者要注重,环境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者要考虑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在一般的情况之下,人们的每种行为都有自己的习惯性。比如说,上下楼梯,靠右侧行驶和抄近路等等。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对环境设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设计者充分考虑了人的生活特性,并且针对人与环境的特性,对症下药,那么环境设计就会更加具有客观性,减少不必要的盲目性。
2.设计者要强调可参与性
帮助人们的各种活动,才是环境设计的目的。根据设计心理学,环境设计就是为了使得人们更好的运用环境,设计者通过自己对环境的理解和创造,将更多的能够实用的环境要素创造进自己的设计之中,让人们在使用自己设计的过程之中,利用群众的创作智慧,使得自己的环境设计更加具有艺术性。
3.设计者应将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为了帮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古语说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然而,环境设计是为了人们更好的适应环境。环境设计是一种借助于自然力的设计,而自然系统有着自我的更新能力,这种设计已经在现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了。因为设计者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设计,更多的还是对于自然现象的设计,让人们体验新的视野和运动。比如说,城市雨水生态设计。这不仅是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且能够让人们增加对自然的意识,这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是自然景观或者环境设计了。
四、第三境界:创造活动的“顿悟”阶段
在第三境界,即“顿悟”阶段中,设计者应该要重视地方性的原则,设计者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环境设计。因为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环境特征,有着不同的环境文化,所以,设计者要从每个地区的不同气候差异和地理环境等等因素,分析合理性,然后进行环境设计。
五、结语
环境设计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展示面貌,是这个城市现代文明的展示。然而,好的环境设计是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和考虑人的行为特征的。只有设计者抛去浮躁功利的心理,这样才设计出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的环境设计。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只有符合人性的环境设计,帮助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才是每一个设计者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志芬,王玉洁.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园林,2000(4):35-36。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